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梅 《科学发展》2009,(4):63-69
1999年上海城市规划提出城市发展战略从600平方公里向6000平方公里扩展,上海"十一五"规划确定了郊区近期发展3大新城、远期发展为9大新城的目标。但是至今为止,中心城区"一城独大"的现象依然存在。郊区新城建设尚未上升到上海城市核心战略的高度,新城城市功能形成缓慢,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缺乏有效率的空间结构支撑。世博会以后,上海将面临城市发展速度减缓、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压力增大的环境。加快推进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是上海寻求后世博会发展"治本之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国际大都市郊区新城经验、上海郊区新城发展历程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等几方面给予了深入解答。  相似文献   

2.
目前,上海郊区新城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但建设进展参差不齐;新城功能培育受到普遍重视,但尚无功能真正健全的新城出现;各大新城都在力求实现其城市基本定位,但发展态势表现不一。新城建设中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如未能充分体现“紧凑型城市”规划理念、聚焦重点建设不足、产城融合程度尚不理想等。上海应努力克服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认真回应新城建设中的迫切诉求,进一步提升认识、聚焦重点、有序推进,推动郊区新城真正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强化和拓展上海城市功能的市域城市群。  相似文献   

3.
汪泓  孙建平 《科学发展》2011,(12):47-69
基于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体制机制现状,分析新城建设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当前遇到的发展瓶颈,重点提出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中体制机制优化和完善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心一直在中心城区。世博会后,城市建设的重心必将逐步转移至城郊地区。同时,上海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只有统筹城郊发展,加快郊区建设步伐,才能在新起点上实现新飞跃。“十二五”时期上海城市建设方针应是“郊区为主,聚焦新城;生态优先,宜居为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聚焦综合性新城、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建设。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多年来,上海新城的规划经历了卫星城到郊区新城再到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发展过程,承担的功能日益重要。上海已有的轨道交通网络在有力支撑中心城发展的同时,也串联了中心城与新城。“十四五”期间,上海要加快形成市域空间新格局,聚焦“新城发力”,需要加快探索新城轨道交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该文通过梳理上海新城轨道交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分析新城发展的新要求,对标国际经验,提出了“十四五”期间轨道交通支撑上海新城综合性节点城市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上海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正在不断优化调整,随着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在远郊布局,完善和加强郊区新城城市功能进一步受到重视.中心城区受限于开发空间和开发成本限制,很难承载租赁住房供应,未来上海城市发展格局还将以中心城区向外拓展为主导.因此,上海租赁住房市场发展与城市重要战略承载区和发展热点地区布局应紧密结合,稳妥有序推进住房租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上海提高土地经济密度应以创新土地管控手段为方向,以产业能级提升为目标,以盘活存量土地为发力点,全面推进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区土地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尤其要以郊区新城经济密度提升为主要工作方向。要注重培育与上海“五个中心”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龙头地位”相适应的产业,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让上海的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上海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必须通过健全促进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与劳动力的合力,以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持续扩大就业总量。深入推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有效加快郊区新城建设步伐,充分发挥郊区新城分流人口、扩大就业与推动增长的作用。继续完善创业环境,构建鼓励创业的城市文化与社会氛围,深入促进新兴业态发展,切实发挥创业促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维护劳动者权益,适时制订、修改、完善劳动政策法规,推进劳动合同签订与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就业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海在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城市功能不断提升、郊区新城建设已全面布局,中心城区正面临着诸多竞争压力和挑战,其功能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已迫在眉睫.全球城市不乏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的成功典型,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既要借鉴全球相关城市的有益经验,又要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创造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位于上海最东南端长江与杭州湾交汇口的临港新城,即将迎来开发建设5周年庆典。这个从荒凉海滩上快速崛起的现代化新城,如今初见轮廓。新城的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和产业集群建设已完成各项前期开发建设目标;各项经济指标显示,临港新城已成为上海增长最快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发展新城是上海解决城市问题的一个必然选择,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却并不成功。通过对中心城以及松江新城的调研发现,新城发展忽视了高质量社会公共设施缺失的问题,从而导致新城对中心城依赖性大,独立性差。因此,理想新城的建设必须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导向的开发,同时结合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才能最终真正实现新城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北京新城环境及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英 《城市》2009,(10):61-66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聚集.带来了诸多城市环境问题。为了缓解城市环境问题.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进行新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借鉴西方新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内的实际情况.实施了新城空间发展战略。关于我国新城环境建设,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王雷分析了日本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总结了新城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叶振宇 《城市》2014,(11):25-29
正近年来,我国新城新区出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势头,从东部沿海向内地呈现全面铺开的趋势,既有国家级新区,也有县域新城。总体上看,我国这轮新城新区开发建设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如数量多,等级不同;占地规模大,特色不突出;规划优先,地方政府主导;名目多,定位高等。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当前我国新城新区发展的基本趋势,也说明了地方政府建设新城新区的积极性很高,发展思路和途径日趋多样。不可否认,新城新区在区域经济或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产业引领、体制示范及经济带动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上海郊区差别化管理体制机制的总体思路是: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基础,根据各区(县)不同的主体功能和开发任务,实施差别化政策;按照"二级市"的要求,简政放权,增强郊区自主发展权和统筹协调权;适度调整市、区财政分配体制,使郊区各区(县)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建立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利用激励、财政激励、生态发展激励和绩效考核五大机制,促进郊区差别化管理,增强郊区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实施"强镇扩权",创新郊区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增强郊区发展活力。上海建立郊区差别化管理体制机制,还需适当调整郊区城市建设标准、制定全市统一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设施建设标准、增加郊区人口导入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规范简政放权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阳光、空气、绿地等美的环境的憧憬,加上家用汽车的普及,发达国家大城市大量的人口迁往郊区,形成了市郊城市化的格局。在美国,人们将这种为了特定的目的,在短期内由郊区农田变成的新城称作边缘城市。一般而言,这些新城绿化丰富,基础设施完备,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效工作环境,为解决交通堵塞、住房拥挤等  相似文献   

