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7,(5):51-57
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出现的人性假设为数众多,且多数都对人类管理实践产生过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较强的针对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基于特定历史条件和世界观下产生的人性假设的片面性、先验性和教条性等弊端也逐渐显露。管理哲学的目的在于理解管理科学,面对管理人性观研究的这一现状,管理哲学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构建一种更加尊重人性现实的、全面的、客观的人性假设。而从管理实践论角度提出的"价值人"假设,把人看作一种在自身个性化需要的驱动下,以自身需要的满足作为价值指向和目标去进行行为选择和社会活动的人,合理而又全面、客观地诠释了人的存在本性。相比以往的经典管理人性观,"价值人"假设具有更强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与“中心人”这两种人性假设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及其官僚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及其官员的人性假设。在不同的人性假设下 ,政府所承担的角色和实施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它们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同时目前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困境。本文将探讨这两种人性假设对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给予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黄琴 《社科纵横》2015,(1):72-75
在中国语境下,人性假设理论提供了公共意识培育分析的借鉴,但不能纯粹按照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去教条搬用,应该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因此,重视意识事实的人性假设是公共意识培育的现实前提;符合情境性的人性假设是公共意识培育的境遇安排;兼容个体多样性的人性假设是公共意识培育的社会分层;关注个体意识取向的人性假设是公共意识培育的具体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性假设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党风廉政建设主要是党自我管理自我建设的过程,所以人性假设对于党风廉政建设意义重大。党成立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的逻辑基点经历了由"道德人"假设到"经济人"假设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扭转现阶段反腐败的巨大压力的局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5):38-41
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基础,对人的管理和管理中的人是一个贯穿管理始终的核心问题。基于人性分析,在管理理论发展中,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文化人"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同时基于人性假设理论相应提出了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对各人性假设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环境,对我国现阶段组织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制度人"假设与制度功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人"假设不仅在方法论上是可行的,也是人内生的对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性应该是"经济人人性"、"道德人人性"和"制度人人性"有机结合的"完整人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础."制度人"建设尤为重要,应以人性体系为基础构建能使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最大化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荀子的"人性恶"观点与美国联邦共和制下全面的人性观,分析人性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动态关系。前者是专制制度下单一的人性观,并由此推演出"礼治"政治设想,后者作为当代西方典型的民主制,在全面的人性观基础之上进行了共和制度设计。通过比较,一则能明示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制度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人性假设,思想家或制度制定者在设计或制定制度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人性假设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石;二则能理解制度对于人性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某种制度如果付诸实施势必造成一种既定的事实存在,并对生活其中的社会主体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管理必须考虑到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性的不同表现.梳理中西人性假设的研究历程,总结中西管理理论的有关成果,反思中西人性观的价值取向和历史局限,从而在人生现和价值观层面确立组织管理的宗旨使命,辨析利己主义在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合理地位和人类崭新的管理理念--人本思想的历史意义,对于解决管理实践的深层次问题和提高管理的境界和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幸福人假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人性的本质问题,认为传统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实质其实都是幸福人假设。幸福人假设正在颠覆着传统的人性理论,也颠覆着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传统理解。幸福人假设启示我们要重新审视管理的终极意义,到底是财富最大化,还是幸福最大化?同时帮助决策者们更准确地把握人性,真正地做到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在民事主体制度实践中,人性基础在认识上展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状态。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性善恶假设奠定了"经济人"民事主体理论基础;认识论视角下"理性人"与"经验人"的理论假设让我们看到民事主体不仅仅存在于民事法律关系之中,也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理性抑或感性的动机成为支配其社会行为的基础;在关注人生存状况的社会学意义上,民事主体既是个体性的存在,也是社会性存在,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成为民事主体的现实存在基础。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民事主体制度人性基础的价值取向立足于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明确和合理调整。民事主体多重人性基础的理论审视对中国民事主体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德昌 《阅江学刊》2012,4(1):12-20
基于势科学理论的理性信息人假设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社会人的量性、向性和对称性的复杂本质,其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于:为社会科学特别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研究,在一维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摆脱只能应用低抽象性的运筹学和数理统计带来的种种困惑,从而为应用更高抽象性的数学工具铺垫了逻辑基础,为社会科学在基于信息相互作用的科学化研究开辟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儒家重视道德教育。汉代董仲舒的“性三品”的人性论阐释了人性是道德教育的根据;依据具体的人性才能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人性是多层次的,道德教育具有层次性;中民之性是道德教育的着力点。这些见解对于我们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ports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Porter Hypothesis tha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create innovation offsets that would not otherwise be undertaken. Using a process analysis framework to consistently account for non-separabilities in production and pollution abatement practices, the findings suggest productivity gains can appear to be greater with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than without even though they are not. This result which would seem to support the Porter argument, is the result of inadequacies in the methods used to decompose the influences to productivity change. Thus, the experiments offer one explanation for why it has been difficult in practice to reject the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14.
