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我曾读过几遍《聊斋志异》,但很少看过蒲松龄的其他著作。最近,从路大荒同志整理的《蒲松龄集》中,读了《志异》外的其他作品,对蒲松龄其人其文,对他为什么能写出《志异》这一孤愤之书,有了进一步的体会。现将一些笔记,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2.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注“孤烟直”说:“或谓边外多迴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或谓”云者,实际就是他自己的意见,起码是他同意这种意见;赵殿成真是个不知诗  相似文献   

3.
读吴士欣同志的《知行集》有三点感受 :一、以平等的同志式姿态参与实践 ,所以能像群众一样敏锐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二、追求很执着 ,努力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学风很踏实、严谨 ;三、以“乐”统率“知”和“行” ,始终充满着不倦学习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荀春荣 《中华魂》2014,(21):30-34
马蓥伯同志的《春蚕蜡炬集》,2013年9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他继《激浊扬清集》《两刃相割集》《匪石匪席集》之后,又一部颇有分量、颇有现实感的理论论文集。就像马蓥伯同志平时最喜欢的歌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所唱的那样,在他这部新著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位耄耋老人的手笔,相反却能处处感受到一股青春的朝气,一股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感受到一颗年轻而火热的心在跳动。  相似文献   

5.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北宋范祖禹撰。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县)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陕州。事迹附见《宋史·范镇传》。范集中涉及《通鉴》编写的一些人和事,摘举于次,以为治史者之一助。一、“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在《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中,自称“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某”(卷三六)。在《祭叔母宇文氏文》中,也称“左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某”(卷三七)。两处均于阶官下系以“同编修《资治通鉴》”,这一差遣实际上成了他长时期的官职。范祖禹自幼育于叔祖范镇。范镇于庆历、嘉祜间,预修《新唐书》,历十七年之久,对唐史很有研究。司马光和范镇是好友,彼此过从甚密。所以他在《荐范梦得状》中说:“自祖  相似文献   

6.
《罗麦诗文集》(罗颖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事!罗麦,这位为民族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一生的女作家、女编辑是不应被历史遗忘的。罗麦,原名左希贤。笔名有今昙智、何琪、岳荻、左忆、左蒂等。一九二○年生于沈阳,一九四七年参加我党地下工作。解放后主要从事少儿报刊的编辑工作,一九七六年在北京病逝。一九四二年,罗麦发表了处女作《柳琦》,引起当时东北文坛的注意。一九四三年以后发表《没有光的星》等小说,成为萧红、白朗这两位著名东北女作家入关之后,继梅娘、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看了巴金的一些散文,其中尤以《怀念集》①叫我越读越爱不释手,文章中抒写的感情使人萦怀,催人泪下。它使我从中触到一颗滚烫的心,正如作者多次提到的,勇士丹柯为照亮他人前进的道路而高擎着的一颗“燃烧的心”②。我情不自禁地喊道:“丹柯,这就是我们的巴金!就是我们敬爱的巴金!”巴金从1927年写作《海行杂记》以来,至今已写作散文百余万言,收成集子的将近二十本。因此,巴金不仅是现代优秀的小说家,而且是现、当代优秀的散文家。他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论述了宋代初期禅宗延寿禅师的一部独特作品(即《万善同归集》)的思想特色,并借此简单勾勒了禅宗的风格,浅述了禅宗对"行"的看法、对佛教其他各宗思想的态度以及佛教"广行众善"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和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读过不少哲学著作,写了大量批注。1988年3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以下简称《批注集》)一共辑录了毛泽东阅读十部哲学著作所写的批注、一篇读书摘录和两篇附录。这部《批注集》,反映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反映了30年代哲学思潮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批注集》的出版,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一即使没有中篇《献上一束夜来香》的问世,谌容也早已是新时期风传遐迩的知名作家。她的《人到中年》、《太子村的秘密》都曾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以严峻的政治命题、鲜明的当代意识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而分别获得1981、1983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减去十岁》是近年来作品中的一个短篇,其由于构思的别具一格和通篇耐人品尝的“怪味”而使读者交口称赞。不过笔者以为真正体现女作家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高度的作品,应当是她1987年在《花城》杂志第1期上推出的《献上一束夜来香》。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11.
朱淑真——封建妇道的叛逆者——读《断肠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女诗人只是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缀。正史上很少有堂而皇之的女作家传记,偶尔有之,也涂上了封建道德观的色彩。她们的智慧和才能,就这样为封建宗法制度所吞噬了。朱淑真这个一代才女,同所有的妇女一样,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但她又跟所有的女性不一样,曾为爱情而呐喊,用诗歌以抗争。 一词之辨 妇道昭然 朱淑真的生平,一般认为,她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去世,杭州钱塘人,生于仕宦门第。她“幼聪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籍”。(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因“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悒悒抱恨而终“。(魏仲恭《断肠集序》)  相似文献   

