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苏南模式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个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的模式。自70年代以来,苏南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本文在系统总结苏南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描述了现代人口转变的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概要分析了现代人口转变的苏南模式形成的经济社会原因,在提出苏南人口管理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苏南人口发展模式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2.
逯进  陈阳  杨清帅 《城市》2010,(10):50-52
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自然增长率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人口再生产的基本类型,前两者的变化决定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构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个基本因素。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一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主要特征是平均寿命短、世代更替迅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我国80年代人口自然变动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动的原因,指出我国人口死亡率已基本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受人口出生率的影响,而80年代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加以研究。首先,1981-1982年人口自然变动的回升主要在于新婚姻法的实施,也在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其次,1986-1990年人口自然变动回升的原因,一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二是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三是体制改革对传统计划生育工作方式的冲击。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又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问题、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问题、民族的人口意识问题、农村计划生育问题等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生育政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动下,迅速的缩短了我国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转型时间,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小资料     
《城市》1993,(1)
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相减,其差额即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据1975—198O年平均数字,全世界人口增长率超过30‰的国家达32个。分布于亚、非和拉丁美洲,其中最高为非洲的肯尼亚,达38.4‰。该国人口出生  相似文献   

6.
《江汉论坛》1991年第3期忻平文章指出,民国人口问题与中国古代及世界各国不同,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缓慢的人口增长率。1936年101个县平均出生率为38.9‰。及至1949年,全国平均出生率为35—38‰。1936年全国平均死亡率为156.2‰,1938年为282‰,直到1949年,这个比率并未下降,从而使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年平均仅为2.56‰。其  相似文献   

7.
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中开宗明义:“当前的中国正经历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埸经济转变,和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性社会的转变”。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是中国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四川省是中国内陆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加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进程任务更加艰巨,一个内陆西部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只有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根据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区位和城镇现状等条件,选择不同的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一、人口发展现状 阿拉伯世界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每年增加700多万人,是世界人口高增长率地区。 阿拉伯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有3种情况: 1.出生率在4.5%以上的国家有索马里、也门、阿曼、吉布提、约旦、毛里塔尼亚与苏丹; 2.人口出生率低于3.5%的国家有黎巴嫩、巴林、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突尼斯与埃及; 3.其他阿拉伯国家介于前两者之间。 阿拉伯人口死亡率为:索马里2%,毛里塔尼亚1.9%,吉布提1.8%,苏丹与也门1.6%,其他阿拉伯国家均在1%以下。 二、人口发展政策与趋势 阿拉伯各国的人口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各国在人口问题上的态度与政策可分为下列几种: 1.产油国,如利比亚、伊拉克、沙特等梅湾国家,拥有大量的石油美元,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缺乏劳动力。所以都持鼓励生育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今后半个世纪我国将“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江总书记的指示,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近10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理论和政策背景,指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问题,也存在重城轻乡等突出社会问题;采用人口供需平衡的方法,分析评价了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土地城市化的关系;对城市化加速理论进行剖析,认为我国当前工业化技术体系不适用于机器技术体系下城市化加速的经验规律,应该结合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议适当降低城市化发展目标与速度,纠正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偏向"和"以物为本"的做法,体现国家赋予城市化带动农村发展的重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对西部而言,城市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因为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和企业在城市空间上集聚的过程,所以一切阻碍经济要素和人口流动和集聚的所有制度都阻碍着城市化进程。本文主要分析西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障碍及其相关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可能方式和主要路径。一、制度非适宜性是西部城市化发展的根本障碍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十分落后,有诸多表现,比如城市数量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经济实力弱,总…  相似文献   

12.
周伟 《现代妇女》2014,(11):449-449
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是中国社会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期,这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在20~30年短暂的时间中,完成社会生活方式和人口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从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情况看,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相当突出,但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从城市文化的理念和实践层面加强研究,对于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创造全新的城市文化体系,进而保证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经进入高度发展的城市化时代,城市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列宁曾经指出,在现代,各个国家“城市的发展要比乡村迅速得多,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人口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国外许多学者认为,近代社会的特点是世界人口正在迅速地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必然表现。它不仅体现在区域人口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区域用地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以及城镇的膨胀扩张等等表面现象上,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在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和文化活动等等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的转变之中。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相继进入城市主导的工业化时期,城市化的进度与工业化同步或超前于工业化,而我国城市化的进度一直落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因此,21世纪的前30年,我国必须努力建立法治的城市主导型战略和政策机制,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城市社会机制的地位与作用 只有不断地提高城市化水平,才有可能解决诸如控制人口增长、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节约用地和各  相似文献   

16.
汤茂林 《城市》2003,(1):40-42
一、人类聚落状况和趋势1999年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世界人口增长高峰期,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接近2%;预计到21世纪20年代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将降至1%,但各地人口增长率下降的幅度不一。此外,尽管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在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每年仍新增大量人口,约占全世界新增人口的80%。因此,在1990~2005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将不得不接纳新增的10亿人口,这就意味着城市要为新增的10亿人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世界城市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郑泽爽  胡剑双 《城市观察》2014,34(6):123-132
本文通过对美国城市化道路的回顾,提出美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传统城市化和新型城市化两个时期,并对各阶段城市化发展特征和问题进行总结,然后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升级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阐述美国在新型城市化时期所采取的空间措施与政策安排,最后结合广东城市化发展的现阶段特征,提出广东应大力推行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城市化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率先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重点发展大中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过去,我国走了一条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抑制城市化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市发展方针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我国的城市化仍处于较低水平,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199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30.9%,不仅远低于70%以上的发达国家水平,还低于同期46%的世界平均水平,就是与同等人均GNP国家相比,尚低14个百分点.因此,制定正确的城市化战略,是实现中国2050年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本文将就我国现行城市化发展方针的偏差,谈谈重点发展大中城市及其具体实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杨海华 《城市》2010,(6):51-55
郊区化指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离心分散过程。郊区化现象20世纪20年代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也相继进入郊区化阶段,郊区化逐渐成为我国大城市最具长远影响的趋势性变化。郊区化是城市聚集一扩散效应传导机制作用下城市空间扩展的结果,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它预示着现代城市发展的分野,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内陆地区开启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新时代,各地县乡以"园区经济"为手段改变资本流向,工业化浪潮兴起。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可概括为"园区经济西渐,遍地开花;内陆工业化提速,奋力追赶"。在空间演进特征方面,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起步、京津沪工业化升级、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工业化转型"发展三阶段共存"。各地发展呈梯度转移态势,资本下县乡促成工业化与城市化、市场化联动,土地资本化方式决定了我国第四次工业化的模式——政府主导与市场逐利合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