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8,(4):91-95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名家简介     
《社会工作》2008,(20):F0002-F0002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省无锡人。以其博学精思、著作等身而享誉世界,中国现代的国学大师、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在其二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从现代到晚清,从文学史到学术史、教育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其治学思路和方法不仅具有启发性,同时也反映了学术界的发展进程。追踪陈平原的学术道路可以发现,他的“越界”始终立足于“文学”这一基点,借助于文学的叙述、想象与表达来“触摸历史”。因此,与其说他是在跨越学科边界,不如说他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开拓“文学”的疆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厘清国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针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并着力探索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新模式:“理论精粹+琴棋书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国学教育+社区教育”的新型致用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5.
2010年3月20日,精彩纷呈的《植秀堂第四届最女人盛会暨成立十周年庆典晚会》在青岛丽晶大酒店丽晶殿拉开帷幕。国学大师刘晓林的讲座国学大讲堂的启动慈善拍卖以及精彩的文艺表演,令这场盛会多彩多姿。  相似文献   

6.
一位世纪老人,从容走完了大德大智隐于无形的淡泊人生。而在无数后来者心里,他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季羡林,等同于国学大师,等同于文学大家,等同于百科全书,等同于世纪证人。他却淡然,兀自抱定一条座右铭:"纵浪大化  相似文献   

7.
国学的意义     
武砺兴 《社科纵横》2009,24(1):78-85
本文试图不偏不倚地面对国学研究方面的基本特征,来论证“国学的意义”这个关于国学研究方面需要加以心领神会的最根本的问题。以免大道多歧亡羊。因此,笔者在诠释与论证过程中,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国学的定义和范围做出比较精准的阐明,以期达到对国学意义的正名求实方面的认知成就。因为国学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而它所有的意指也都只指向其自身。所以,国学的意义并不是不可定义的。  相似文献   

8.
廖平是真实圆融的学人,近代思想家和国学大师。其"学术六变"更革主张的人生动因,既有志意孤远、倡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因素,又有寻求国家民族觉醒振兴的因素。而廖先生的学问理念则是研究追探人生宇宙真理共球合发。对廖平"学术六变"之成因和理念追求的分析梳理,将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虽然经受了西学的强烈冲击,但其命脉仍葆有生机。中华民族对于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差异互补“关系”与和谐“整体”的重视,以及通过这一关系和整体把握自己命运的努力,构成了国学的思想实质。国学之“学”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儒学的“仁”道思想就是鲜明的体现。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无非是中华民族在外力作用下的“自我”变革与超越,那么,它恰恰可以通过对仁道思想继承和扩展,为现代中国人的安身立命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但这必须经过文化与学术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10.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园地,德育之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素质教育的灵魂--国学,国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素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吴梅在北京大学讲授词曲,标志着戏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学术制度的保证。新的时代为吴梅提供了开创历史的良机,吴梅的卓识远见为那个时代增添了亮点,两者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五年北大生活对吴梅的人生道路和治学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完成了从传统文人到现代学者的身份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并不彻底。吴梅戏曲研究的成就及特色通过与另一位先驱者王国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为明显,两人的治学各有特色,形成互补,不能简单地定出高下优劣。  相似文献   

12.
刘士林 《求是学刊》2003,30(1):83-89
2 0世纪中国文明所遭遇的巨患奇劫 ,在直接摧毁了中国旧日世家赖以寄身的社会土壤的同时也以更大的力量唤醒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而 2 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 ,无疑是在这场民族的大病痛中所孕育和化生的一颗真珠。在 2 0世纪的中国学人之诗中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礼之精神 ,直接记载下这些大师巨子们真实的心路历程 ,同时也把他们关于中国现代命运的理性思考表达出来。对于中国现代学人来说 ,如果说他们智者之识主要表现在其学术研究中 ,那么在其学人之诗中则特别容易见出他们的仁者之心 ,这是一种超越了时代、种族、政见和个人恩怨的大关怀与大悲伤。这也就是学人之诗给中国现代思想史所提供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范兆兰  李越 《唐都学刊》2006,22(2):140-144
人类学习是一个广袤的课题。近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学习信念问题引起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学习模式是一个包含学习风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的意义系统,东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学习模式以内隐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通过对以努力的学习观为主的孔子学习模式和以批判创新为主的苏格拉底学习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研究者对东方学习方式存在一些误解,教育者在现代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行为中的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张明  孟明娟 《社会工作》2011,(18):30-33
费孝通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创始人。他毕生的追求就是"志在富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富民思想具体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但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中国农村的深入研究,探求中国式的富民之路。费孝通先生不仅为推动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他的治学精神和科研方法也为当代农村社会工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启迪。本文拟就费孝通的"志在富民"思想及其对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启示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5.
王艳玲 《唐都学刊》2004,20(6):113-116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是近代历史上最有意义的课题之一。尽管有着种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适应时代需要,促进西方先进文化东进并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与进步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值得我们不断深思与反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清朝历史上的惟一一所八旗海军学校———昆明湖水操学堂给与了全面、深入、翔实的研究与评述,展拓和深化了既往水操学堂研究的内容;并将其放在晚清历史大背景下予以考察,通过丰富、新鲜的史料,对学堂创立的目的、过程、意义,学堂与颐和园重建的关系,学堂人物的后期命运,以及学堂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进行了叙述和评介。  相似文献   

17.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10,26(1):106-110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学东渐出现高潮,其间中国文学受到全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18.
李占鹏 《求是学刊》2007,34(2):113-118
郑振铎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文献学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中国现代戏曲学的开创者,在整理戏曲文献、创构戏曲历史与拓展戏曲评论方面都起过筚路蓝缕和披荆斩棘的先导作用。他竭力探寻收集与潜心梳理编纂戏曲文献,全力收藏与精心鉴定戏曲作品、论著版本,毕生虽没有出版一部戏曲校点著作,却从未轻视过戏曲文献的勘误和订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学术成就,为我国戏曲典籍收藏保存与整理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状况的分析,说明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影响,揭示中国近代政治力量的更替和兴衰的历史必然性.指出适于民主的政治文化,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的政治和政治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