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色和指称是角色与指称语法的两大核心概念,分别对应语言中的语义和语用两大视角。这两个维度在句法的各个层面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语义、句法、语用三者的紧密结合称得上是该语法理论的最大亮点。本文从语句结构、语义结构、语法关系、信息结构与指称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角色与指称语法的核心观点和最新进展,深入剖析该语法理论的优势和局限,以求从中获得启发,为构建汉语语法体系寻找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诸如"话题""焦点"和"话语指称物的认知状态",这些归属于信息结构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与已知和未知信息的分布相关。有些信息结构特性可用语法限定来解释,而另一些可归因于对信息被加工和传达的方式的非语法限定。已知—未知信息有两个不同意义:指称性意义和关系性意义。有些现象,不管是指称意义还是关系意义,必须在语法中得到解释,而另一些现象则是不一定被表征于语法中的语用效果,因其为语言系统与制约交际中推理过程的一般语用原则的相互作用所引起。  相似文献   

3.
言语交际中, 表达主体指称形式的选择对整个话语形式和结构的选择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一般语法的研究对此问题重视不够. 在角色参照语法下, 分别分析以说话人、 听话人和第三方为角色参照的句法实现. 从多个角度解释和分析同一种语言里在同一个句法位置上若采用几种不同的指称形式, 其意义与功能的差异, 以及同一指称形式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意义与功能差异. 通过创新性的研究方法, 解释话语形式生成的一些规则和特征, 从而更好地实现不同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4.
指称作为一种语法手段,表达的是一种词义关系,它是一个共同释义的概念,即某一成分的释义以某种方式基于另一成分的释义,两者之间存在着同一性或比较性。指称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作为衔接结的一种形式,指称在语篇中可以取得简洁、流畅和连贯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指称和陈述理论进行了简要概括 ,指出 :一、指称和陈述与体词和谓词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 :体词和谓词属于语法层面 ,指称和陈述兼属于语义和语用平面。二、指称是典型体词的主要功能 ,陈述是典型谓词的主要功能 ,但二者中间有个较长的过渡带 ,体词或谓词因其表现出的指称性或陈述性的强弱而分布在这个过渡带当中。三、指称和陈述可以互相转化。陈述转化为指称有自指和转指两种情况。四、指称与陈述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兼容性。五、从表达的角度说 ,指称和陈述一般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 ,但“有指称 ,不一定有陈述 ;有陈述 ,必有指称。”六、鉴定句法结构中某一个词是指称还是陈述 ,可以用“什么”和“怎么样”来确认。也可以通过辨认词语显现的是外延还是内涵来确定。  相似文献   

6.
零式指称是汉、英语篇中的共有现象,但汉语中的零式指称现象远比英语多,这主要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缘故。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充分认识汉英的这一语言文化特点,了解二者之间的语言结构特征,以便用来指导翻译实践。增益法和省略法可作为英汉互译中处理零式指称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指称衔接在英语和汉语语篇中普遍存在,但具体使用方式有很大区别。以韩礼德的英语衔接理论和许余龙的汉语衔接理论为基础,结合徐赳赳等对篇章回指的制约因素的探讨,选取《围城》及其英译本第一章为语料,使用AntConc软件做定量分析,系统研究了英文第三人称(指人)指称衔接在对应的汉语句子中的处理方式。分析得出,英语使用第三人称代词衔接时,汉语中常常省略人称代词,即采用零回指的衔接手段,这是因为汉语受语言内部的语法限制较少,而英语在语言内部受到严格的语法限制;此外,汉语中零回指和代词指称的选择受到不同制约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有时在语境作用下违反人称指示的常规命题用法使用一些超常规的人称指称,因而出现人称或数的语法范畴与言语行为参与者角色关系不对应的有标记指称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出于礼貌原则、语用移情、权势与同等和语体顺应等语用理据,而且这种有标记指称的语义所指涉及空间输入、空间连接、空间冲突、空间转换和空间合成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9.
将语言学术语连贯性跨学科运用于文学翻译的研究当中,从语篇是一个关系网络的理论出发,从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四个方面并借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例子来分析和说明了语法连贯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整理归纳吴方言指称代词在<清商曲词·吴声歌曲>歌词中所占的语法成分,可以从中认识南朝吴歌中人称代词的用法,并对当时吴地指称代词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做简要推断,从而加深对古代吴歌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在日语语言中,起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其中指称替代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指称词所替代的所指有人、物、概念等,这些大致分为人称指称和指示代词等.从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两个方面分析,日语指示词在替代上是根据离说话人的远近和离听话人的远近决定的,而汉语指示代词在替代上取决于说话人的心理价位.从日汉指示词在替代方面所存在的不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日两种不同语言反映出的不同思维及意识方式.  相似文献   

