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庄道家生死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对"生"与"死"进行了初步探讨,对生死之间的渗透与转化关系作出了深刻思考,建立了具有自然主义色彩的生死观.庄子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死"的价值,提出了以"生死物化、生死命定、生死一体、生死为徒、生死俱善、生死顺化、生死通达、生游死归"为主要观点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生命哲学在先秦诸子之中尤为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它从生命本体的境域出发,在对人类的实际存在进行哲学性反思的过程里体悟到了生命个体的本真存在,进而力图为生命个体的现实存在构建起一个极具超越性的精神世界。在《庄子》的生命哲学中,"生的桎梏"与"死的超越"之间的紧张、冲突是生命个体的现世性存在里具有根本性的矛盾,这种无法克服的根本矛盾最终导致《庄子》生命哲学产生出深刻的内在性困境。在此精神的困境之中,《庄子》的生命哲学既显明的表现出对于"生"的解脱性厌弃,又突出地彰显出对于"死"的超越性追求,这两种相互冲突、同时并存的精神内涵在生命个体的存在中被凝结成了一个充满矛盾性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以“生死一体”与“安之若命”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为出发点,探索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庄子在“无为而为”的自觉意识中将生命历程的个体体验塑造成一个中心圆的世界,生和死是起点和终点的重合,死生成为一体。安之若命是生命得以延续、实现生命之自然价值的无可奈何之举,其最终目的是突破生死而得“道”,超越自我达到无待,实现逍遥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怎样看待生和死是人生必然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庄子》对生和死有深刻的阐释,其生死观主要体现在生则重生贵生养生;死则乐死,视之为必然,自然;生死一体,齐同生死等三个方面。庄子的生死观给后人很多启示,能让人们满怀生命的热情,去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怎样看待生和死是人生必然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庄子》对生和死有深刻的阐释,其生死观主要体现在生则重生贵生养生;死则乐死,视之为必然,自然;生死一体,齐同生死等三个方面。庄子的生死观给后人很多启示,能让人们满怀生命的热情,去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纵观《庄子》内七篇文本,庄子哲学中"身"这个范畴呈现为结构与过程相统一的双层意蕴。"身体"概念的"裂变"使得"形"与"心"成为"身"重要的义界。庄子既要存"形",使之群于人;又要离"形",使心游于道。其中,"形"与"心"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调和的内在张力。通过对"形"成不弃、"形"化不伤、"形"群不杂三个层次的诠释,庄子从逻辑上肯定了形体的实存性和自然性。同时,庄子认为我们应该忘却形体的维度,通过离形去知、一志集虚,实现心在更高层次上的超脱,追求生命真正的精神价值。庄子身体观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也在"形"与"心"的较量中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身体”内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非常重视"身"的观念,在《庄子》中"身"共出现了115次。庄子之"身"既有形躯之义,更是形与心的交感相合。庄子以身体道,其身体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表征,且是介入世界的实践主体,其价值态度、理想境界等都在身体上开显出意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之梦来自于对生命、生命境遇、生命所处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体验和沉思,是庄子表达其体验、沉思的通道。庄子以梦解读生命的短暂和焦虑,以觉来解除生命的苦痛,使生命进入从容、自由的境界。其实,觉未尝不是梦。庄子以托梦表达生命的无用及其保全自身的价值,表达生命本是苦难的存在,死亡才是苦难的解脱,生命应以生为苦、以死为乐。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和《庄子》用较大篇幅书写"死亡",贾宝玉惊心动魄的死亡言说是对《庄子》中死亡意识的接受。贾宝玉和庄子的生命哲学逻辑都是死亡焦虑下的应对机制,他们的死亡观都体现出对"崇高死"和"伦理死"的消解。贾宝玉在生存应对和意义追溯上与庄子存在差异,这凸显了该人物形象的超越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齐物论》是实现逍遥游的方法的话,那么《养生主》就是生命个体在现实中如何达到齐万物和齐生死的途径。在《庄子·养生主》中,作者对于生的把握主要在于虚心以游世,对死的态度则是顺应自然,坦然面对,正所谓生是时机死是顺化,全真保性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死亡,庄子以其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方向来解读死亡。庄子在对死亡本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体认、关于死后世界的认识、以及对待死亡的人生态度等方面,都给予我们一个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全新视域,让我们看到了死对于生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庄子在死亡问题上是具有对生的超越性的,表现在用死后归于永恒的道来解构有限的生命,将短暂的生命融合进无限的道中,从而获得生命的超越。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生活,坦然地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12.
《庄子》"悬解"一词,源自对古老丧葬礼仪及安死精神的概念化提炼.在此基础上,庄子乃借取"悬车"("县舆")作为隐喻意象,来表达"安时处顺"的循道思想及伦理实践原则:一是"情之悬解"——絷束"形名"造成的生死情执,以让生命主体顺行天道之序;二是"帝之悬解"——悬置"形名""有为"政治实施方式,主以"无为""不用"理念来安治天下.要言之,庄子着重提出"悬解"这一思想范畴,乃旨在实现黜形名、尚无为的政治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13.
在庄子那里, “我” 由 “成形” 与 “成心” 凝聚而成。 “成形” 本为 “形化” 之结果, 生、 死 均内在于其中, 然而, 常人 “好生而恶死” 的生存态度试图以 “益生” 的方式守护 “成形” 并抵抗 “形 化”, 使得生命成为一场 “行尽如驰” 的劳役。 “成心” 本为 “有限而特殊之心”, “我” 的生活世界由之而 展开, 但据之亦可开出 “随其成心而师之” 的 “师心” 倾向, 以及 “自是而非人” 的存在取向。 在 “好生 而恶死-自是而非人” 的生存态势中, “我” 逐渐沦落为自限性乃至排他性的存在, 终而走向 “非我” 化的 生存境地。 “吾丧我” 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 庄子认为, 不以 “成形” 拘限生命, 生命即未止于孤立 天壤而稍纵即逝的有限性存在, 而可在 “以死生为一条” 的觉解中超越 “形” 的 “生死” 之限; 不以 “成 心” 筹划精神, 心灵就不再是司是非、 逐名利的低俗化存在之维, 而可在 “以可不可为一贯” 的觉解中超越 “心” 的 “是非” 之辨。 这样, 通过 “吾丧我”, 个体就可走出 “非我化” 困境, 开启本真化的存在视域。  相似文献   

