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采宣布了“上帝死亡”,目的是为超人的诞生和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扫清道路。上帝已死,随之形而上学的传统价值体系也崩溃了,理性、信仰、科学失去了根基。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观念开始蔓延。为了挽救现状,尼采宣告了超人的存在,并用权力意志武装超人,使他担当起重估一切价值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王俊 《兰州学刊》2006,(9):9-12
尼采深入地思考了虚无主义问题,并提出了克服虚无主义的哲学方案。在尼采的哲学中,上帝之死、形而上学的崩塌和虚无主义构成三位一体;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价值重估和超人则构成了与前者的对抗。但是,尼采是否有效地克服了虚无主义呢?本文深入分析了其哲学的内在关系逻辑,得出了否定的答案,指出了一个虚无主义的尼采。  相似文献   

3.
虚无主义在西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哲学家们对此理解不一.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主要是指价值论的虚无主义,以尼采为肇始者.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评则是一种存在论虚无主义的思路.海德格尔认定虚无主义的根子就在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其实就是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二元对立.而列奥·施特劳斯等人主张回到古希腊的"自然"来克服虚无主义仍是一种价值绝对主义的模式.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走出价值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二元对立、重建"公共性"的价值秩序不失为一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近代欧洲文化,转化了基督教之理性主义,把以主体为内核的意义置于历史中心,从而开辟了现代性之"创造性破坏"历程。就此而言,在形而上学层次上,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压抑了"有"(关系)而突出"在"(以主体为中心的绝对的同一性)。被尼采视为欧洲文化命运的虚无主义即是指这一过程。后来的思想,包括现象学和结构主义在内的20世纪探索,都为打开虚无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在其中也都隐含着更深刻的倒退:在主体和客体两极化操作中,作为抵抗颓废虚无主义根据的客体优先性被能指的和欲望的优先性(这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当代表现)剥夺了。与之相反,德里达的"解构"恰恰以破坏性的形式再度将虚无主义反思推到前沿。与尼采、海德格尔不一样的是,他不再试图在形而上学层次上颠倒优先权的归属,而是把矛头指向优先权逻辑和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对表述意义的传统方式的批判而打开彻底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5.
虚无主义:尼采与海德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无主义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是价值的失落,按照尼采的观点,价值化本身就已经是虚无主义的表现了,虚无主义正是西方历史的内在逻辑。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存在(实际就是“无”)的探究,正是承接了尼采的思路,而且两人都想在实证主义—虚无主义的现代世界中强树起本真的自由。本文试图以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虚无主义的体察为背景,通过对尼采的虚无主义的剖析,来展开这条贯穿于尼采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主线。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阐释并非以一贯之,从追随尼采到与之进行"争辩".他最终把尼采定位为一个形而上学或虚无主义的完成者,这是一个态度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德国法西斯上台和战争的环境下,它关联着海德格尔30年代到40年代的思想"转向",更与海德格尔参与政治的失败以及对政治问题的反省相关.  相似文献   

7.
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尼采》一书中的核心主题即欧洲虚无主义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剖析,指出:海德格尔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方式仅仅是追问存在本身,反对一切定义和陈述,试图"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同样陷入两难:要么摆脱不了主体形而上学和价值论,要么沉默不言、否定语言,两者都仍然是虚无主义。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中突显了海氏的文化困境,指出他根本上并没有超出西方主体形而上学的限域,仍然是从价值论和人本主义的立场来思考和提出"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理论任务,这一任务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只有通过历史主义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8.
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与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无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要有自由主义、实在主义、生机主义和毁灭主义。其哲学的主要类型则有政治上的虚无主义、道德论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宇宙论的虚无主义和生存论的虚无主义。尼采首次描画了虚无主义的面相与实质,并将其根源追溯到它所否定的对象那里。因此,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不是回到被它否定的传统那里去,而是要走出它产生的逻辑或摧毁它产生的根源。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仍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因此未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将“虚无”与“虚无主义”的问题关联到“存在”、“存在发生”、“存在历史”、“天、地、人、神的游戏”与“命运”来思考,进而将真理、意义与价值思考为“存在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列奥·斯特劳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看作“极端的历史主义”,并认为它是现代虚无主义最精致的样式,它导致了真理、意义与价值的神秘流失或虚无。他认为要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必须祛除尼采式的癫狂与海德格尔式的神魅,在清明的古典理性中去寻找真理、意义与价值的恒常基础。  相似文献   

9.
尼采提出了两个关于虚无主义的概念 :“消极虚无主义”和“积极虚无主义”。“消极虚无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普遍存在于欧洲大陆的一种颓废的生存状态 ,即信仰丧失、价值失落状态。二是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本质 ,即虚构形而上价值、虚化生命意志。“积极虚无主义”是尼采对待传统形而上学的态度 ,这种积极态度表现在对传统形而上价值体系进行彻底的逻辑与道德批判和建立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尼采的"上帝之死" --虚无主义的演绎及其反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的“上帝之死”将虚无主义推至极限 ,并用重估价值的积极的虚无主义完成了去值的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海德格尔则反拨尼采 ,要在虚无主义的遮蔽和绽放中把握虚无之虚无 ,以求彻底颠覆传统的形而上学。然而 ,在福柯更为虚无化的“人也死了”中 ,海德格尔与尼采一样都面临着更进一步的反拨而难逃虚无主义命运。其实 ,虚无主义既非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所能完成的 ,亦非历史的法则和逻辑 ,它只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其极至的主体性驱使下 ,因对绝对确定性的追求和把握的失落 ,导致绝对确定性通过不断被剥夺的递增的匮乏之痛苦、缺席 ,而宣告不确定性的到来。然而 ,这种所谓的可怕的不确定性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病”的发作 ,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终将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1.
在某种意义上,上帝问题是尼采哲学思维的出发点。如果说,上帝问题是他的全部著作中一贯之的论题,那么他的哲学中的永恒轮回思想和超人思想就是这一初始问题的必然归宿。因此,弄清尼采哲学中的上帝含义乃是理解他的哲学背景和实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语言观与其反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之间存在着学理上紧密的逻辑关系。尼采反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试图通过对语言修辞特性的强调,来论证人类客观认识的不可能性。在尼采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见解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洞见了一些自命为科学的学说的荒谬。但根据现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与实践,尼采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在逻辑上未必是周备的。  相似文献   

