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員骆耕漠同志应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省經济学会和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邀請,于十月中旬在長春作了两次学术講演,受到長春市学术界的热烈欢迎。 第一次講学題目是“关于‘三面红旗’的几个理論問題”,內容包括:关于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問題;关于大跃进的速度和有計划按此例发展的問題;关于农村人民公社运动分期分析問題。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农村人民公社中貫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則,是通过“劳动日”来实現的。对“劳动日”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我們对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經济內部人与人之間的經济关系的认識,对巩固与壮大农村人民公社,会有实际意义。在現阶段,我国的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实行生产队、生产大队和公社的三級所有制,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因此,本文对“劳动日”的研究,只以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一个生产队的范围为限,至于从更大的范围来考察“劳动日”的問題,則留待下一步研究。一劳动目的經济职能社会主义的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必須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則来发展生  相似文献   

3.
八月下旬,北京大学哲学系任繼愈教授应邀来我校作短期講学。任繼愈教授这次講学共講了“魏晋玄学”和“魏晋佛学”等四个問題。 任繼愈教授在講“論王弼的哲学思想”一題时認为,魏晋玄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哲学,因此也充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爭。嵇康等人代表着玄学的唯物主义派。王弼、郭象則代表着玄学的唯心主义派。王弼提出了“以无为本”来修正两汉时期唯心  相似文献   

4.
八月上旬,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員千家駒同志,应我校与吉林省經济学会、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吉林师大等單位的邀請来長春講学。在此期間,千家駒同志做了“对当前社会主义經济問題的一些看法”和“关于四大家族国家壟断資本主义的一个方面的研究”的学术講演。参加听講的除有我校部分教师与同学外,还有長春、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系語言学的教学存在着不少問題,其中有些是严重的。主要的反映是:学生学不下去,感到語言学很难学,而且离开現实太远,学来沒用。而有些敎师則埋怨学生水平低,以为主要的問題是講得太深,致使同学接受不了;另有些教师則缺乏改进教学工作的决心和信心。一年以来,在党总支的領导之下,經过敎学改革和资产阶級学  相似文献   

6.
漫谈讀史     
一读书、学习、思考我国古代的伟大学者孔子,是十分强调读书的。记载他的言论的《论语》,开卷头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唐代的陆德明在《经典释文》里说:“以学为首者,明入必须学也。”宋代的朱熹在《尽心堂记》里说:“昔子路曰:‘有民入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而夫子恶之①。然则仕本于学,而学必读书,固孔门之遗法也”  相似文献   

7.
《辞源》(修订本)1757页“河汾诸老诗集”条注曰:“元房淇撰。八卷。集录麻革、张宇、陈赓、陈飏、房皞、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八人之诗,人各一卷。”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依据汲古阁本断句并用四部丛刊本和粤雅堂丛书本校勘、由中华书局1958年12月出版的《河汾诸老诗集》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作“元房祺撰”,旧《辞源》亦作“元房祺编”。故作“房淇”,误。房祺,平阳人,大概为房皞后裔,曾任河中、大同两路儒学教授,著有《横汾集》,已失传。他因元好问所编《中州集》未录当时尚在世的河汾诸诗人之作,便收集八人之诗  相似文献   

8.
自孔子删《诗》之后,后儒就为之传注之学,不敢越雷池一步。惟隋末大儒王通能承圣人之业,为之《续诗》。王通认为《诗经》显示了世道兴衰之由,亦可用以修身养性;他作《续诗》的目的一是为了明王道,亦要振兴萎靡的儒学,二是要以诗歌的发展变化展示时代的变迁。同时王通对诗又有其美学认识。  相似文献   

9.
王毓 《船山学刊》2020,(3):56-65
王通在现代哲学史叙述中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色,但在宋明理学家视野中,他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从哲学史的角度看,王通思想承继儒家自孔子以来关心现实政治、注重德性修养的传统,整理典章制度、强调礼乐功能,并通过对儒学概念范畴的哲学诠释,建构起了独特的天人观、道命观、性情观,丰富深化了传统儒学思想体系。从思想史的角度说,王通对传统儒学范畴的诠释和儒学体系框架的重构具有理学意味,引起宋初思想家的广泛关注,对理学发生具有启发作用。梳理王通思想有助于加深对理学形成和初期发展过程的理解,亦对完善哲学史叙事具有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下,国民經济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社会再生产的各个过程之間,国民經济各部門之間、企业之間、各地区之間,都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一个环节跟下上,就会影响其他許多环节的发展。要使整个国民經济联成一气,都能根据社会主义建設的需要高速度地向前发展,就必須加强协作。“协作是生产发展的一个客观規律,違反这个規律是不行的。因为生产是社会的生产,特別是进到大工业时代,更是如此。”(簿一波:“关于經济部門整风的几个問題”)。在社会生产大跃进的現在,强调全面协作更加重要。因为国民經济中会經常出現新的矛盾,例如生产跃进和机器設备的供应之間的矛盾、生产跃进和技术力量的补充之間的矛盾、生产跃进和原材料供应之間的矛盾等等;在各部门之間、各企业之間、  相似文献   