14.
以《庄子·大宗师》为文本,阐述了庄子生死之辩的哲学精神和文化意义。王夫之曾认为庄子主旨在于详于言死而略于言生,但其实庄子虽然侧重于甚至执著谈死,但并不是鼓励人去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而注重对死的感悟和探索,并以此来获得一种完全自然的自由精神,达到对生死的彻底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15.
先秦留下的史论,提供了"人之发现"的部分片段。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先秦黄老学说,提倡在节欲的前提下,适度满足人的欲望。在类似的文献中,养生的目的是治国,追求的是现世价值。到了庄子那里,个体生命具备了与王命和天命对抗的地位,其价值完全超越了国政的意义,成为真正私人的追求。春秋时期,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即以奉献生命、牺牲生命而获得"不朽"。这种观念追求的是永恒价值。无论是将保养性命与政治价值相等同,还是单纯追求生命长度,抑或探索生命的永恒价值,其落脚点都是人的生命,亦即人本身。  相似文献   

16.
以《庄子·大宗师》为文本,阐述了庄子生死之辩的哲学精神和文化意义。王夫之曾认为庄子主旨在于“详于言死而略于言生”,但其实庄子虽然侧重于甚至执著谈“死”,但并不是鼓励人去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而注重对死的感悟和探索,并以此来获得一种完全自然的自由精神,达到对生死的彻底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形神观内在地包含了辩证而深刻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形全精复",肯定了形的存在价值,认为健全的生命当形神兼备,形全者神全;第二个层次是"不形而神",提出形神有宾主之分,形是物质性的手段,神为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第三个层次是"与神为一",强调神是生命的实质与核心,通往虚静恬淡的道的路径,是守神与养神。这是经前一轮否定之后,在更高阶段上的形神合一。庄子的形神观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从此走上了注重心灵表现的艺术道路。  相似文献   

18.
庄子审美化的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反驳庄子反知的观点,通过对人们经常误解的两则寓言的现代阐释,认为《庄子》反映的是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技术观不同,庄子反对扭曲人性的工具化技术,并不反对符合“道”之技。结论为:庄子将技术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还原了技术的本质,赋予“技”以审美意义。庄子审美化的技术思想对于现代人摆脱技术片面的功效追求,以及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将道家哲学思想推向另一高峰的集大成者。而“化”作为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具有深刻内涵与流变思想。在庄子处,“化”论是其分析世界的主要方法与核心脉络,而如何确定人的生命真意,避免失性于“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满,是庄子关注并给予了回答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庄子“化”论视角对“形与心”进行诠释,探究庄子对人二重之患的把握,会意庄子以“气化、形化、物化”对人本身之在的刻画,进而领悟庄子成就真人的真谛,即化形以丧己、化心以逍遥,并以此厘清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演进,进一步掌握庄子的思想真意。  相似文献   

20.
论庄子的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认为道创生一切,也创生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道的载体,人要体道而行。为了推动道的运行,人应该珍惜生命。人的生死应该顺应道的运行规律,不必悦生,也不必恶死。庄子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超然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