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正如在艺术领域中一样,在科学劳动中也同样存在着美感。文章通过详细考察科学美感的两种基本类型即科学创造中的美感和科学鉴赏中的美感各自的特点、产生过程及其心理经验,表明科学美感与艺术美感乃是相似相通的;人们要想在科学劳动中体验到这种深沉的美感,必须既具有高超的科学创造才能,又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作者认为,科学美感不仅是对艰辛的科学劳动的奖赏,而且也有力地促动着科学探索并在科学理论的评价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歌唱者是美感的创造者。本文通过对美感创造者的必备条件、不同风格作品的美感把握、综合美感协调性的分析,论述了歌唱艺术应该为听众提供精神食粮及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美及其美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揭示了人们长期忽视科学美的主要原因,论述了科学美的本质特征:1科学美是来源于自然美,并能为我们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科学美的实质在予反映自然界的和谐;2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科学美感和科学鉴赏力问题  相似文献   

4.
科学,自从它的产生到现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从最初对自然界的朦胧认识发展到现在的高科技领域,无不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影响科学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最基本、最主要的不外乎是生产、社会、科学理论本身和科学家等四种因素。在这一点上人们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但是,很多人在讨论具体问题时却忽视了科学美  相似文献   

5.
一、“美的理想”——审美的主体性 问题缘起于著名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或“主观合目的性形式”的康德命题。 康德认为在审美判断中,主体在知觉对象时,表象中并不唤醒一个明确的目的概念,即不具有目的性,这表象不是自觉有意识的表象,而是油然而生的对象形式表象;但审美的对象形式又恰好唤起审美主体知觉中想象力与知解力的协调活动,对象形式恰好符合主体知觉中协调活动的目的图式,这不能不说似乎具有某种目的性。围绕这个命题,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与对象关系的规定根据在于,既不是逻辑认识,也不是道德体验,而是对象的形式感被主体觉知为某种愉悦的情绪,由此构成了审美判断。所以,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当然也没有主观或客观的目的性。如果审美判断受到一定概念制约,这个判断就不是纯粹的审美判断了。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康德提出了“自由美”和“附庸美”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6.
科学需要美感直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美是真理的光辉 ,美感直觉不仅对于艺术家 ,而且对于科学家都同样重要。事实上 ,对自然界中简洁、和谐、秩序美的坚信与追求曾无数次帮助科学家拨开遮挡真理之光的乌云  相似文献   

7.
本文要做的事情 ,是详细论述形式美感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一以从事艺术活动为生的艺术家一一就他们而言 ,美的欣赏肯定是一种持续而“直接”的经验———如果没有采取或者培养“审美态度”那就令人难以理解了。我认为 ,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它极其明显的特征。艺术家们天真地、坚持不懈地观察着艺术作品 ,而不必使自己首先忘记周围的世界。如果那种真实感赶不走、驱不散 ,艺术家就会兴奋若狂。不过 ,在正常的情况下 ,审美对象的诱惑力要胜过与之抗衡的顾及周围世界的注意力。这并非是观…  相似文献   

8.
城市美感论     
城市人是城市的建造者和居住者,城市反映了城市人的精神、意志、审美情趣。由于城市人生存于城市之中,城市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在城市中都能得到满足。城市人的生存与城市有种种深刻的联系,在这生命体验之上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当人的三重生命都能得到满足时,这时获得的情感体验就是美的体验。这种对城市美感的分析属于城市美学的基础性工作,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反响,真正有益于美的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论美感特征     
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创造着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获得美的享受。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欣赏事物的美。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名画,一片秀丽的景色,都能唤起人们的愉悦、乐趣、情思,唤起美感。  相似文献   

10.
论体育美感     
体育美感是体育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育美学中非常独特的一个环节 ,它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效应。深入研究体育美感 ,对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美化人民生活 ,净化社会风气 ,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史家美感     
<正>史家美感在史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它包括有哪些基本因素,对史学有什么样的作用,与艺术美感又有什么关系,史坛却鲜有论者。因此,笔者冒昧执笔,详述陋见。 史家美感研究的意义 史家美感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使我们不能不研究它。 史家美感是史家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美感是人们的愉悦的情绪。它即是非理性的,又是理性的。非理性的是指人们转瞬即逝的,易变易生的,时有时无的愉悦情绪;理性的是指人们一经产生就不会很快逝去的,较为稳定的愉悦情绪。因此,可以说,美感是人们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因为美“把人们的全部精神能力——感觉、情感、理智、意志和想象——统一和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我们研究史家、既要研究史家理性的东西,即观念,也要研究他们非理性的东西,即情感;同时,还要研究史家的全貌,亦即将观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索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科学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把学生获取知识寓于对美的追求之中,使获得的知识沉浸于美感的体验之中,这样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苦思冥想的艰难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获得美感的愉悦过程.使学生的自信、自尊得到健全的成长,求知与求美得到了有序地结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论美和美感在实践中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创造和创造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后兴起的研究课题。创造学在西方发展较快,在我国,自80年代前后刚开始进行一些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很远,为此本文仅作些初步的探索,抛砖引玉,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先秦儒道美学的特点是,在不同的价值关系模式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美感论.其中,儒家确立了以"中和"为美的价值关系模式,道家确立了以"合道"为美的价值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对思辨的各种传统的和现今流行的理解,并将思辨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在认识论的根本立场上体现出非经验性的思辨;二是仅仅在方法论意义上体现出非经验性的思辨。两类思辨均具有:(1)思维内容的非经验性;(2)思维形式的超逻辑性;(3)思维程序采取从一般到个别的方式。这些特征正是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这决定了思辨同创造想象一道,成为科学创造基本的思维形式之一,同时决定了思辨优于创造想象,在理论批判和理论创造中成为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试论科学创造中的无意识思维谈新敏大量事实表明,无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思维现象,在科学创造中不仅是科学创造过程中酝酿和产生顿悟或灵感的契机,而且具有不同于有意识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试就科学创造过程中无意识与意识的转化机制、无意识思维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现代诗歌艺术形象构造的基本元素。意象解读与分析是现代诗歌鉴赏中的核心环节。准确解读与把握意象的内涵与构成机制以及意象群的组合模式,对于揭示诗歌意象的审美内蕴和整个作品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与《水浒传》的主题一直存在着争议,粉碎四人帮后活跃起来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小说的主题研究,也出现了新说层出、互不相让的局面。随着古典文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把视野扩展到古典小说研究之外,发现主题之争普遍存在于古典文  相似文献   

20.
人生在世,除了实“用”、求“真”、向“善”,重要的还有爱“美”.对“美”之所爱,即对事物的美的存在之爱,亦即爱中生成的美感.美感的意义在于,一是它决定着美学必然是关于美感之感的学科;一是它直接美涉着人回到人本身,物回到物本身,是其所是,如其所是,从而美感具体而微地呈现着自由感、生命感、陶醉感和美的本体同一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