12.
惠特曼(Nalt Whitman,1819—1892)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民主诗人,是美国新兴资产阶级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位歌手。惠特曼写下了著名诗篇《草叶集》,用诗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诗人在《草叶集》中所颂扬的激进民主思想,高昂的乐  相似文献   

13.
<正> 曹雪芹传世的诗歌只有“白傳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残句,是应他的好友敦诚之请为其《琵琶行》剧曲题诗的末两句,偶然地被记录在敦诚的《鹪鹩庵笔塵》上。单凭这两句残诗和曾亲睹曹氏诗歌的密友对他的评语:“爱君诗笔有奇气”、“工诗善画”,有人认为未能证实曹雪芹是一个“能写好诗”的诗人。但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面,却有大量的诗词歌曲。尽管好多诗词为了适合情节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呈现出妍媸不一的情状,却均出曹雪芹的手笔。很难设想,一个对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社会学、人类学重建至今已越25年,然而在我们的学术史回顾与总结中似乎长期带有“重描北派”的倾向,并气吞山河地冠之以“中国社区学派”或“中国功能学派”。最近,中山大学的何国强教授以其细致扎实的研究和辛勤的劳作向同仁们展示了真历史的另一面相,对以往的讲述偏差做了纠正[1]。而何教授精心编撰的《粤海虞衡卌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2]即其劳作成果之一,它生动地再现了一段几乎被人淡忘的学术史华章。翻开《粤海虞衡一秋》,很快就被其中的调查报告吸引。作者伍锐麟对下层社会的洞见之深,实证研究的力度之透,其提出的灼见,…  相似文献   

16.
《不真空论》,是我国姚秦时代的佛教思想家僧肇所写的一篇唯心主义哲学论文。 据《高僧传》记栽,法师僧肇,不知俗姓为何,京兆长安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公元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四一四年。幼时家境贫寒,为别人抄书谋生。他博览经史诸子之学,尤其崇尚老庄。常叹老庄文辞华美,而不满意其说之未尽善。后来,他读到佛教经典《维摩经》,击节称赞,以为终生归宿,于是出家投于沙门。当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姑藏这个地方弘扬佛法,慕名投师,在罗什门下为弟子。在罗什主持的译场中,  相似文献   

17.
路……没有尽头.它需要而且吸引着一代一代的人,去追求,去探索,去开拓那通向理想境界的途径.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本薄薄的诗集.表面看来,它似乎不那么丰满,不那么厚重,然而仔细品味,却能够感到它记录了老一代革命者的一些足印,一段战斗历程——他们的探索,他们的觉醒,他们的痛苦和欢乐,他们的追求和斗争.它所给予读者的,是对逝去的战斗生活的忆念.是对今天的新的革命征途的珍惜.它尤其能够引起曾经与作者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们的共鸣,它当然也应当能够给今天的青年以激励.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并不单薄.  相似文献   

18.
“初唐四杰”的卢照邻,为唐代著名作家,原有集二十卷,约散佚于宋代。明人张燮辑录之《幽忧子集》,为卢氏现存最早的诗文合集本,中华书局近年将其校点出版,更高为《卢照邻集》,将该书的整理工作及对卢照邻的研究推进一步。笔者习读是集,可谓甘苦备尝,得、疑兼有;无论是得是疑,皆愿与同好共之,因择要分二题录出,幸专家、读者正之。  相似文献   

19.
我和陈象新先生素昧平生,至今不曾面晤。但在我读了他的《雪鸿集》诗作以后,一个老革命教育家的形象,却顿时屹立在我的面前。陈象新先生(1918-)从1939年7月南通通州师范毕业投身教育工作起,至今已57年.其中,他担任江苏省重点中学海门中学校长几34年.由他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以万计,的确是桃李满天下,芳菲没中华。他在1939年9月《从教》一诗中写道:“卢沟炮响战端开,我为输将到讲台。粉笔多情终不悔,此生许定伴英才。”这是他青年从教时的誓言,也是他大半辈子献身于革命教育事业的写真.艺术地真实地反映江苏教育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老友》2003,(9)
宜春老年大学已逾八旬的夫妻学员潘贤昌、胡婉琴,早年同窗结鸳盟,婚后志同道合投身革命。离退休后双双上老年大学,共同遨游书坛诗海画苑中,硕果累累。他俩其乐融融度过金婚之后,1999年11月潘老不幸西去。胡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丈夫遗愿,在儿女们支持下出版了《鸳鸯书画诗文集》。书中收入了他俩的书画作品70余件。诗词散文200余首(篇)。这是他俩辛勤耕耘的硕果,呕心沥血的结晶,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