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间宏是"第一批战后派"先锋,其代表作《真空地带》深掘军队本质,表达被不义战争撕裂青春之痛,突出军国主义年代正义青年的悲剧,深触不义战争的反人性本质。《青年之环》重点突出战争对主人公形成的巨大身心压力,强调人面对战争压力,历经恶战苦斗后的无奈。《真空地带》是"战后文学最高杰作",尖锐地掘出军国主义国家本质,揭露残酷的军队生活与侵略战争之恶,表达了作者的厌军反军心理。  相似文献   

2.
格劳秀斯希望能够限制战争,并通过为战争立法,使人类尽可能免受战争灾难。出于这一考虑,其主权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首次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层面对主权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而且在阐释主权内涵时体现出非常鲜明的限制战争的理念。格劳秀斯意图通过约束发动战争的主体来限制战争,其排斥人民主权的目的也在于限制战争。格劳秀斯从国际法层面立法限制战争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现代国际法中废弃战争和禁止战争思想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3.
张丛皞 《学术交流》2012,(9):183-187
悲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主要的题材样式。异域文学精神的启发与作家自我体验的折射一向是学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素质的主要观念前提,这种学术视点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本土性的历史文化处境对中国现代悲剧文学创作起到的重要制导作用。中国现代积贫积弱和战争不断的历史环境以及急遽变化和自由混乱的文化境遇,为悲剧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文化转型的观念结构的意识分裂与价值冲突,生命个体的全面苏醒勃发的意志与理性的冲突,宗教意识无法忽视的潜在影响,政党政治的兴起与观念分立背景下价值建构的不懈努力,不但使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的创作暗合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多种悲剧观念,而且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诸多观念形态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4):125-128
弗洛伊德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探究了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本能,展现了人类生命悲剧的必然性和多种心理体验,从而建立起其非理性主义的悲剧观。本文从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弗洛伊德悲剧论中关于悲剧的本质、悲剧的快感、悲剧的深层心理学和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新民 《学术交流》2007,(1):171-173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雷雨》在借鉴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并与我国的悲剧艺术相结合以表现人物的悲剧,成功地塑造以命运悲剧为主要类型的侍萍的悲剧形象和以性格悲剧类型为主要类型的蘩漪的悲剧形象,揭示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吸收、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并探讨形成人物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赵飞鸣 《社科纵横》2007,22(11):126-127
《红楼梦》写作的"复义"性决定了它是多层次整合的结构,悲剧性主题居于中心地位,其根源在于日常生活定性范式和性格悲剧对生活主体的迫害。但是,作者通过人物内心的描写和他们在大观园中诗意生活的创造,对这一悲剧起到溶解、消蚀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文丽 《社科纵横》2007,22(5):173-174
哈代在其小说,尤其是悲剧小说中塑造了大批角色各异,性格迥然的女性形象。结合哈代悲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论述其与女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其创作中的影响以及女性悲剧具有的深刻内涵,以便对哈代悲剧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安琦 《学术交流》2012,(9):200-202
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其作品《俄狄浦斯王》代表着古希腊悲剧创作的最高水平。索福克勒斯悲剧创作以"伟大人物"作为其悲剧创作的主人公,人物形象鲜明,布局巧妙,结构严整。其悲剧创作主题突出"人"与"命运"抗争,体现赞美生命、昂扬人类意志的精神力量,因此,被称为"命运悲剧"。与索福克勒斯悲剧创作主题相比,现代西方悲剧创作的主题构建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但是,在主题构建、主人公性格塑造、情节展开、气氛渲染等方面继承并发扬了索福克勒斯悲剧的创作主题,传承了人类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精神力量,使悲剧创作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历时十余载的"花冈事件"被害诉讼案,以被告方--日本鹿岛建筑会社,向以耿谆等为代表的中国劳工幸存者、死难者及其遗属"捐出"5亿日元的结果宣告结束.在本案审理中,日本的司法机关和加害者当局对"花冈事件"没有丝毫的认识和反省之意,这种"和解"并不是正常的.中国人的战争被害索赔诉讼决非单纯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捍卫公理和正义,更是为了让战争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10.
赵先锋 《社科纵横》2012,(11):88-89,99
本文以爱情婚姻悲剧为视角,体察《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意蕴,思索民族灾难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通过中国穆斯林在宗教氛围中的困惑与追求,揭示其在文化冲突中特殊的心理结构,从而解读在灾难中奋然前行的民族自信力演进史。  相似文献   

11.
李希芝 《生存》2020,(6):0223-0223,0201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最终发表于1946年。代表其创作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充满悲剧的色彩小说。关于<>悲剧的内涵,前人以从社会,性格,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有力的挖掘。有的研究者认为<>寒夜的是消耗性的悲剧。其悲剧的实质在于家庭结构中。有的认为其悲剧内涵在于人物独立人格的缺失。本文将这一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作品置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之下加以考察。从女性经济的独立,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以及女性意识上的萌动等三个层面阐述女主人公曾树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女性生存困境的探讨进一步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从中透视出作品的深层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2.
