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主体”虽死,人未终结——评现代反人道主义之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阁 《学术研究》2000,1(7):19-25
现代的反人道主义并不真的主张反人道或非人道,它反对的只是近代的人道主义。它是从马克思开始的现代人道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在消解了人的“近代形象”之后所剩余的人的形象与萨特等现代哲学家们所主张的人的形象是一致的,即都视人为生成的人。虽然均对人作了生成的理解,但马克思与现代的其他哲学家又有所不同,前者所理解的生成的人才是真正现实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人道主义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旨归。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就是人民,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不仅要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还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杰出人物的作用。“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也是人道主义的一个形态,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共同研究视阈和理论重叠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以人为本”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3.
以往,学术理论界在谈论人道主义问题时,一般都不作它的两种含义的区分。这就造成两种后果: 长期以来我们理论界的一些人,虽然敏感地察觉到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对立,因而坚决反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然而,由于他们不懂得还有另一种含义的合理的人道主义存在,结果面对毛泽东同志早就倡导过的、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革命的人道主义”,就无法解释,遂使自己在理论上陷于被动地位,既不利于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也有碍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实行和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道主义、人性论在中国就失去了自身的合法地位,被视为反马克思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屡遭批判。60年代初,曾经对巴人(王任叔)的人性论思想进行过有组织的批判,接着又有对“苏联修正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大规模批判。主张人道主义的文学家、哲学家都噤若寒蝉,大部分人则是远离人性、人情、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5.
自从三十年代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公开发表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热潮。这种研究,已经不只限于对马克思的有关著作进行解释,许多理论家、哲学家,以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理解,补充或修改自己的理论体系,以至出现了所谓“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会合”,形成了号称“人道主义的马克恩主义”的思想流派。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种“人  相似文献   

6.
后人道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人道主义在实践中被普遍地描述为“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的反人道主义不是非人道主义和放弃人道主义 ,只是针对“人类中心主义”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弊端所激起的对人道主义反思的一种理论思潮 ;人道主义在肯定人类尊严的同时 ,在实践中使人类步入了发展困境 ,而反人道主义思潮又从另一个极端导致了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和价值的否定 ,从而在理论上产生了诸多关于人与自然特别是人类与动物关系认识的混乱 ;高技术伦理问题成为后人道主义的问题。结合人与非人世界的关系 ,特别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分析 ,挖掘出“后人道主义”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理论界先后发生了关于人道主义、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争论,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上人道主义所包含的人道思想、人道原则和现代社会意识形式等优秀成果,与社会主义制度和理想相结合所形成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研究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人性、人道主义的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在研究中,不少西方学者把这些问题同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考察。有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等同起来,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反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则宣称马克思主义本来是“真正的人学”,马克思后来抛弃了对人的研究,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的空场”,因而要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这些观点从不同方面歪曲了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歪曲了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学说。马克思在探索新世界观的过程中,同时展开  相似文献   

9.
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同志,无一不把“人”作为他们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他们的哲学中,“从人出发”几乎成为至高无上而又绝对永恒的命题。然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人出发”,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错误的哲学命题。一、“从人出发”不可能真正认识人的本质“人”是什么?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哲学家们考察人的方法只是从人——人,结果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在人类二千多年的思想史上却是错误的。“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三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德尔裴神庙门前的一句话,可谓是号召  相似文献   

10.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从理论上摆脱了把学生作为“物”的客体地位,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人”与“人”的平等、和谐关系,对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提出,是对新世纪党的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作为共产党员必须积极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这就需要共产党员在政治理论上保持清醒坚定;在思想道德上加强修养;在业务能力上不断提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冲破了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倾向,提出了"生活实践"论的文艺观.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对统一各个对象的美的判断也就不同.黄药眠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单纯的自然美,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的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民族传统也是客观存在,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原因.在注重文艺的客观性同时,他强调"作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作家的"主观世界"、作家的"创作心理",认为时代的和阶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宣讲出来的,必须通过作家个人的全部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全部的智慧才能进行创造.他意识到单一的认识论,即"存在-意识"的二项关系式,不能解决全部文学问题,而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论和价值论对于文学艺术问题更具有阐释力,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党管人才、以人为本、健康工作的四个理念,是新时期、新形势给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日知录》的研究整理有三个大的方向,一为以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为代表的校勘、集释工作,一为以原抄本《日知录》的整理、出版为代表的寻求原貌的工作,第三即陈垣先生所倡导的史料学、史源学的研究。文章为新出陈垣《日知录校注》的读后记和书评,对其校注及遗稿整理提出若干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综合理论创新的范例,具有较强的解释功能.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从奋斗目标到实践活动的桥梁,成为创新实践的理论源泉.在未来的理论探索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方位引导和价值评估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自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思想提出以来 ,经过两年来的学习和研究 ,人们己对其必要性、重要意义及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等问题有了明确认识 ,我们应在此基础上及时转入对其实施方略的研究。本文为此提出了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创建各种条件实现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经济条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以人为本创造政治条件;繁荣社会主义科技教育事业,为人的发展创造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8.
试论生态美学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在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突破就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中心主义”。学术界对于这种“生态中心主义”的看法分歧甚大,有人批判其为“反人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生态中心主义”中的“生态平等”是人与万物在“生命环链”之中的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因此,它实质上是对于人的生存权利的充分尊重与保护,是一种更具普适性的人道主义,所以,它不是“反人类”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对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当代存在论美学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美学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19.
谭东波 《云梦学刊》2004,25(6):51-53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源泉。这一科学体系具有专题化的表达方式和辐射式的逻辑结构,是一个与时俱进、朝气开放的发展着的体系,要深刻理解和落实“三个代表”思想,不在于主观思辨,而是重在制度建设。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目的是“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最终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内涵是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要求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做到“五个统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更新观念 ,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