吕小康 《社会》2014,34(6):216-236
统计工具的建构与运用不能脱离知识生产的情境脉络,其中渗透着建构者和运用者的个人主张与其所在学科的整体价值追求。原假设显著性检验是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最为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其流行并非因为方法论本身的精确无误,而在于它虽存有争议并因此招致严厉批评,但仍简洁有效地满足了研究者追求知识的客观性与确定性、以期将自身所在的学科塑造为一门科学分支的主观期待。因此,这一方法就从一个普通的统计工具上升为一种学科范式,起到了收敛学科的精神指向、提供模式化的解题方法、从而实现学科内部知识较快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We performed two experiments to test three alternative hypotheses concerning negative attributions toward sexually promiscuous females. The first two possibilities are based on female-to-female negative attributions. The first hypothesis, the Competition Hypothesis, states that females could be using a negative attribution towards other females for derogation purposes when in competition for a mate. Second, the Self-esteem Hypothesis states that females could be using negative attributions towards other females to build Self-esteem.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Norm Hypothesis, both males and females see female promiscuous behaviors as deviant thereby resulting in negative attributions towards the women who perform them. In both experiments, the Social Norm Hypothesis received more support than the other two hypotheses.  相似文献   

16.
浅论大学教育理念重构与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严琳 《学术交流》2005,(9):179-182
教育可概分为两大类:一是“大学”之学,作用于人性的完善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一是“小学”之学,作用于获取现实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富有,二者有机贯通与整合,构成完整的教育理念。中国高等教育思维中有重实用、技能、职业的导向,忽视了“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理念的重构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提高,责无旁贷地落到校园文化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 Although the Fetcher Bill Hypothesis, which is that legislators introduce bills in order to extort campaign contributions from organized interests, has been given new prominence by suggestions that it can provide a general explan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legislative agenda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est communities, tests of the hypothesis are narrow, rare, and indirect. We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est to more directly assesses its core implications. Methods. We test the hypothesis using single‐year and pooled‐regression analyses of 1995, 1997, and 1999 data on lobby registrations by organized interests in the American states—a venue providing substantial variation in legislative activity, the density of lobbying organizations, and the campaign finance systems that are presumed to drive rent seeking. Results. The tests provide little evidence that policy agendas induce lobby registrations.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etcher Bill Hypothesis cannot provide a sufficient account of the composition of either legislative agendas or lobbying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8.
陈涛 《社会》2016,36(6):55-77
针对李猛有关霍布斯自然状态的讨论,本文力图指出,自然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人性冲突状态或法权矛盾状态,而是具有某种积极的道德意涵。这集中在霍布斯的自然权利概念上。正是自然权利,而不是原初缔约环节,构成了霍布斯政治哲学的规范基础。自然权利不完全是一项主观权利,它同时还带有传统客观法权的正当意涵。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凭借国家权力的存在,成为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它的“自然性”又意味着它并不是由国家所制造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本身。人的自然并不是可以任意抟塑的质料,而是有其形式,并被明确界定为一种自然“权利”或正当,参与到政治生活的构建之中,这构成了现代思想不得不去回应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思想最基本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由笛卡儿发轫的、康德肯定的心物、主客、事实及价值二元论,现代科学和现代大学基本接受了这种二元论。这种二元论是建立在视自然为无价值的死物质基础上的,当进化论显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时,唯一被大学容许的反应是我们人类也将像物质一样被客观地看待。这种认识反映在心理学上就是将一切主体性经验都看作是大脑内事件的副产品。然而当代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则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二元论,它们的发现表明,自然不是死物质,而是有主体性和价值的。这为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后现代心理学将发展人们的共情情怀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而怀特海哲学则为这种后现代心理学提供了本体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课间圈养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自我保存的时代精神对教育的规约,二是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普遍的教育问题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教育后果:课间圈养限制了学生好动的天性,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以及未来的自我保护;课间圈养阻断了孩子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其无法习得在与自然的交往中产生的直观的安全知识以及丰富的生命体验;课间圈养阻碍了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阻碍了教师教育责任的真正履行。走出课间圈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根本上确立和落实玩的规则,明确规则的性质、制定规则的主体以及落实措施;二是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