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社会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出现的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社会学在对环境问题的理论探索过程中争论的一个主要焦点是,环境问题是属于自然界的问题,还是属于社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环境社会学理论历程的梳理,试图展现环境问题本身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环境社会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社会学研究中所体现出的以下一些思想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第一,环境社会学强调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第二,环境社会学强调社会原因的综合性;第三,环境社会学致力于推动缓解环境问题的社会变革与建设。相应地,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丰富实践,也必将从很多方面促进我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论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学的阐释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能把环境问题仅仅看做一个技术性问题 ,应当拓展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 ,因为环境问题实际上同特定的社会结构与过程有关 ,与人们的行为模式有关。因此 ,研究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不仅需要借鉴已有的理论模式 ,还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背景 ,这是环境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环境身份作为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已经成为国外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本文考察了环境身份的起源与内涵,阐述了其从心理学到社会学的演变路径,并就环境身份的测量方法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社会学学者更为关注环境身份的类型化及结构性,并构建了多样化的环境身份测量方法,凸显了社会学意义的环境身份研究。而且也强调指出,环境身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预测环境行为,并对环境运动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身份研究推进了环境社会学的实证研究领域,但也存在着测量方法主观化,综合研究方法运用不足及缺乏社会结构因素等问题,这也是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行动者及其环境行为博弈:城市环境问题形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社会行动者的环境行为之社会学意涵及其主要特征入手,通过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各类相关行动者之间环境行为博弈过程的分析,可以揭示环境行为与城市环境问题的关联,进而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问题已成为这个时代不能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环境社会学正在日益成熟。和国外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相比,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稍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引进和介绍西方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开展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不断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中国环境社会学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洪大用、陈阿江、包智明、张玉林、王晓毅等环境社会学专家应邀接受围绕中国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学科建设等,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他们的学术经历与体会,以及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深入洞见,对致力于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建立中国环境社会学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环境社会学是关于环境与社会之关系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交叉渗透的产物。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将对协调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中国环境社会学发展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其特定的学科体系。在分析总结国外环境社会学研究历程以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当今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对建构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的框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环境建构论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以来,获得了持续的发展,成为环境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文章基于环境建构论的发展历程,从环境社会学的多元研究范式、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论、环境建构论同环境实在论的争论概述该理论,并对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走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环境社会学在我国尚属于一门新发展的学科,由于学科历史较短,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学科定位原则不明确等。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既要借鉴和学习国外环境社会学已有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同时也要坚持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理论逻辑与我国环境问题的事实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及理论内容和方法论要求相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环境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强调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客观社会条件中去探寻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社会影响;而环境建构主义趋向于集中考察环境问题的议题化过程,强调环境利益相关者的活动如何使客观环境状况转化为社会议题。本研究基于一个典型环境案例,在建构主义视角关照下剖析环境问题呈现的社会机制之一:面对同一环境状况,持差异性认知和相互竞争主张的不同环境利益相关者,如何推动客观环境状况被判定为有危险的、不可接受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环境社会学理论研究从环境与社会互动、环境问题、环境行为3个视角进行综述.对于经验研究发展的综述,涉及环境公平问题、环境运动与环境意识问题、水问题、海洋环境问题、草原问题、沙尘暴与生态移民问题等多个方面.在总结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人-人"到"人-环境-人"的转变、由"影响因素"向"交换资本"的拓展、由生存层面到生活层面的区分等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以"环境与社会"为切入点,考察了环境社会学的演进过程,阐述了环境建构论的理论主张实质是要在知识社会学里研究环境问题,指出其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大大降低了关于环境问题建构中的自然要素的决定论地位,而突出了社会或文化实践的解释学意义。把人们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转向到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徐寅(简称徐):您以前一直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而且环境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趋势就是从农村社会学家转变为环境社会学家,请问您以前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经验对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有什么影响吗?  相似文献   

14.
当前环境可持续问题成为东亚环境社会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2011年10月在韩国加图尔大学举行的第三届东亚国际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围绕着福岛核电站灾难、环境污染及受害者赔偿、环境政策、生态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环境意识与生活方式、农村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理论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交流。  相似文献   

15.
生态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其含义是生物与其环境关系的状态,生态学则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关系的科学,由于没有哪一个生物体能够独立于其他生物体而生存,生态学研究实际上包括生物内部关系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关系两个方面。生态学的思想移植到社会学领域,形成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人类(社会)生态学,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群体与其物理(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因此生态的概念获得了社会学的意义,其含义是人类群体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环境社会学:生态哲学对社会学的挑战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 ,社会学家曾借用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过一些重要的社会学研究。 2 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 ,产生了生态哲学与环境社会学。生态哲学指出 ,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人类必须对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 ,对社会组织方式进行深层的改造。这对社会学提出了挑战 ,但也可以是促使社会学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契机。社会学应克服其早期历史中形成的一些理论设定的限制 ,把握这一契机 ,积极地应对生态哲学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转型期间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保护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污染,不仅要注重技术、法律、制度方面的完善,更需要用社会学的视角从农村社会内部的政治资源、经济利益、传统文化三重维度的变化中去寻找原因与可能的切入点。以义村为个案,通过实证调查考察了当前农村的环境状况,并认识到农村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农村环境问题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不应只是从"结构--过程"视角来研究环境问题,还应该从"个体--整体"的视角来探究环境问题.事实上,个体的外部经济性行为引发集体搭便车行为而导致环境问题的发生,因而环境问题带来的是社会代价,是对个体与社会的双重代价.所以,环境对策应以针对个体的外部经济性行为的、具有普遍实效性的个体性对策为主.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日本环境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进行了评析。环境社会学起源于20世纪后期的环境运动,美国及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本文在对美国和日本相互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历史沿革、特征及两部重要的著作,指出了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特点有三:显著的本土化特征;内容针对性强但范围相对狭小;偏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而缺少理论建构。日本环境社会学研究对中国的社会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区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与环保社会力之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学角度,透视社区视野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探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涵及其延伸为环保社会力的观念,并依此提出了建构社区环保社会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