16.
伍爱群 《城市》2015,(7):7-10
上海以其襟江带海的地理优势迅速聚集了人口、技术、产业等生产要素,由此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加速了上海城镇化的进程.建国后,上海城镇化的发展由于受政府政策制度的影响又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目前上海郊区的新城建设仍存在不够紧凑,用地集约性差;建设项目分散,存在碎片化;产城融合不够,有城无产;市区联动不足,开发无力等问题,要通过强化规划引领、民生保障、产业支撑,深化土地改革,完善设施建设等措施推动上海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上海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明显,促进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郊区人口持续导入,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要求提高;农村土地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深化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郊区城市化进程加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亟待转变;新城和小城镇等城乡统筹载体建设有待加强。上海城乡统筹发展要牢牢把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成果共享化、发展权利平等化内涵,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互动发展,以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为主攻方向,以加强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前提,以加快新城开发建设为突破口,以土地管理、集体产权、社会管理制度改革为支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优化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方式、优化城乡统筹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瑞芹 《城市》2012,(9):68-70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是上海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是上海沟通江浙两省的西南门户,交通十分便捷,在振兴上海和促进江浙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松江区真正的大规模建设是在2000年全面展开的,当时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城九镇"的郊区发展战略,其中的"一城"就是松江新城。"十一五"期间,上海提出了"1966"四级城镇体系规划,松江新城成为9个新城中重点推进建设的3个新城之一。如今的松江新城已粗具规模。一、松江新城的人口与居住空间状况(一)人口数量节节攀升  相似文献   

19.
顾玲玲 《科学发展》2021,(6):101-105
新城建设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需求表明,发展好租赁住房对于新城打造综合性节点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从全国及上海近年实践来看,建立多样化、高品质、强保障的租赁住房体系是符合超大城市新城发展需要的必要途径.建议开展五大新城租赁住房的专题研究和整体规划,根据五大新城的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租赁住房的土地供应、体系结构、政策配套等重大问题,形成指导未来新城租赁住房体系建设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高铁快速发展带动下,高铁新城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本文基于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对比研究,从决策定位、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三个角度分析我国高铁新城现状建设问题成因并提出优化措施。在决策层面,实行站城一体化模式和城市更新策略;在规划设计层面,明确小规模、渐进式、缓节奏的思路和一体化、人性化、特色化的理念;在开发建设层面,落实公私合作开发策略,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平台,推行奖励政策,为我国高铁新城建设提供实效性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