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杭州西湖飞来峰造像,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石刻造像群。尤其是其中的元代造像,不仅造型较大,雕刻也十分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文献记载,在这些造像中,还有一龛救度佛母。“冯梦祯日记:送梵僧二归徐庵,乃于飞来峰指示诸梵相。梵僧云,僧所尊奉者为救度佛母,此中具二十一尊,首微邪者是也。震旦惟飞来峰有此  相似文献   

2.
世俗化是中国佛教造像在传播和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并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代佛教造像在前代世俗化的基础上,以现实生活为原形,创造了大量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的雕造,集中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高度中国化、世俗化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邹满星 《唐都学刊》2010,26(6):26-28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中国古代人物造像经历了"秀骨清像"、"面短而艳"的不同阶段,最终形成了大唐"曲眉丰颊"的造像样式,确立了中国式的佛像风格和民族绘画格式。  相似文献   

4.
海天佛国多宝塔多宝塔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普济禅寺左前方,多宝塔又名太子塔,是一座高32米的五层方塔,全用太湖石砌成(后用水泥抹面)。每层四面凿龛雕佛,石栏上刻有护天神师和四个龙头。雨天水自龙口流溢,似龙垂液。是我国重要古...  相似文献   

5.
《学问》2010,(2)
辽宁省大连地区遗留下来的辽金佛教遗迹,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佛教及其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复州永丰塔可以正名为宝严寺塔;庄河市仙人洞千佛洞石造像的起始年代应为辽金时期;普兰店市北部的一塔应建于辽代中晚期,二塔应建于金代;有确切纪年的望海寺摩崖造像极为罕见,对于研究金代佛教的传播和造像艺术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杭州灵隐寺     
杭州灵隐寺位于飞来峰下、天竺山麓,为江南名刹。她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据寺志记载,印度僧人慧理游历杭州,见此间山峰奇秀,疑是仙灵所隐,于是就在飞来峰前建寺,称“灵鹫寺”。到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崇奉佛教,命延寿禅师重行扩建,造僧房五百多间,  相似文献   

7.
景亚鹂  张维慎 《唐都学刊》2009,25(2):127-128
佛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而其发扬光大却在中土。大约在西汉末到东汉初,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诸多高僧大德不懈努力,佛法深入人心。在佛教东传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不仅翻译了大量梵文经典,而且形成了众多佛教宗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存留有大量的佛教石窟造像、寺塔建筑等文化艺术瑰宝。虽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曾遭遇多次“法难”,甚至灭顶之灾,但这些文化遗产却始终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8.
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国教和文化代表,同时也开创了佛教造像艺术的领域,尤其是石雕石刻和佛塔建筑艺术先河。这种佛教艺术形式对藏区石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故此本文着重分析阐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鹿野苑石柱雕刻、帕鲁德佛塔和桑奇大佛塔及其附属建筑上的雕刻图像和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石雕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原始社会的石器堪称人类最早的雕刻作品。由于雕塑材质的坚固性,使得它成为永久性的造型艺术,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立体史诗。就如同秦皇汉武时期宏伟的地面木架建筑虽早已荡然无存,而曾经伴随那些建筑的一尊尊石雕却历经沧桑,默默守望着遥远的昨天。被石雕高古的气息吸引,邢伟十年前便醉心于这一领域的收藏,尤以佛教题材的石雕造像为多。提及佛教石雕造像,就不得不回顾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历史上经历  相似文献   

10.
东汉六朝时代的浙江佛教莫幸福浙江佛教,始于汉末,盛于隋唐,迨吴越两宋发展到顶峰,史称“东南佛国”。元明清时代,一直称盛于世。可惜自古至今,对浙江佛教史的系统研究,一直是个空白。有鉴于此,本文试对东汉至六期时代的浙江佛教,作一粗浅的探讨,就教于方家。据...  相似文献   

11.
《二十四诗品》:唐代美学融摄佛学的垂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耘 《唐都学刊》2004,20(1):41-45
《二十四诗品》乃唐代美学融摄佛学的垂范。在这一理论体系中 ,艺术世界的本体是刹那生灭的绝对存在 ;艺术世界的创造主体是能够体现绝对存在的有觉生命 ;艺术世界的生成来自于有觉生命对于绝对存在的生命礼赞。  相似文献   

