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年辉 《职业》2012,(20):60-61
本文通过对2008-2010年西南林业大学男女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分别进行分析,了解性别对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对硕士研究生就业总体影响不明显,但在就业地点选择和自主创业方面男女研究生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2.
张小帆 《职业》2015,(6):136
在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好就业指导的育人功能,对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就业环境,引导毕业生成长成才,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环境、用人单位观念、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情况及硕士研究生自身问题等因素是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即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关心硕士研究生就业,建立政府主导的研究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加快高校改革,培养社会需求人才与增强职业指导实效,提升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当前上海青年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促进青年就业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上海市青年就业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特别针对分年龄段的和分教育程度的青年未就业情况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归纳总结了上海青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最后对政府、社会、高校和个人分别提出了促进就业的建议。研究的主旨是能促进青年群体的全面就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研究生就业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文章分析了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研究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就业特点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生物学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也相应地呈递增趋势,这就导致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主要原因如下: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需;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全面与深入;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四、国家对学生去基层就业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五、研究生自身择业观依然保守、刻板。要扭转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局面,需要从国家政策、培养单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落脚,建立健全鼓励研究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和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快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探索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新途径;深入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审时度势,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研究生自身也应树立竞争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顺利走向职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当前正经历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极大转变,如何满足这一背景下对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各界关心的共同问题。新华侨华人自愿归国创业或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海市的人才紧张状况,并对上海改革开放的深入、“四个中心”的建设和投资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帮助这一群体在上海就业和创业,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是上海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研究表明新华侨华人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会面临不少问题,其中创业和就业共同面对的问题有:人才政策水平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综合生活环境有待改善等:就业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而带来的高端职业空间有限、职业精神与本土企业文化融合度不够等;创业面对的问题主要有融资体系与渠道亟待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待改善等。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政府的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并为引进更多的紧缺海外人才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8.
胡彬  胡晶 《科学发展》2016,(5):23-30
产业发展中的就业承载能力,不仅受到劳动力供求规模与结构的影响,而且还随着产业升级的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反向观之,就业承载能力的现实约束,亦构成了产业升级的驱动因素.作为上海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主线,创新转型的战略导向将加深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为此,应打破行业间要素流动的壁垒,为就业增长创造劳动力要素流入的市场环境,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时加强劳动力职业培训,细化对人才的激励机制,改善创业环境和创新生态,提升整体就业质量,形成能够适应产业链整合与价值链升级需求的劳动力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9.
肖黎春 《社会学》2004,(1):33-39
目前上海社区经济组织在发展社区就业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经济和劳动组织具有易进入、资金投入小、技术含量低、就业门槛低、就业规模较大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特征,适合进入社区的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进行再就业。本文以非正规组织就业为重点阐述社区经济组织对于发展社区就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研究生不断扩招,研究生就业难逐渐浮现。本文结合长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就业工作经验,提出应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体制,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多形式、多举措做好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上海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上海要站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推进城市全面转型的战略高度,合理架构体制机制,努力整合各类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2.
李桥 《现代交际》2014,(11):245-245
本文通过对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研究生选拨标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推动上海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必须通过健全促进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与劳动力的合力,以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持续扩大就业总量。深入推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有效加快郊区新城建设步伐,充分发挥郊区新城分流人口、扩大就业与推动增长的作用。继续完善创业环境,构建鼓励创业的城市文化与社会氛围,深入促进新兴业态发展,切实发挥创业促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维护劳动者权益,适时制订、修改、完善劳动政策法规,推进劳动合同签订与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就业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4.
袁佳薇 《公关世界》2023,(12):76-78
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业岗位分布的不均衡、就业结构失衡、就业观念、职业规划的滞后加剧了就业压力。高等职业教育应注意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本文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胜任力和就业压力的研究,分析高职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提出疏解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帮助高职毕业生调控就业压力,调整就业心态,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泽 《现代交际》2010,(9):200-201
随着金融危机对中国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加之各大高校连年扩招,使得原本就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更需要关注和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仍然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然而,现阶段传统的就业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就业要求,在就业率急剧下滑的今天,亟需一种新的方法来满足更多大学生的就业需要。本文从分析目前就业形势入手,重点介绍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汪伟 《科学发展》2014,(6):89-93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上海需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完善就业技能培训体系,促使就业培训市场化,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教育学生改变轻视中小企业的成见,促使其改变就业观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其吸纳高校毕业生。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就业服务的主渠道功能,推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增加对非重点院校就业促进工作的资金支持;注重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之间有效衔接的长期规划。激励高校学生通过实习增加实践经验,增加社会实践学分的比重,严格执行学分认定标准;开设实践知识讲堂,为学生储备实习知识。  相似文献   

17.
作为研究者必备的能力之一,信息素养一直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长吉图发展战略下吉林省高校外语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信息素养现状和就业能力以及两者关系。长吉图发展战略为信息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对该问题的研究和重视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各地高校的扩大招生,毕业生数量远远超出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形势日趋严峻,这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全程化"实施就业创业指导,通过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就业创业能力培训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平台,搭建创业实践基地几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黄鹏  张宁 《职业》2012,(19):141-143
职业指导是对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以及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也面临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压力。根  相似文献   

20.
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上海就业状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就业总量增长缓慢,就业结构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较大;二是就业人口加速流向郊区,区域性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三是失业群体年龄分化,双高失业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在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上对就业体制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应构建一个功能较齐备的市场就业系统,以制度保障、产业协调发展、政企协作、市场发挥作用和个人积极就业为导向,逐步构建多层次就业体系,进一步促进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充分就业和合理就业的目标。为此,一是要优化失业保险调整机制,建立就业促进基础平台;二是要构建多层次就业促进体系,实现充分就业;三是要对接产业调整导向,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