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入诗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一,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可感可触,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二,使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三,产生抽象语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四,"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五,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给诗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美学的意象范畴有古今相续的长期历史沿革。它经过内涵不断扩延的过程 ,即象征意象、想象意象、艺术意象三个阶段。它发源于《周易》的为意“立象” ,这种象是心理学层面上的象征意象 ,它可以涵盖王充首创的“礼贵意象”的象征意象。到了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之说 ,意象才真正成了艺术实践中的美学范畴 ,具有审美想象中的形象的意义。到了唐代 ,意象的审美创造得到理论明确肯定 ,意象成为艺术创作主体审美情思形象对象化的一个通用术语。到了近现代 ,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又相续阐发、整合这一术语 ,在艺术意象的范畴上注入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 ,使意象范畴成为古今通用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杂文是我国丰富的思想艺术宝库和现代文学的瑰宝。研究鲁迅杂文的意象应从意象表现、意象构成、意象创造及文化寓意等方面入手,在鲁迅创造性的思维中感受其杂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从建构吟咏诗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诗教意象观。一方面,修正了自齐梁以来以诗歌声律说对诗歌音乐性阐释的不足之处,强调了诗歌音乐性不仅表现在诗歌语言的声韵,更表现在吟咏过程中书象向言象、言象向乐象的转变;另一方面,凸显了审美主体在诗歌接受中身体介入的重要性,分析了其“即情体之”“心物交合”的身体审美特征。由此,王船山立足于吟咏立象与身体审美视域的意象观,聚焦于诗歌意象的近身性、丰富性和瞬间生成性,有效地摆脱了诗歌“言不尽意”和“言之不足”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艺术的本体"这一论断,不仅为我们把握各门类文学、艺术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而且在观照艺术形象上增强了分辨率。意象不仅仅涵盖文学艺术中林林总总的自然景象,还包括芸芸众生的人生世相,以及想象中的、梦幻中的异域世界(即象外象)。并在气韵生动的意象中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陈凯歌执导的影片不仅具有精心铸造的叙事话语、声画语言和个性风格韵味,并且运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规律,反思传统文化和人性,完成影片意象美的创造,体现出主创者在电影创新与审美追求上的起步、腾跃与求索。  相似文献   

7.
论诗的意象     
意象创造是诗歌艺术创造的核心。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即为意象。如何为内心的情感找到与之准确对应的客观形象 ,是意象创造中的核心问题。由于意象的表现形态是并不提供任何抽象的鲜活的“象” ,因而 ,越是准确的意象 ,往往也就更具有审美的丰富性。创造意象的目的是为了表意 ,如果离开了这个目的为意象而意象 ,那就违背了提倡意象创造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意象思维是中医学极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之一,其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早在《周易·系辞上》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出发,首先对意象思维中意、象、意象等概念进行释义,并对言、意、象三者关系进行疏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意象思维的内涵,即意象思维是思维主体将物象或拟象(符号、概念、模型等)作为思维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类推、顿悟等方法,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对意象思维特点的评析,合理定位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本体.然而,如何在物质化的都市文明中寻找人们生活的意义,阻止商业化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放逐,这无疑是现代都市文学要关注的焦点.但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必须根植于都市文化内部,建立在人们对都市生活的适应性上.张爱玲作品中的都市意象,是她在对都市人性的苍凉观照下,给予我们的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0.
“艾青体”叙事诗的文本采用艾青最擅长的自由体,其内核在于对诗的抒情性的独特理解,它一改以往叙事诗重叙述而轻抒情的积弊,运用“事内与事外”、“写实与象征”、“概括与变形”三组互相交叉、渗透的技法匠意,建构“事象”“意象”多重叠加的叙事诗大厦,显得沉雄博丽,别具风采特色。这在八十年新诗史上乃属仅见。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梦幻境界的描写源远流长,使梦幻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宋词中梦幻意象的建构,反映了宋代词人审美心理的内敛和细腻,也为宋词提供了纷繁多彩的意象材料。它展示了宋人心灵世界中真实痛苦而又美丽的情感,表现了更为内在的本质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李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作家,有34首词作传世,这些词作中含有丰富的意象。学界对李煜词作中的意象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涉及情感意象、自然意象、人物意象、色彩意象等,其研究对象较集中于梦、月、花等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其实受关注度较低的水、泪、雨等意象也值得研究,这些意象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通之处,并且贯穿李煜一生的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息息相关,寄寓着他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水在地表、地下、空中以固体、液体、气体3种形态不断变换的方式循环往复,周行不已,这是水在自然状态下的运行模式;人类在混沌中诞生、在洪水中重生、在黄泉下安息的生命历程,是集体无意识在人类的意识深层残存的精神化石;这两种元素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对水的理解与表达,他们往往通过象征的形式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寄寓在水意象中。耐人寻味的是,水意象的这种象征意义往往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个体,而是一个意义完整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原型恰恰是水在自然状态下的运行模式和人类对水心理体验的深层记忆。因此,水就有了3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系统:固体—液体—气体,构成水在自然状态下的循环系统;混沌—洪水—黄泉,构成水在意识领域里的神话系统;初生—再生—长生,构成水在文学艺术中的象征系统。  相似文献   

14.
温庭筠词意象营造具有非常精细化的女性色彩,温词的意象,都流逸着女性的婉约,呈现为一种女性的氛围,对人生情感、情爱尤为关注。本文将从温词中呈现的两种氛围场景以及温词语言中物语、景语、情语的关系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诗人在当代诗歌中对都市的抒写;认为诗人对城市建筑意象的集中抒情,表现出其自身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建筑意象既隐含着抒情者的现代强国梦想,同时也牵涉着诗人诸多细微的私密经验,如时间感、道德感、精神存在感等;这些由混凝土搭建而成的城市辨意系统,丰润并完善着诗人的现代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16.
诗词意境美的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将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美有效地移植到译文中去 ,具体说来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即意象的传达 ,情的传达 ,象外之象的保留  相似文献   

17.
从意象的体验性、建构性与文化性出发,首先探讨了意象的认知特性及文化特性。意象的建构基于人类的体验认知之上,而人类的认知又有着共同的物理、生理和心理基础,所以意象以及意象的建构能力为人类所共有,可以作为沟通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意象都是诗歌的灵魂,同时也为诗歌的可译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诗歌翻译应该把意象对等当做最高准则,首先考虑意象的处理,并根据意象的文化特性作出适当的调整,尽量实现意象对等,以使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人们能够根据诗歌语言的线索重新建构诗歌意象,实现意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18.
文学意象的生成每一步都不离开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而存在。“象”经“相”而成于情意;“象”与“表象”互相发明跃为“意象”,主要在于情与意的统摄,作为一种表现方式的意象体现了心理潜在的压抑;“意象”转化为“文学意象”则要求“情绪化捕捉”的能力,象征手法是审查机制的一重构成。  相似文献   

19.
穆时英的都市小说创作发源于上海独特的都市文化,在穆时英的都市小说中,都市已经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不仅将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的物化都市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还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品格和精神特征.这也是穆时英都市小说的深层次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充在<论衡>中首次提出"意象"一词,并颇多论说其建构原则及特征.在王充看来,意象最初的建构原则是象征性的.意象之"意"取自生活中人们无法诉求的情感、理想、愿望等等;而"象"是通过准况(想象、联想)等思维机制虚构而成,多有怪奇的特征;"象"与"意"之间的象征关系是有任意性的;求解是对它进行解读的方式.这些理论对我们分析象征型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