13.
尼采坚持在“上帝死了”的境遇中重新思考一切,他首次将生命理解成唯一的存在,将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成艺术,进而将存在论变成艺术学。尼采的艺术学不是美学(感性学)而是生命学,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不是感性形而上学而是生命形而上学,尼采的审美主义不是感性主义而是生命主义。从根本上看,尼采艺术论仍在现代形而上学的人本主义构想内,它对现代性的批判仍未超出现代性的基本信念。不过,尼采艺术论所具有的现代性意义十分特殊,它以极端的方式突出了生命与超生命者的冲突与紧张,这使它与通常意义上的审美主义(突出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和紧张)区别开来,从而在整体上提供了一种彻底世俗化的理解生命、世界和存在的艺术视角与逻辑构架。尼采艺术论在其诗意言述的背后潜藏着极端的强权意志。  相似文献   

14.
尼采始终试图以艺术为基础建立其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但他所谈论的艺术形而上学涉及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概念。早期,他的艺术形而上学思考有着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将艺术当作人类得救的希望源泉;后期,他的艺术论观转向了泛艺术论,将艺术形而上学肯定地确立为人类唯一可实行的形而上学。尼采将梦幻解释为是艺术活动与其他类型人类活动的决定性力量。他认为,艺术的表现归根结底就像是在“做梦”;酒神力量是艺术的生命源泉,而“梦”则是这种力量最强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6,(2)
叔本华的虚无论是尼采哲学要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尼采对此问题的回应,当然也关系到他对整个虚无主义的克服的尝试。权力意志说的提出,可以说直接对抗了叔本华的生命虚无论的立场。在把权力意志说的基本要义理解为自我的塑造或升华时,它也同时包含了对虚无论的克服,以及对整个虚无主义的回应。在此意义上,尼采维护并确立了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黄颂杰尼采的学说在东西方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尼采是一位反传统的思想家,而反形而上学则是他反传统的最基本方面。但20世纪西方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却认为,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人物,从柏拉图到尼采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7.
杨茂明 《江淮论坛》2006,(3):121-128
虚无主义及其超越是尼采伦理思想的主导问题。尼采依虚无主义的不同含义把虚无主义区分为三种形式:否定的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否定的虚无主义”产生的基础是生命力的衰退,直接的原因是对理性范畴的实在性和至上性的信仰;“否定的虚无主义”为消极的和积极的虚无主义所更替则根源于现实世界对超感性理想不断的证伪,亦即超感性理想的失落。尼采把肯定感性生命的艺术化生存作为超越虚无主义的新选择,其理由是这种生存消解了虚构的超感性世界对真实生命世界的压抑,维护了生命的个性和不断的超越性。这一理论拓宽了分析虚无主义的视角,维护了生命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其根本局限在于忽略了工具性社会实践对于虚无主义形成和消解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8.
作为虚无主义的尼采,以敌视基督以及非道德而著称.尼采看透了整个西方社会道德的堕落和文化的毁灭,用隐微艺术指出了未来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从最本质上看,如果说尼采是虚无主义的话,也是一个强力的虚无主义.扎拉图斯特拉的教诲表明,尼采总是力图为未来哲学找到一个生发的出路,尽管这种出路可能是悲剧式的.所以说,尼采教诲的责任决定了他对一切世俗的反叛,而他的自然的永恒复返则昭示着未来哲学的根本走向,即向往着自然的真诚和人性的高贵.事实上,尼采的未来哲学最终仍然没有摆脱柏拉图主义和宗教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的结合造就了一种追求"纯粹精神和善的王国"的形而上学诉求。与之前勇敢、积极地面对生命悲苦的文化不同,这种形而上学是出于恐惧而构造那种为之提供依托、安全和希望的超验王国。但尼采对它的揭露批判并没有走到完全否定的地步。因为,它提供的简化图式能满足大众和心智不成熟者。即使对于心智成熟者而言,它作为面具也具有使用价值。只有立足于超越(与其一致的)虚无主义而言,才需要警惕它所衍生的"神圣的简单"及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从与虚无主义内在一致的角度看,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的形而上学摆脱不了恐惧与焦虑,却换来一种更难摆脱的焦虑与恐惧;而它对深度、基底、"背后世界"的追索,是"形而上学"的拟造、表现和象征。尼采对上述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另一种生命世界的追索,显示了其理论结构中存在着一种力欲反对的特殊"形而上学"跟倾向于建构的一般"形而上学"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现时代虚无主义的信仰处境,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对自然界与超验世界的双重祛魅,特别表现为海德格尔所谓世界图像化与主体主义的悖论;现时代形而上学的迷失与困境,则以在场的方式表现了超越性的内在危机,从尼采到生存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见证了从"古典的虚无主义"到"否定性的虚无主义"的倒退;在宗教方面则表现为宗教世俗化与神秘主义的盛行;在个体生存上则表现为个体空前的独立性与个体在现代性境遇中不断加深的被抛及其放逐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