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清均 《学术交流》2005,(7):101-104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发展多呈“U”的趋势,运用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增长在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国内一些学者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系统实证分析,对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做具体实证研究,还有的学者对集群创新系统要素、结构和连接模式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技术产业已在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聚。本文通过考察这三个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现状与成因,从实证角度探讨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其中,特殊专业化人力资本是产品研发的主体,而一般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分布也影响了高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空间集聚效应是今后北京市布局和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理论基础。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市如何布局发展现代制造业的问题。北京市内的制造业布局,主要考虑高技术产品制造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布局等两方面。针对外部的布局发展,提出了北京市发展现代制造业要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紧密联系,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4.
利用苏浙两省1999年-2007年27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对比分析地方经济结构(专业化与多样化经济、本地竞争与垄断、FDI与出口)的外部性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样化经济对苏浙两省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专业化经济对浙江省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对江苏省产业发展的影响不明显;本地竞争有利于产业发展,本地企业规模(垄断)对江苏省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对浙江省有阻碍作用;FDI对两省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而出口有利于产业发展;产业集中对江苏省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对浙江省有阻碍作用;传统的要素投入中,资本对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劳动力投入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两个典型制造业中心浙江和广东为例,就制造业集聚之集聚经济与区域制造业发展论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宏观的制造业结构、中观的行业集中度以及微观的集聚企业类型三个视点切入对浙江与广东制造业集聚的对比分析揭示,两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的实证检验表明,两地区制造业集聚所产生的集聚经济对区域制造业发展的贡献不同.这种集聚经济之区域制造业发展效应差异,可从两地区制造业集聚的自身特征差异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6.
范剑勇 《浙江学刊》2008,(3):158-163
已有研究证实改革以来制造业区位分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已经向沿海地区转移与集聚.那么与此密切联系的是地区间的产业竞争力处于怎样的动态状态?本文以此为展开点,通过1980-2001年同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与典型行业的转移份额法分解,发现1、分行业看,所有制造业两位数行业的空问集中率都有普遍提高;2、沿海地区制造业增长主要是由该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提高引起的,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产业萎缩是由其产业竞争力弱化导致的;3、沿海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形成,相应地中西部地区沦为生产率低下的外围区域,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7.
王家庭 《创新》2012,6(5):37-41,126,127
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规模化率指标并结合传统的专业化率指标及空间自相关指数,刻画分析生物医药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区域内集聚呈现出专业化趋弱规模化渐强的趋势,区域间的集聚较为显著,鲁江浙一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间集聚。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2009—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地区间与地区内两方面构建制造业企业分布指标,考察地区层面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分布的影响,进一步从规模异质性与生产经营范围的制造业企业异质性出发,检验地区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分布的企业差异性。结果发现:(1)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地区制造业企业产生显著正向集聚效应,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也得出相同结论。(2)工业智能化对制造业企业在地区间及地区内的分布因企业规模与涵盖经营范围而存在显著差异,伴随地区工业智能化应用程度的提高,小规模制造企业以及单一经营范围制造企业比重不断降低,而规模制造企业以及多元化经营制造企业占比逐渐增加。(3)生产率、劳动结构以及市场竞争在工业智能化对地区制造业企业分布的影响中存在明显的正向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也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看,目前是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转型产业的要求,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内生动力已经形成;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与中西部地区政府都出台了鼓励产业转移发展的优惠政策.与广东和江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省区内地区间转移不同,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向江西、安徽与河南等相邻的中西部省区转移发展.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分离式转移与集群式转移成效最为明显,困难主要来自转出地政府与企业对产业转移心存疑虑,转入地投资环境与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从产业转移区域看,与浙江毗邻的江西、安徽等省区与浙江经济互补,交通相连,有 利于浙江产业延伸与转移发展.浙江各地政府需要抓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易明  吴金艳 《创新》2008,2(2):68-73
从资源共享、专业化生产、交易成本的节约、创新利益四个方面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分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产业集群的自组织演化模型。认为外部经济是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企业分工协作关系的产生和深化则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新区位优势在吸引外资和提升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方面成为重要因素。西部开发面临引资困难,要减少资金缺口和缩小东西部差距,产业集聚策略应摆在首要位置。产业集聚应用于西部应注意西部地区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服务业的集聚——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经济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导制造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新型服务业成为城市现代化的载体和依托,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由辅助性产业逐渐上升为主导性产业。与制造业密切融合、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城市空间的作用呈现出立体、全方位、多层面特征,可简约地将其概括为集聚与扩散并存运行的两个空间特征。现代服务业以其强大的支撑作用,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新型资本集聚和专业分工的深化,以及与制造业协同定位等多种方式,增强城市产业的空间竞争力,从而优化城市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李璇 《创新》2015,(6):106-111
文章选取19952012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就环境规制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环境规制对产业集聚呈倒U型影响,从整体上来看,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产业集聚水平增强0.269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环境规制强度均值为10.77,仍低于拐点值11.2,规制强度的提升会促进产业区域集聚水平的提高。从区域上来看,环境规制对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大于西部和东部地区。因此,政府应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的环境规制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针对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严重状况,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目前,东北地区制造业面临的转型升级障碍是: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较差、产业关联效应不强、发展模式粗放、技术水平不高。因此,发挥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效应,智性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是东北地区制造业摆脱转型升级困境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作为市场化的中间投入要素,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高专业化程度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来增强制造业的综合实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关系涉及许多要素,以中国2007投入产出表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的一般模式与主要制约因素,强调制造业的市场容量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制约作用,针对制造业的发展阶段与产业特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提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行业选择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从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占有百强县的绝大多数。其成功经验就是积极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而县域经济发展又会吸引更多的产业集聚,形成良性循环。东北、中部、西部的县城特色产业集群虽然也有一定发展,但大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应该向东部百强县学习,依据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浙江是一个市场大省,也是一个制造业大省,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专业市场与制造业在相互影响中演化出多种空间集聚模式。总结起来,浙江经济空间集聚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小企业、大市场"空间集聚模式、专业市场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空间集聚模式、地理网络空间集聚模式,这是一个从"位空间集聚"逐步向"流空间集聚"的演进过程。因此,在信息时代,浙江应该加强"流空间集聚",实现地理网络空间集聚和区域发展模式的再创新。  相似文献   

18.
刘璟 《学术交流》2023,(8):116-130
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紧密耦合是制造业链群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关键问题。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链群共生演化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赋能、数智化使能和链群生态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是数字化变革推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制造向智造转型、制造业模块化、数字化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过程;是从链核企业、研究机构到相关企业互动连结的调整;是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内外部网络的优化和强化,形成深度耦合的生态网络过程。此生态网络正驱动产业链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形成,增强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韧性,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进而驱动着制造业产业创新体系由短期不平衡向高质量发展长期平衡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9.
国外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也有行业、区位、历史的局限性.需要根据时代的前进和我国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对集聚经济给予新的广义的理解.集聚经济动力源来自于: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外部性利益;规模经济;分工和专业化;运输费用的节省;信息、技术交流的便利;人才资源的共享;制度、政策、文化的影响,由原来的二因素、三因素,发展为多因素.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集聚经济发展应该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发展集群,推进集聚;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规模合理,集聚适度;优选产业,优化结构;政策支持,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意义上以最终产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已被新型的以组成产品价值环节为对象的国际价值链分工所替代,导致当代全球制造业分工现出了分工主体专业化、分工形式要素化和分工空间集群化的新特点。因此,新时期东北制造业的发展,应遵循21世纪国际制造业分工的时代特征,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促进东北制造业分工专业化水平,完善东北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培育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高级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