12.
同位结构的成分在语法上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词与什么样的词才能结合构成同位结构?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我们认为,汉语同位结构的成立及其结构类型要受三个条件的制约:同位成分的理性意义的意义类别相同、理性意义的语法特征相容、理性意义指称功能的强弱互补。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实词指称对应事物,其多义通过中心义的语义扩展认知操作派生而得,中心义也是多义之一这一现象来说,虚词则以标示实词或语句之句法成分与其他句法成分的语法关系之语法功能标记为己任,其上位抽象的本质义即是所标记的语法关系义,多义则是指本质义在具体下属语境中对应变异在基本层级之中位的多个语法范畴。因此,虚词的本质义不是多义之一,多义之间不是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没有中心义与边缘义之分,而是同层级的并列关系。区分清这一点具有理论意义,也是还原虚词和虚词多义的真实面貌,乃至做实虚词多义研究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4.
零照应(Zero Anaphora)是指在语句的连接中,本应出现的指同表达却被省略了,它是反映汉语特点的一种指同手段.零照应在汉语中的广泛使用是与汉语的"意境性"和"暗示力"强的特点分不开的.它的使用频率与语体性质、指称对象的性质、指称对象在句子中所承担的语法作用以及指称的连续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对于汉语,英语的逻辑性较强,因此在英汉互译时,应考虑到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对一些指同表达做出相应的增加与删除.  相似文献   

15.
指称认知研究可分为围绕指称行为主体(即人)的认知因素所展开的研究和针对指称行为客体(即指称对象)的认知本体因素所展开的研究。围绕前者所展开的国外研究成果可分为"心脑关系"研究和"心身关系"研究。国内主体视角的指称认知研究主要围绕"心脑关系"研究展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国内主体视角的指称认知研究应从借鉴对比与拓展深化这两大方面以及五个具体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在给定基础条件下,为满足一定语言表达效果,积极寻找达成预定交际目标的一种策略或解决方案。陈述形式在指称化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形式和意义的衰减,指称式的形义衰减顺应了语言信息结构调整需求,陈述式从前景信息变为背景信息,信息的强度和权重得以弱化与衰减。系统运筹语法认为,形义衰减是适应语言信息背景化、表达概念化、语篇连贯化、句式严整化等需要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衰减策略的选择受制于表达的需要和句法的结构。陈述式是衰减的起点,结构标记是衰减的产物,能否衰减则是实现指称化的保证。形义衰减成为指称化过程中的一种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形合与意合是英语与汉语最明显的差异之一,这是由中国人综合性思维与西方人分析性思维差异所致。从词汇、语法、结构3个层面探讨了英形与汉意的差异,并从不同视角对语法层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指称语的使用受到认知可及度、语用指称意向以及语言本身的语法、语篇因素的影响。以母语者使用倾向为参照,通过测量语篇实体的可及度,深入探讨指称语的选择过程,可发现汉语学习者自指偏误的成因如下:多余偏误主要出现在可及度较高时,输出话题链存在困难,而可及度较低时,对语篇线索的指示作用认识不到位;缺省偏误多见于可及度较低时,未能利用情节标记准确判断语篇连贯度,而可及度较高时,未能识别指称意向增强所带来的语用效果。汉语以零句为根本,述谓语具有指称性,学习者需恰当、灵活地使用指称语。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格语法理论便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以运用。该文简要回顾了海外华人语言学者、中国大陆汉语学者以及计算机学者关于汉语格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格语法理论对于语义的关注,正好契合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讲究意合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将“格”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在语法这个范畴内,作为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有两种:一种是语法成分,一种是语法结构。语法成分是语言结构中没有独立的指称功能(词汇功能)、但能起某种语法作用的成分;语法结构是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统一。语法成分和语法结构所具有的意义或内容是语法意义;语法成分和语法结构的存在形式是语法形式,它是识别各种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各种对应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并就语法分析中如何贯彻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