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是指个人或群体对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的客观认识以及对已受到或将受到这种风险影响或损失的可能性的评估与判断,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事件认知、风险源认知、风险后果认知以及风险责任认知四个方面。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源的认知普遍高于气候变化风险事件;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后果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危及子孙后代"、"灾难性"的风险后果认同率最高;政府、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最大。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的本质是一个伦理问题。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的富裕人群引起的,但是受影响和伤害最大的却是世界上的弱势群体,气候变化对世界上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们而言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和灾难,气候变化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必须将其作为一个伦理问题来理解。以伦理视角审视气候变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任何国家在减排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伦理维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所致小岛屿国家损失和损害可定义为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行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的在生命、健康、财产、环境等方面出现的严重威胁小岛屿国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可避免的或不可避免的、实际的或潜在的不利后果。气候变化所致小岛屿国家损失和损害不同于跨界损害。分析气候变化所致小岛屿国家损失和损害责任的性质,本文认为这一责任不是赔偿责任而是特殊的补偿责任,它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家责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所致小岛屿国家损失和损害的关键性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完善"华沙机制"建立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踏上了新征程。其中产业关联是国家之间建立产业共生体系的关键支撑,从共生理论视角,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而非负向的挤出效应;扩大市场需求、鼓励进出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重要条件,成为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共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闫伟  刘爱娇 《国外社会科学》2023,(4):188-210+246-247
中东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十分脆弱,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长时段和结构性的变量,对中东国家造成“复合型”的安全挑战。沿着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国家稳定与安全的光谱,气候变化逐渐由低政治的环境安全问题转变为高政治的安全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呈现出从直接到间接的转化,形成气候—干旱—社会矛盾加剧以及国际水源争夺两种主要作用机制。中东国家普遍加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承担相应的气候责任,着力推动减排去碳,发展清洁能源,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但中东作为主要的化石能源产地,尚未完成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资源受限,面临着兼顾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与能源转型的两难处境。这需要平衡两者关系,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防止引发新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问题的生成既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由地方性转向全球性的过程。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的后果。代际气候正义处理的是代际之间在气候资源配置与消费上的正义关系,主要包括前代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和当代人对未来人具有什么样的义务。在代际气候正义的历史责任认定上,“可原谅的无知”不能为发达国家或前代人的大气污染行为免责。因为“无知”不等于“不知”,“可原谅的无知”带来了责任认定上的契约主义,不利于贯彻代际气候正义原则。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的依据在于“合理的谨慎”。原因在于引发气候变化问题的各主体都存着道义上义务---“合理的谨慎”,这是代际气候正义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则。人类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展开社会合作,“合理的谨慎”能够保证社会合作与社会发展的顺利实现;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风险的重要体现,“合理的谨慎”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理念;气候变化问题归责的立足点在于各方主体的行为,正是各方主体未能履行“合理的谨慎”义务,才引发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7.
虽然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还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所有人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次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态文明与气候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在科学认知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理性思辨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基础及实现路径,合理定位气候治理对策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有效融合能源战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第四大温室气体排放实体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始终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一种超脱于主流的立场,对发达国家要求其接受约束性排放限制嗤之以鼻。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指责和抨击印度,称其拒绝承担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的应尽责任,在达成具有约束力的最终减排协议上设置障碍,以及反对以市场机制实现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国际努力等。本文通过分析印度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从气候变化对印度的影响、印度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原则、国家政策的实施等方面入手,探究印度坚持强硬态度的根源,寻找中印在该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法律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德班世界气候大会提出了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法学研究者在温室气体减排、限排和封存方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国内外能源法的比较研究、依法监管碳排放权与温室气体排放、探索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的相关法律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等领域。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我国学者认为应加强法律建设,提高应对能力。此外,我国学者还就气候变化对海洋、航空等方面法律提出的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对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办法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CO2的吸收及CO2的收集和储存。在没有显著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条件下,减排温室气体必将影响一个国家的能源、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研究工作,如气候变化政策、气候变化科学、减排温室气体技术(能源、工业、农业和林业技术)、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研究等,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大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王芳 《求是学刊》2007,34(4):68-72
与以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不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缓慢低下的增长速度。本文从制度角度揭示了印度制造业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笔者结合印度制度环境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发现长期的混合经济和民主体制形成的僵化体制增加了印度制度变迁的难度。劳动力市场保护和许可证等一系列管制构成制造业把握开放机会的制度障碍,造成外资和贸易的不旺,进而无法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study looks at the effect of current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rojected future climate change to 2025 on New Zealand's energy industry (mainly electricity supply and demand) and at the wider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ese effects. Electricity demand is modulated by climate largely through temperature, while electricity supply is modulated largely through rainfall and inflows to the major hydroelectricity‐generating lakes in the South Island. Six climate scenarios are examined with an energy model to determine the change in the demand for energy and the change in the composition of energy supply,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mix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he output from this model is then used as an input to a multi‐industry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New Zealand economy.

The modelling demonstrates that while the expected effects of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on the energy industry over the next two decades are reasonably significant, the flow‐on effects from the energy to the wider economy are negligible, albeit slightly favourable. Modell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which includes unusually cold years, unusually warm years, and variable precipitation, however, shows that unexpected adverse events do have a measurable economic impact, particularly if wage rates are inflexible. Export industries are particularly disadvantaged by higher energy costs, implying a need for adequate reserve generation capacity. Just how much reserve capacity is optimal is a topic for further research.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to 2050 and 2100 show much greater climatic effects than are expected over the next 20 years. These have not been modelled as the types and costs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that might become available beyond 20 years are extremely uncertain.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张、税负下降、竞争力不强的状况。选取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七大行业的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指标、流转税税负、所得税税负,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税式支出激励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流转税的激励效应大于所得税的激励效应。激励政策对航天航空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的效果不显著;对于另外四个行业,激励效应也存在结构差异。因此,应采取差异化的税式支出激励政策,改变当前以所得税为主要激励税种的现状,转变成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的发展受到各种资源的约束。制造业面临着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约束问题。各种资源约束要素之间是变化的、互相联系的、存在差异的与可控的。资源的利用与制造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是北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北京制造业发展的历程和政策演变,在分析北京发展制造业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适度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定位。在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城市辐射力的新理论视角下,阐述了北京适度发展制造业战略定位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培育产业集群是加快南宁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它是推动南宁经济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南宁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加工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方式。加快南宁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实施产业链定向招商;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培育壮大;培育"种子"企业;建设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重要载体;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低碳减排的主要战场。建立低碳制造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可对我国制造业的低碳发展进行定量的研究评价,并从制造业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环境三方面分析对碳排放的影响。我国的低碳制造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未来,我国的制造业既要保持高速发展,同时也要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技术,调整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制造业强省综合排名第一的江苏省,其制造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但省内各个地级市之间的区域差距较大,这与各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密切相关。为了推进江苏制造业向更高层次、更均衡方向发展,需要各个地级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更为积极的国际化策略。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13个地级市制造业的国际化状况。各个城市不同的国际化策略导致省内制造业发展不均衡。各城市运用国际化策略推动制造业发展的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19.
郑伟  李庆晗 《阅江学刊》2013,(4):95-101
利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考察我国制造业产业关联特征;并基于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制造业细分行业间的网络效应和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产业间网络结构内在机理。总体来看,制造业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均呈增长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系数明显上升,感应度系数也有所上升;重工业部门感应度系数排名稳居前列;轻工业中除纺织业外,感应度系数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