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我国A股市场2009—201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首先检验会计应计和现金流在持续性上的差异,然后仿照Sloan(1996)的研究方法对全部样本、机构投资者持股和非机构投资者持股样本进行套利投资检验。研究得出机构投资者持股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应计异象,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应计异象。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股票交易中,一些机构投资者利用大宗交易市场和竞价市场的漏洞,联合坐庄套利,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应当从大宗交易市场参与者、大宗交易市场行为、信息披露与监管、大宗交易市场信用交易等方面建构我国大宗交易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大宗交易,主要指证券单笔交易规模远大于市场平均单笔交易规模的交易。在现实中,一些机构投资者利用大宗交易市场和竞价市场的漏洞,联合坐庄套利,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鉴于此,我国应通过对大宗交易市场参与者、市场行为、信息披露与监管、信用交易等相关制度的完善对其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4.
跨市套利是一个具有低风险、稳定而可能取得较高收益的市场套利行为。为此以最为典型的金属铜期货为例,进行跨市套利运作方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建立具有普遍和实践意义的商品跨市套利操作模式,给出套利市场上的切入点和平仓点,以期对投资者在判定跨市套利行为是否可行及风险控制上,能获得较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机构投资者性质及由此决定的行为逻辑使其内生性地成为市场操纵行为主体,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是机构投资者赖以实施市场操纵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个人投资者认知心理、情绪和投资行为偏差则为机构投资者充分利用和放大其比较优势操纵市场,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提供了必要条件。由于证券市场在本质上是信息市场,天然具有噪声交易动机和市场势力的机构投资者为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其信息、资金、人才与管理优势,降低交易成本,策略性地把噪声交易融入到市场操纵过程之中,把噪声交易变成其实施市场操纵行为的根本手段,噪声交易因此成为机构投资者市场操纵行为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羊群行为”是指大量投资者在某段时间内集中买入或卖出相同或相似股票的一种模仿行为。非理性的羊群行为会导致市场不稳定,而基于理性分析的羊群行为有稳定金融市场价格的作用?我国股票市场体现着明显的羊群行为特征。我们应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强化提高机构投资者的素质和投资能力,加强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监管,加强资本市场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提高对中小投资者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上连接公司和投资者的重要信息中介,其盈余预测的羊群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价值判断。因此,对我国分析师盈余预测羊群行为与上市公司机构投资持股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有助于强化我国投资者的理性投资。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以2008--2012年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报告和各年季报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存在羊群行为以及机构持股信息对分析师羊群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套利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在风险较大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尤其需要这样一种相对稳定的理财工具。对套利工具在资本市场上的优势进行分析,讨论了在证券市场中单因素影响下的套利模型和双因素影响下的套利模型,着重对套利模型在证券市场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提供一种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为独立于管理层与股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机构投资者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方面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寄予厚望。然而,目前公司治理领域有关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研究尚存在有效监督、无效监督、战略合谋三种争论。为回答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究竟发挥何种作用的问题,文章以企业两类代理成本为切入点,从投资组合角度重新审视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并结合不同内外情境解释了其参与治理行为的权变观点。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有限注意理论,利用2013-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通过定义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从投资组合权重与投资组合集中度两个维度,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并运用工具变量法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结合公司内外不同情境,借助分样本检验辩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投资组合作为机构投资者分散风险的投资行为模式,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双刃剑"效应,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与投资组合集中度在降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第二类代理成本的同时,却以提升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第一类代理成本为代价。进一步从外部市场环境与内部高管、控股股东三个方面,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治理行为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欠发达地区与存在强权高管的上市公司内,机构投资者加剧第一类代理成本的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公司内支持型控股股东的存在,则会加强机构投资者对第二类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上述研究运用权变的观点,实现了从以往关注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向"投资组合集中度"研究的创新性转变,在丰富机构投资者研究视角的同时,为以权变观点看待机构投资者治理行为的合理性提供依据。研究一方面能够帮助上市公司通过引入监督型机构投资者进行管理创新,提升其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证监会创新监管模式,运用权变的观点充分认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制定分类引导异质机构投资者的相关文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学术界对其能否促进企业创新长期存在认知分歧。