11.
东方各国的儒学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儒学的时代课题和现代命运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儒学文化圈①国家共同的文化意识。但儒学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断面临着时代课题,正如蔡仁厚所说:“儒家‘时中’之义,正要随时变应;故儒家之学,亦永远有时代之问题必须面对,是即所谓‘时代性’之考量,或‘现代化’、之因应。”②各时代的儒学大师们不断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调整着儒学的内容,所以在中国,就有所谓儒学三期发展问题,国际社会中也有当代新儒学与中国大陆及港台的第三期儒学相呼应,由此而引发了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学的现代化,正说明现代人与儒学之间的动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元代的历史文献中,我們經常看到“不蘭奚”“孛蘭奚”“闌遺”“欄遺”等詞,这些詞的含义是什么呢?蔡美彪同志在他編著的“元代白話碑集录”第九頁注四中解釋說:“‘不蘭奚’或譯‘孛蘭奚’。元代逃亡之农奴无主認領,即‘发付有司,牧系当差’(‘通制条格’卷二十八),成为官奴。‘不蘭奚’主要即指此种人。‘元史’及‘通制条格’、‘元典章’諸書中又有所謂‘闌遺’‘欄遺’者,亦即此詞之異譯”。从“元史”“通制条格”和“元典章”诸書中,我們看到“不蘭奚”“孛蘭奚”“闌遺”“欄遺”是一“詞之異譯”是毫无问题的。但是,“不蘭奚”的含义却不象蔡同志所說的那样,我們認为,蔡美彪同志的解釋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不蘭奚”在元代社会中有着极大的特殊意义。“通制条格”和“元典章”为“不蘭奚”立了專节或專門,这不是偶然的。研究元代社会經济和政治的  相似文献   

13.
较早的講解虚字的专書,比如《助字辨略》和《經传释詞》,都搜罗了副詞。但是《馬氏文通》却把“状字”(相当于“副词”)列在“实字”部分讲述。王力先生則認为副詞是“介乎虚实之間的一种詞”,或者“实多于虚”的“半实词”。其后张志公先生的《汉語語法常識》和初中《汉語》课本等书又把副詞归入虚詞。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解释呢? 《汉语語法常識》認为副詞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帮助或組合动詞及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質、状态的进行或存在的程度”,一种是“表示两种动作或两种性状在程度方面的关系”。《汉语》課本簡要地说:“副詞有修飾作用。有些副詞还同时有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什麼是法则? 法則或者叫做規律,是客觀事物中所固有的東西。法則不是表現一切的關係,而是表現本質的關係,它是客觀物質世界各現象的反映,是物質運動最本質的東西的反映。列宁在‘黑格尔“邏輯学”一書摘要’中告訴我們:法則和本質乃是同一性質的(同一次序的),或者说得確切些,同一程度的概念,這些概念表現着人們對於现象、世界等等的認識的深化。 關於法則的性質問題,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说明。他向我們指出:‘馬克思主义把科学法則——无論指自然科學法則或政治经濟学法則都是一樣——了解为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的反映。人們能發現這些一法則,認識它們,研究它們,在自己的行動中估計到它們,利用它們來為社會謀福利,但是人們不能改變或废除這些法則,尤其不能制定或创造新的科學法則。’  相似文献   

15.
一场大型歌舞剧“东方紅”的演出,是經过千百人——从編导、排演到服装道具、布景、灯光、效果等等——付出多少汗水、积极充分准备的結果。从沉睡在‘大庆’地下的石油,忽而汹涌澎湃的倾泻出来,則是多少万人付出巨大艰辛劳动、作出无数准备工作的成果。我国两次原子弹爆炸的成功,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工人、解放軍以及科学工程技术人员投入的种种准备,更是不計其数。兵貴神速,事貴有备。用兵行动快,处  相似文献   

16.
1956年12月7日、14日,中共上海市委高等教育科学工作都邀請本市学術工作者和經济工作者40余人座談了当前國內主要矛盾問題。对于先進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可否說是先進的生產关系同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大家認为:基本上是可以理解为先進的生產关系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为經济制度是社会制度中最基本最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但是,不能把先進的社会制度归結为單一的先進的生產关系,不能把这兩个概念等同起來。“先進的社会制度”是一个涵义比較廣泛的概念,而“先進的生產关系”則是一个涵义較狹的概念。为了完整的表述,大家認为还是用先進的  相似文献   

17.
“言”与“德”:意义世界的建构张清民一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主义色彩,其特征“与其说‘儒道互补’,不如说‘儒性表里,道一贯之’贴切。‘道’即‘天人合一,天理人伦’的自然之道,道下贯而成人的道德之性,即仁即诚”①。这种伦理性质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湖北大学政治經济学教研室編的“中国近代国民經济史講义”。該书第二講对清政府实行閉关政策的經济实質作了不正确的解釋。作者認为,英国自十八世紀末叶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基本完成产业革命以后,由于資本  相似文献   

19.
間题的提出六百多年以前,就已經有人怀疑‘吾’与‘我’有区別。元代赵德在‘四書箋义”一書中写道:“吾我二字,学者多以为一义,殊不知就己而言則曰吾,因人而言則曰我。‘吾有乎哉?’就己而言也;‘有鄙夫問于我。’因人之問而言也。”清代楊复吉在“梦闌琐笔”里,俞樾在“茶香室叢鈔”里,都同意赵德的見解。认为“吾”与“我”,“分別甚明”(楊复吉語),“其語似复而实非复”(俞樾語)。这种見解,由于缺乏有力的科学論据,故未曾流行,仅仅得到少数人的欣賞、附和而已。  相似文献   

20.
正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經济学会1962年年会比較集中地探討了我国“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經济的总方針”(以下簡称“总方針”)的若干理論問題。提交年会的有关这方面的論文共十篇。这些論文多数都联系到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再生产理論,力图闡明两大部类与农輕重之間的关系問題、工农业之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