12.
禅宗站在人的立场来言心性,它超越了先前那种注重解释所谓宇宙实相的心性论,“佛”、“佛性”等概念名相在“人”、“人性”的范围内获得直接的规定,在这一前提下,慧能的“见性成佛”实际上指向了“成人成佛”的问题。在“即心即佛”、“即性即佛”以及“直心是净土”等问题的阐释中,慧能禅彰显了其对于人性、生活以及生命这些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的伦理关怀。由此我们可以说,慧能禅所表征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正指向了人间佛教。  相似文献   

13.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12,(2):124-137
金刚乘悉陀们的诗歌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和修行体会,他们的写作目的是教诲弟子和世人,但同时他们的作品中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通过这些诗歌,可以看出他们是沿着佛教大乘——真言乘——金刚乘(包括易行乘和时轮乘)的路线走过来的.他们以佛陀的名义颠覆了佛陀的传统,为佛教在印度的消失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叶碧云 《唐都学刊》2007,23(4):12-16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为人和创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一生屡遭困厄,无论是个人家庭生活还是政治仕途,都遭遇了许多不幸与痛苦,而佛教的信仰为他找到了解脱的方式。对王维的痛苦内容及解脱方式的探讨,可得知其受到后人膜拜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慧能通过对此岸与彼岸距离的厘定,对依报关系与自心体、用不二的发挥,对学、修一体化的新解,对顿、渐成佛的演绎等问题,围绕往生净土的主体论、境界论、修行论、时间论等四个方面进行阐发。以佛性论为根基,从“自性清净心”下手,在禅宗“明心见性”根本前提下,汇通了此岸与彼岸、生死与涅槃的关系,将自身的解脱实践论融入其中,令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合一。慧能的“往生净土”说不仅是对道生以来的“佛性论”和“顿悟成佛”说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历史以来禅法中关于念佛观、往生观的总结与创新,这种将思辨高深的理论与务实践行的修法统一起来的致思模式,开创出修佛法而不坏世法的新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关于“佛性”“往生”观念的内涵与外延,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王博识 《南亚研究》2011,(2):121-130
老子与原始佛教在哲学思想上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原始佛教对抽象的世界观问题并不关注,而老子则建构起道生万物的生成论世界观。两者世界观的共同点是对现象世界溯源式的认识思维方式及关于人生现象生成过程的描述。在价值观上,二者均追求精神的超越:老子对于现实政治、人生仍有自身的现实祈向和价值追求,原始佛教则否定现实人生的价值;老子将"道"视作现象世界的本根性存在,建立了"道生万物"的生成论世界观。在思维脉络上,老子首先强调"道"的超越,然后又从道的高度反观人生、指导人生;原始佛教则通过对人生现象无常苦空本性的体悟实现对人生痛苦的超越,其超越是藉由洞观的智慧达成的。  相似文献   

17.
许潇 《北京社会科学》2015,(10):119-128
三科在说一切有部阿毗昙中的细密分析过程中逐步成为佛教人本主义世界观的典范。五事是《俱舍论》之五位七十五法的雏形,亦是《百法明门论》产生的基础。它改变了根本说一切有部以蕴、处、界三科摄一切法的世界观。以五事摄一切法,是佛教世界观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出现在说一切有部并非偶然,而是逻辑的必然。说一切有部精于论议,分别法相,被誉为佛教的经院哲学,又由于它受到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影响,其哲学思辨特质非常突出,其关注的重点亦由自身逐步拓展到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教授于2009年2月18日在新加坡“佛教横跨亚洲:物质、知识与文化交流的网络”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这次国际会议是新加坡近年来所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佛教会议。佛教对于亚洲以及亚洲的文化互动曾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至今与现代世界息息相关。负责此次研讨会组织工作的亚洲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沈丹森教授嘱译者将阿马蒂亚·森教授的演讲译成中文。本刊特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佛教界最初就具有不墨守成规的精神,佛教的最终目的是破苦求乐,这种“破”的精神后来渗透到佛教的各个方面.至六祖慧能,更是高举禅宗革命的大旗,为禅宗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也为禅修的“利根”之人注入了开拓的精髓.禅宗摒弃执著,破除拘执,在此基础上进行活用,这是一种玄心颖悟,是妙悟之后的活泼创新.王维自小虽深受佛教影响,但中青年时期一直以儒家济世理想为圭臬而苦苦挣扎,中老年以后则是在倾心侍佛中逐渐抛却以前难以摆脱的执著心理,潜心静虑,从事艺文创作,并且在创作中发挥这种灵动思想自由创造,富于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