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裴峰 《科学发展》2012,(7):42-49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产业集群的崛起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上海现代服务业表现出集群化发展趋势,大量的现代服务企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进一步提升了上海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李林 《城市观察》2012,(6):114-123
对研究样本服务业空间集聚情况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区与地区经济规模有一定关系,但并不紧密相关;服务业集聚存在明显的行业间非均衡发展特征,但这一特征有逐步缓解的态势。基于此,应在发展理念、政策引导和行业分工等方面入手,逐步推进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城市服务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面临空间转型与扩展等需求。本文探讨了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新规划的途径,并以重庆市渝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新规划为例,梳理渝中区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和问题,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新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集聚区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MCBD)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服务功能的新载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不仅强调经济、产业、配套设施等"硬实力"的目标与定位,更要关注文化、品牌等"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以便将上海真正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为例,针对商务区文化品牌建设与发展的成效与不足,提出针对推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文化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何骏 《城市》2008,(4):30-33
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源起和特征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源起。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制造业发展高端化程度、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以及制度环境建设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高层次化及经济服务化、  相似文献   

6.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名山 《科学发展》2009,(11):82-95
本文重点研究上海现代服务业定位与重点服务业发展。首先,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六大问题。其次,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着重指出世博会为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再次,根据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提出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是上海应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其现代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应覆盖长三角地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产业定位是发展二三产业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定位是中心城区应立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金融、航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郊区应立足增强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同时,本文提出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国际化提升上海服务业能级,以市场化做大服务业规模,以信息化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法治化创造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功能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构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增强上海服务全国的能力及国际竞争力。最后,提出了发展上海现代服务业的8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上海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和重要增长点。目前,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仍集中在以浦东和徐汇为核心的中心城区,但有向外围扩散的趋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布局差异化不足、郊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园区辐射能力不足。上海应针对地标区域、中心城区、外围区域、传统产业集聚区和新兴区域,采取不同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思路;针对现有信息服务业基地和新兴发展区域,采取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8.
采用改进的综合优势指数,对上海与北京服务业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上海与北京服务业均具有规模和效率优势,两个城市相比,北京服务业更具有规模优势,上海服务业更具有效率优势;上海服务业发展趋向贸易金融型,北京服务业发展趋向多元化混合型;上海与北京服务业均存在动力不足的困惑,近年来上海与北京服务业相对于全国的效率优势均在持续下降,实现规模和效率双增长的服务行业不多。上海应采取措施提高服务业生产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徐珺 《科学发展》2013,(6):82-89
近年来,上海科技创新体系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现阶段仍然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两头冷的现象。究其原因,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总体来看,上海虽已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但科技服务能力的疲软仍是阻碍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的短板。上海应逐步调整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将科技服务业列入现代服务业的主要产业来培育,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业市场化运作环境,有效激发其活力,从而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谭美容  唐燕  罗胤晨 《城市观察》2023,(6):141-156+164
本文系统测度研究了长江上游地区30个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演变趋势,并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GTFP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各城市间协同集聚差异度不断缩小;在研究期内,大部分城市实现了GTFP的增长;产业协同集聚对GTFP呈正向促进作用,且现阶段产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纯技术效率的波及效应来促进GTFP的提升,而绿色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因此,各城市应基于主导产业优势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根据城市专业化集聚程度确定差异化发展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1.
许正林 《科学发展》2010,(7):96-102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逐步在上海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角色,但是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分析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的产生与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及目前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类型等问题,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如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不足,同质化严重等八大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3个解决要点,即重新整合规划创意产业集聚区、强化孵化意识突出孵化功能、强化人文关怀意识,以促进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梳理航运服务业定义及构成的基础上,笔者对天津航运服务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小白楼国际航运集聚区特征以及当前和平区发展航运服务业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和平区助推小白楼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的对策建议,即加大保护和鼓励创新,变现和平区深厚航运文化;以高端航运业为支柱产业,完善制度和政策支撑;实现精准化的扶持,而非平均支持;积极探索,创新利用好先行先试;合纵连横,达到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郑丹华 《职业时空》2009,5(9):10-11
现代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由于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导致对服务类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目前现代服务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服务类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文章提出了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引导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创新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机制以及人才激励机制等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玉娟  彭仕兰 《城市观察》2021,73(3):126-142
以长三角2003—2018年为样本观测期,运用相关产业集聚指数分别计算产业集聚水平、综合评价法测度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利用社会经济距离矩阵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得出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①从空间总体效应看:本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对本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有正向影响,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最大,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本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负向影响.就相邻地区间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而言,产业协同集聚、制造业集聚有负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影响.②从空间效应分解看:各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绝对值各有差异.产业协同集聚的间接效应(负向效应)大于直接效应(正向效应)与总效应(负向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间接效应(正向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负向效应)与总效应(正向效应);制造业集聚的总效应(负向效应)小于间接效应(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5.
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竞争新优势、促进消费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多重融合视角,利用熵值法,从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效益等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综合体系及子体系进行评价测度及特征分析.进一步地,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探讨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密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水平、互联网普及程度、财政分权程度等因素对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其构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魏建 《科学发展》2012,(3):46-61
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是上海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创新功能与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之一。从行业分工、服务过程、知识创新、政策支持和价值分配角度,系统培育和构建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产业链,是促进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产业链系多维产业链总体结构,包括分工链、政策链、服务链、知识信息链、价值链,细分为上、中、下游诸行业。  相似文献   

17.
服务外包: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重 《城市》2008,(4):34-37
一、现代服务外包拓展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也深刻改变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赵立华  黄晓晴  王刚 《城市》2011,(7):18-21
当前,高端服务业一词频繁走进人们的视野,其发展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许多城市都加大了对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深圳市2007年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深圳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决定大力发展会展、体育休闲、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培育首都经济新增长点;上海市突出以总部经济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壮大高端服务业;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日益成为产业组织的一种主流生产模式,高端与专业性服务业的供应链整合尤为重要。服务企业能否形成以其为核心的供应链,关键取决于各自的供应链管理能力。通过考察上海商贸、金融、物流、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业等涉及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关键服务行业,在分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现代服务业供应链整合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增强服务业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特别是东部地区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趋势,且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现代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京津冀地区非常典型,故本文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为依托,对京津冀服务业发展做Moore值分析,用2004—2013年的数据对北京、天津和河北服务业结构调整的程度和态势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详细分析了京津冀都市圈服务业发展路径和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