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孩子,轻轻告诉我,你幸福吗?"满以为衣食无忧、欢蹦乱跳的孩子,哪有不快乐、幸福的理儿,怎知大部分的孩子回答:"我不幸福,也不快乐!"更有甚者,别有一番愁绪在心头.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实现幸福价值的维度研究是关于幸福功能的深层次探讨。幸福是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幸福价值包括三个维度:幸福感受、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幸福感受是最直接、最接近表达幸福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视为第一层级维度;幸福品质是个人需要与满足相对平衡在认知和态度上的显现,视为第二层级维度;幸福能力是亚里士多德眼中人之性的达成,是马克思眼中人的全面发展,这可谓幸福维度的最高层次。道德教育正是在"幸福感"、"幸福观"及"幸福能力"的统一中彰显幸福价值。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幸福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幸福教育因应创建"幸福中国"的需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而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价值诉求.具体而言,幸福教育应通过创建以"幸福课堂"为重心的"幸福学校"来创建幸福教育环境,通过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培养幸福能力来提升人的幸福素养,从而塑造幸福人生,为创建"幸福中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4.
当今人们非常关注幸福问题,但对幸福的理解则歧义丛生。将拥有财富或快乐等同于幸福,视幸福为纯粹客观性活动,认为人能够"被幸福"或"幸福完全由自己决定",且幸福"与公正无关"等,这些都是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的认知误区。其实,财富只是幸福的物质基础,德行与健康才是构成幸福的更重要的因素;快乐不等同于幸福,将快乐提升为幸福是生活意义的根本要求;幸福并非纯粹客观的,而是一种体验和心理感受;人不能够"被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主体的创造性劳动;幸福也并非完全由自己决定,它也来自于主体参与的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环境的营造;幸福与公正密切相关,幸福蕴含着对公正的要求而公正又服务于幸福。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幸福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对"什么是幸福"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如何实现幸福。目前理论界已经达成一个共识:主张用文化幸福取代以往对经济幸福的追求。本文从价值观的层面探讨文化幸福如何超越经济幸福,并且在文化幸福遵循"内在价值观"的基础上,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对幸福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为例,说明不同层面的文化所主张的文化幸福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中,道德的个人未必拥有幸福的生活。因此,个人的德福一致还必须通过幸福新政为其提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个人必须通过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来提升幸福。在论证幸福可以习得的基础上,认为"积极认知,达致幸福"、"超脱现实,解除烦闷"、"放大幸福,减轻不幸"是习得幸福的三大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幸福评定的基本依据、幸福关怀的对象范围和幸福实现的时间预期三重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新时代实现人民幸福在逻辑上是贯通的,可以为当下实现人民幸福提供遵循.在幸福评定的基本依据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大众幸福的评定依据在于辩证立场下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的统一,在新时代我们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途径推进人民幸福;在幸福关怀的对象范围上,马克思主义强调立足于公平正义基础上个体维度和他人维度的统一,在新时代我们提出"更加公平"以及全面小康的目标,促成幸福对社会成员的最普遍惠及;在幸福实现的时间预期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应统一于当下维度和未来维度之中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我们倡导"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幸福论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目的论、幸福快乐论和幸福德性论出发,寻找社会发展"GNH"关怀的理论依据,这对矫正"GDP"崇拜,抵制消费主义快乐观,坚持"中道"德性原则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微言大义     
《21世纪》2012,(12):17-18
@任志强:幸福不是一种物理状态,也不是一种生理状态,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幸福是和他人比较后的一种感觉。我们幸福,是因为他人比我们不幸;我们不幸,是因为别人比我们幸福。有不幸才有幸福,有幸福才有不幸,所以不可能人人都幸福,正如同不可能人人都不幸。@你好明天:"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幸福常常被解读为财富和结果,其  相似文献   