谈悲剧与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平 《社科纵横》2005,20(1):135-136
广义的悲剧 ,用来定义某种情调 ,这种情调 ,也常被人们用悲、悲情、悲剧性等词语界定。狭义的悲剧指特殊的戏剧艺术类型。美学范畴的悲剧 ,即关乎情调 ,又囊括了狭义的悲剧。它是悲剧艺术的精髓。本文讨论的 ,正是这样一种悲剧。王国维先生认为 :“艺术是苦难人生的唯一解脱。”因为艺术在阴郁的现实之外 ,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 ,包含了崇高 :它源于苦难 ,又超越于苦难。它和苦难一起 ,支撑着艺术与人生。本文主要抒写了四种悲剧 :为人类的自由、幸福而奋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悲剧 ,对善良与崇高的坚守招致的悲剧和毁灭 ,开放在血泊和墓地里的爱情悲剧 ,庸常人生中所完成的对悲情的超越。通过这四种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 ,悲剧与崇高 ,如何在美学层面上 ,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毓 《社科纵横》2004,19(6):122-123
本文分析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论述了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悲剧与史诗之比较所揭示的悲剧的审美内涵 ,阐释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性的理解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于全 《社科纵横》2013,(1):334-335
美军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创始者"和实践的"多面手",通过研究其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的核心内容、主要特点,对于提高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水平和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悲剧与人生——悲剧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严肃地探求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表现对人的价值和人类命运的关切。它的美学意义首先在于它代表了一种人们反抗命运的方式,它用否定现实给定性对历史必然要求的阻碍来表达历史必然要求的终将实现。悲剧通过悲剧英雄、悲剧人格还展示出:人类存在的秘密不单纯是活着,而是为什么活;并使我们获得摆脱庸庸碌碌、百无聊赖的生活勇气和力量,从而超越自然和人生的限制,这种超越既体现为悲剧中的超越,又体现为悲剧超越。悲剧的美学意义还表现为它使人们得到一种高峰体验,能够由情感的亢奋进而与悲剧英雄认同,最后实现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从长篇小说创作看托尔斯泰美学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篇小说创作看托尔斯泰美学思想的发展逮弘秀列夫·托尔斯泰在举世瞩目的史诗性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表现了其美学思想发展的鲜明轨迹──在心灵辩证过程的展示中挖掘“崇高”;在对丑恶现实的抨击中凸现悲剧美;在无法解决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7.
在对元代现实主义戏曲大师关汉卿的著名悲剧《窦娥冤》的研究和评论中,对其第四折,即鬼魂出场,清官伸冤的描写,历来存在着比较激烈的争论。肯定者认为这一折戏通过运用浪漫主义艺术手法,较好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全剧的思想性;否定者则认为,这一折戏主要通过鬼魂出场,清官伸冤的描写,使全剧获得大团圆的结局,因此,实际上是削弱了全剧的思想性。这一争论直接涉及到中国古典悲剧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即“大团圆”的结局模式,这是很值得探讨的,本文拟从对《窦娥冤》这一著名悲剧第四析的分折中就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模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18.
一曲生命的悲歌--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社科纵横》2006,21(6):103-104
果园城中有三类女性:一类是在传统礼教中长大,认命而不争的女性,一类是聪慧多情,虽未“出城”心中却涌动着不羁梦幻的女性,一类是灰色女性。师陀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尤其是社会悲剧中包裹着的人性悲剧的书写,揭露了宗法制度的罪恶和女性生存环境的反自然、非人性。果园城中女性书写的魅力来自于师陀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一名游子深沉的怀乡情结和家庭没落命运所带来的生命悲剧意识互相纠结,呈现出的对待女性悲剧人生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9.
张文涛 《求是学刊》2012,39(2):22-24
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中有这样一段重要论述: 希腊悲剧舞台上最悲惨的人物,不幸的俄狄浦斯,在索福克勒斯笔下是一位高尚的人.他尽管聪慧,却命定要陷入错误和灾难,但终于通过他的大苦大难在自己周围施展了一种神秘的赐福力量,这种力量在他去世后仍起作用.②所谓最终的"赐福力量",涉及的正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下文简称《科罗诺斯》,括号中的数字为行数)③这部悲剧,索福克勒斯在其中告知了我们俄狄浦斯的最终结局.在尼采看来,"悲剧的伦理根据就在于为人类的恶辩护,既为人类的罪辩护,也为因此而蒙受的苦难辩护"④.悲剧对"恶"的辩护,同时也就是对"义"的问题的回答.可以说,在《科罗诺斯》中,索福克勒斯提出了一种或可称之为"悲情神义论"的特殊神义论,它既是悲剧诗人对恶的辩护方式,也是其笔下的俄狄浦斯具有赐福力量的最终依据.⑤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重新崛起的过程中共参与了7场战争,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边境战争、中日之间的不宣之战(1931至1941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1年至1945年)、抗美援朝战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及1979年中越战争。中国的百年崛起得益于中国人民的正义革命与合法性战争。反思中国政府在庚子事变中的战争决策失误,体现了晚清政府对外战略的落后,也是促使其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国重新崛起的成就,部分来源于中国战争的合法性。但“9?11事件”前后,中国在参与重大合法性战争方面有得有失。中国进一步的崛起需要加强对战争合法性与合法性战争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