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对全省15个县600户农户中近年来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就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新的生产经营领域转移,寻找新的就业和致富门路。绥化市北林区农村人口较多,如何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充分利用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提高农民收入,必须首先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生产技术进步,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呈不断增大态势,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非农行业劳动力回流农业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本文拟通过分析西青区劳动力就业状况,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地区实际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青海省15个调查县、600户农户2005年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就如何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牧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分析,并就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做好的几项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 ,由于多种因素 ,二、三产业 ,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程度相对放慢 ,同时由于农村新生劳动力的不断涌现 ,使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如何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是下个世纪农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利用有关资料 ,对萧山市 1990年~ 199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 ,并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一、转移的现状1.1990年~ 1999年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变动。从这十年的情况看 :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农村就业结构由原来的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统计资料表明 ,1999年…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业化□孟灿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也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等一系列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八...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农民工素质低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绿色通道”培训计划,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全年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侍转移的规模依然较大.转移任务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分析与研究广东省统计局钟剑虹第一产业或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个问题是研究三次产业劳动力之间相互转移情况的重点。为了说明第一产业劳动力问第二、三产业转移情况,特提出如下指标:设△AL代表各年新增加的农村社会劳动者人数...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如何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图对呼市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制约因素、社会效果进行分析,探索加快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和对策,供宏观决策和微观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为例,就如何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加快转移步伐。现状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比较大,仅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就达943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2005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357万人,比2004年增加112万人。在转移的357万农村劳动力中,向乡内转移的约有90.5万人,占转移总数的25%;向乡外县内转移的70.5万人,占19.7%;向县外省内转移的97.9万人,占27.4%;向省外…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现行农业统计制度中,有关农业劳动力统计的指标主要是反映农业劳动力利用情况,如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占社舍总人口的比重等。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流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但反映这些问题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增设指标;-.反映农业劳动力就业程度的指标。主要计算农业劳动力就业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来说,实际上也有一个就业的问题。计算就业率,以此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同时也用以观察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劳务输出报表进行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和转移的问题。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农村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造成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虽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稳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关键。我区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敏 《浙江统计》2004,(12):28-29
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各级政府的难点问题,而伴随着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宁波市江东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的数量大幅增长,导致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逐渐削弱.同时由于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涌入,更加速了江东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形成.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已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5.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新的特征 1、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返回的比重逐年降低,而且转移劳动力仍以男性、轻壮劳动力为主。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返回的比重逐年降低,由1997年的2.9%下降为2004年的2.2%,如果扣除返回到本地仍然从事二、三产业部分,返回劳动力的比重则更低。返回的比例降低,说明转移劳动力的目的性增强,稳定性提高。从转移劳动力的性别来看,在地域性流动中,男性人口是地域流动的主流。在2004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所占比重达65.8%。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来看,轻壮年劳动力是生力军。18岁以下的比重为3.5%,18-40岁的比重为72.1%,40岁以上的比重为24.4%。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这批剩余劳动力既为我区非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又给整个社会尤其农村牧区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对农村牧区劳动力进行动、静态的分析和纵、横向的对比,以及对劳动力转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的基础状况与特征 据自治区农调队对全区34个旗县、2060户农牧户、5570个农村牧区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2000年全区农村牧区又有8.9%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1年1月11日,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当务之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逐步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区每年有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这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既为我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也给全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向何方?这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个较突出的问题.笔者带着问题,深入全区12个片区,20多个乡镇村社进行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度,全区共有农业劳动力52.7万个,年度内有近30万个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率为57%,比199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看,当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685份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样本的问卷调查数据,建立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个人及家庭特征、就业能力、就业风险、就业环境及就业条件等对其逆向回流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越低,务工单位拖欠工资与签订合同情况越差,城镇政策体制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越差,理想工作的择业门槛越高,外出务工劳动力越倾向于彻底逆向回流。因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应积极发展城镇第二、第三产业,改善城镇就业环境,降低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务工的就业风险,同时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0.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1、转移进程加快。劳务收入快速增长。调查表明。劳务输出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全县劳务输出的数量和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长。据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约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5.34%,比2000年的23.76%提高1.58个百分点。外出农村劳动力全年人均寄回带回现金达3989.71元,比2000年增加741.88元.增长2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