10.
学识渊博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对人生幸福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按照罗素的幸福观重新审视<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贾宝玉,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幸福源泉与不幸根本.宝玉从爱、兴趣和"无用的知识"中得到幸福;然而在幸福之源中他又缺失了工作之趣、天伦之乐和放弃的自由.在不幸的方面,宝玉受着竞争、焦虑和负罪感的折磨;幸运的是,宝玉又逃离了忌妒、自夸和舆论恐惧的陷阱.从宝玉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追求幸福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教育词典之中的固有之义,幸福与教育是相生相伴的.异化的教育造成了幸福与教育的分离,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理应关涉学习者的幸福,成为既能够使学习者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又能够培养学习者判断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的幸福教育,从而带给人以即时与延迟、世俗与形上、外显与内隐相统一的教育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池田大作把人生幸福区分为"相对的幸福"和"绝对的幸福"两种形式,其中,相对的幸福,为绝对的幸福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绝对的幸福,则标志着精神对物质的跨越,保障了人的境界的高尚与自由,从而避免享乐主义的滑落和颓唐。对于如何实现从"相对的幸福"向"绝对的幸福"的递进,池田大作展示出"福由心生"的智慧和"渐悟"成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幸福     
"小狮子问妈妈:幸福在什么地方? 妈妈说:幸福就在它的尾巴上. 小狮子于是追着尾巴绕了一整天,也没有找到他想要的幸福. 妈妈说:你只要一直朝前走,幸福就会一直在你身后."  相似文献   

14.
正还记得,前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某著名电视台编导组织了"你幸福吗?"系列调查。一时间,相关记者纷纷走上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不管对方愿不愿意,高不高兴,也不管是否涉及隐私,劈头盖脸,张口就问:"你幸福吗?"有的人被问得莫名其妙,张口结舌;有的人被问得支吾其词,答非所问;有的人被问得满脸无奈,恨不得马上钻入地底下……。一  相似文献   

15.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一生追寻的方向.为了实现人类的幸福,马克思从"完整的"现实个人出发,消解了以往哲学对幸福抽象而形式的论述,立足于对"劳动-休闲"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两个合规律性样态,共同关照着人的幸福诉求与主体性价值回归.对此,马克思以"人民向度"为幸福研究的逻辑内核;以"劳动-休闲"的幸福意蕴为逻辑依据;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休闲"的双重异化为逻辑审视;以实现"劳动-休闲"的价值复归为逻辑构建,强调异化劳动是导致劳动不幸的根源,休闲异化则隐喻在异化劳动之中制约着幸福体验的获得,只有实现共有体面劳动与共享休闲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和成为幸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藏1535名中小学教师关于"如何提升幸福"的诉求调查,在国内首次描绘了西藏教师幸福提升的诉求特征:(1)西藏教师幸福提升的诉求依次是工作环境舒适、收入增加、家人陪伴、人际关系融洽、教学水平提升、明白工作意义;(2)西藏教师对幸福提升诉求的认识存在性别、城乡、从教时间以及海拔差异。结合访谈和实地调查发现,西藏教师幸福提升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对新时代教师工作意义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师负责过重以及缺乏主动获取幸福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建议,从政府层面撬动教师幸福提升的"杠杆点";从学校层面建设"幸福校园";引导教师升级"幸福2. 0"的观念,成为有幸福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7.
人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则这种物质性的存在的调护滋养,即人的幸福问题是任何文化必须重视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方面不能随便抹杀,另一方面不能使其泛滥无节制.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关键便是为幸福开显一个规导性的场域,使幸福在这个规导性的场域中得其正.通过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疏解可知,幸福的规导性的场域惟有儒家由道德的主体所开启的人文主义方可确立得起来,而儒家一旦确立起这个场域,则在幸福问题上有"修己"与"治人"的区别,以求仁者心安.这是儒家对幸福问题的解决的最后结论.  相似文献   

18.
刘玉秋 《社区》2012,(13):52
年幼的儿子说:"冬天的感觉,真是快乐!"我问:"为什么?"儿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冬天有大片大片的雪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里赛跑。"未及我答话,儿子问":明年的夏天,要什么时候才到啊?"我说":春天过后,就是夏天。""夏天真好,能游泳,每天都能吃到雪糕……"儿子喃喃自语,脸上洋溢着憧憬和幸福。那一刻,我被儿子的快乐情绪打动了。成人和孩子眼中的世界,差距该有  相似文献   

19.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知识、幸福技能的传授是必要的;幸福品质、幸福人格的养成是必须的;幸福教育的实践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实现国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三个结合诠释新的幸福理念: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结合,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为实现国民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铸造必要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