本文立足于我国“十四五”时期高度重视机构投资者发挥经济功能的现实场景,以机构投资者投资组合中不相关行业的极端收益事件作为其专注度的外生冲击,从机构投资者分心的视角深入考察我国市场机构投资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以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机构投资者分心对企业创新具有负面影响,从新的视角证实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具有推动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机制分析显示,分心导致机构投资者弱化对管理者的监督,进而诱发管理者的短视行为以及放纵管理者的懒惰行为是导致前述影响的潜在渠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或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有助于缓解上述负面影响;监督型和长期型机构投资者的分心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但作为专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能够快速调整注意力,从而避免对企业创新产生长期负面影响。本文不仅为理解机构投资者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补充了来自发展中国家市场的证据,而且为新时代我国监管层进一步引导市场力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机构投资者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大股东在定向增发中的掏空行为,但企业成长性会影响机构投资者的行为选择。以2006—2015年沪深两市进行定向增发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将机构投资者分为6类:券商、信托、保险、基金、投资公司和其他公司,采用大样本数据分析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面对来自于不同成长性企业的定向增发时,他们参与定向增发的不同状态会如何影响发行折价率。研究发现:(1)企业成长性好时,机构投资者参与认购会显著降低发行折价率,且认购比例越高,折价率越低,而企业成长性不好时,机构投资者参与对折价率无显著影响;(2)企业成长性好时,证券、基金、信托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认购比例越高,发行折价率越低,而企业成长性不好时,投资公司的认购则增加了折价率。因此,政策制定时需区分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在定向增发中可适当引入独立的机构投资者来维护增发价格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机构投资者如何影响被投资企业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行为,是公司金融与智力资本领域间交叉研究新议题。以中国2010—2015年间A股高科技公司为样本,利用采集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在不同的内外部情境中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智力资本信息披露水平显著负相关; 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相比,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抑制效应更显著; 较之处于较低不确定程度环境中的企业,机构投资者对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中的企业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抑制效应更强。研究还发现,在成长期、成熟期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抑制效应较在衰退期企业中更显著; 与民营企业相比,机构投资者对国有控股企业的智力资本信息披露存在更强的抑制效应; 机构投资者对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抑制效应存在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低环境中,但不存在于激烈竞争环境中。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引导、督促机构投资者发挥积极治理的负责任的大股东作用,上市公司也应注重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积极主动地增加智力资本信息供给。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外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对于投资者的国籍采取了不同的确定标准,因而极易产生投资者国籍的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解决投资者国籍的冲突有助于界定缔约方和投资者的权利义务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投资争议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风险投资的制度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制度缺陷:从外部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 的关系来看,一是合伙制没有得到实行,风险投资的运作行政化;二是融资制度缺乏选择机 制;三是分配制度缺乏激励风险投资家的机制;从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的关系来看,一是 风险投资家不能为风险企业提供增殖服务,从而出现事实上对风险企业的逆向选择;二是风 险投资家难以介入风险企业的经营决策,加上作为代理人的风险投资家的偷懒行为,难以防 范所投资企业的道德风险;从风险投资的制度环境来看,一是退出渠道不畅,使风险投资望 而却步;二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投资人利益得不到保障。  相似文献   

15.
试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实践表明,机构投资者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已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实践的剖析,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内在机制。并结合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和参与公司治理现状,阐释了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公司治理的现实意义,同时就我国机构投资者如何参与公司治理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1996-2005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IPO作为样本,研究了锁定制度对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机构投资力量的存在加剧了IPO上市初期的价格波动,而锁定制度能有效抑制机构投资者对新股的炒作,从而有利于IPO价格的稳定。但在锁定期结束时,机构投资者会集中抛售其所持IPO股份,并对IPO价格和成交量形成短期冲击。这表明锁定制度并未达到培育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既考虑“内在时间”(inherent time)影响,又处理了样本数据审查(censored)问题的持续期模型,采用4只投资基金的31万多帐户交易数据作为样本,系统研究了我国基金投资者的处置效应。结果表明:尽管基金的周转率远低于股票交易周转率,基金投资者仍然存在明显的处置效应;在控制投资者持有基金的时间对其条件卖出概率的影响后,证实基金投资者的处置效应不但与投资者的累计盈亏有关,而且与基金近期的涨跌有关。本研究还发现:机构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要弱于个人投资者,前景理论效应并不明显。在相同条件下,年龄越大的投资者持有基金的时间较长,处置效应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个体投资者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约百分之四十六的投资者认为股票投资带来的快乐不同程度地超过痛苦。生活的总体幸福感、年龄、投资收益、投资规模是直接影响投资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生活总体幸福评价高的投资者从股市投资中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年龄对投资幸福感的影响呈U形,中年人的投资幸福感低于老年人和青年人;投资者长期的总体投资收益对投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短期内的收益对投资幸福感没有影响;投资规模占家庭资产比重越大,投资幸福感越高;投资的绝对规模越大,投资幸福感越低。此外,认知偏差、投资目标、个性特征等因素可以通过影响投资收益或总体生活幸福感从而间接影响投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股票投资价值理论是准确评估股票内在投资价值、管理股票投资风险的依据,用F-O模型、行为金融学对中国股市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作测算,得知中国股市目前仍被高估。中国股市目前还存在价值投资陷阱,投资者信心丧失、投资者损失惨重等若干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