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历史文学批评的含义:文学批评性质的三点共识。文学批评的文学性辨析;批评家的工作目的和思维成果同作家的比较。文学批评的科学辨析:批评作为特殊的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的比较。从上述比较中把握文学批评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方式。文学批评的功能由文学批评的性质所决定。批评的四种接受群体与批评的四大功能:门)批评对读者欣赏的指作用。读者文学反应的自发性与批评家指导的必要性;批评对读者文学阅读的指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提高艺术品鉴能力和理解生活、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2)批评对文…  相似文献   

2.
《云梦学刊》2010,31(2):57-57
《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王友胜、李鸿渊、林彬晖、李跃忠著)于2010年1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发行。本书所谓“民国间”,是指从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历时三十八年。全书共九章,分别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民国间古代文学通史、专题史名著导读;第三章.民国间断代文学史名著导读;第四章,民国间俗文学史、民间文学史名著导读;第五章,民国间古代文学批评研究名著导读;第六章,民国间古代韵文研究名著导读;第七章,民国间古代散文研究名著导读:第八章,民国间古代小说研究名著导读;第九章,民国间古代戏剧研究名著导读。(杨年保)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在题为《走向“三分天下”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把当下的文学批评分为三种类型:学院派批评、作协派批评和媒体派批评。认为这种多元化的互动互补格局,促成了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和独立地位的形成,有助于文学批评向广度和深度的路径上发展。但同时也认为,这三种批评模式都存  相似文献   

4.
王运熙先生的治学历程有三个阶段。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文学史与批评史两大领域。他对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填补了文学史研究的空白;他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创获。实事求是是他治学的基本特色,在治学方法上,他注重实证,注意微观与宏观、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创建和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有利于完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体系,拓展学科研究的范围,使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思想及理论获得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创建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体系可以从三个基本方面考量:一、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二、从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实际出发来建立民间文学批评史的概念和范畴体系;第三,确定基本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从研究民间文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民间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6.
1.对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批评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一刀切”式的数字量化管理;第二,绝对的功利性;第三,评价形式僵化;第四,学术风气浮躁。  相似文献   

7.
设若从批评家的认知结构和职业取向来考察,历来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家主要有以下三类:学者型批评、作家型批评、专门家或职业批评家的批评。三类批评之中,显然不应低估后者在批评史上的中坚作用。著名批评史家郭绍虞说过,文学批评发展到“为批评的批评”的产生,“才发挥了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一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2页)例如我国以笺疏派、诗话派、评点派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开始向伦理面转向,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明确的批评方法在学术界全面复兴.从文学批评的本质、后现代语境和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内动力三方面因素来论述文学批评伦理转向的必然性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意义.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是文学批评理论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2006,(4)
刘文良在《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上撰文《当前文化批评的四大误区》指出,文化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兴起,给文学批评注入了很多活力,强化了文学批评与时俱进的内涵,拓展了文学批评的批评空间;但如果把握不好,又很容易使本已面临困境的文学批评遭遇更大的尴尬。时下流行的文化批评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误区:一是理论先行,疏离文本。这导致批评结论的千篇一律,催生或加剧文学批评的公式化、模式化,磨蚀了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正当的文学鉴赏或文学判断的能力,导致作家和读者文学意识和文本意识的弱化。二是大而…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20多年文学批评的发展是很引人深思的,对它进行剖析和反思无疑也 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在反思、清理以往被意识形态遮蔽的命题中实现了 观念的变化和批评自觉意识的觉醒;90年代文学批评则呈现出了一种“镜城式”情境,文化 批评也从此方兴未艾,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当下。对以往文学批评的反思和剖析最终是为了 建构主导多元、充满理性而积极创新的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在题为<走向"三分天下"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把当下的文学批评分为三种类型:学院派批评、作协派批评和媒体派批评.认为这种多元化的互动互补格局,促成了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和独立地位的形成,有助于文学批评向广度和深度的路径上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结合”政治专业采用了风笑天、陈万柏主编的《社会学》(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作为统一教材。为了指导学员自学,现编写了以下学习要点。第一章结论1.社会学观点的两个方面——超出个人的范围去观察社会;直接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相互作用。2社会学至今尚无统一的社会学定义。3.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与历史唯物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4.社会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5.社会学的三个主要具体应用方面。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过程的四大阶段及其彼此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的四重境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守森 《文史哲》2006,(1):87-95
依据内容构成,文学批评大致可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种基本形态,依次相对应的是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四重境界。复述归纳式,也许还算不上真正的文学批评;体悟阐释式,也因缺乏深入分析而批评意味不足;达至第三重境界的分析评判,才更具文学批评的本性;而最高境界则是思想空间的开拓与创造。正是依据四重境界,可进一步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不足大多批评文章,达到的尚是低层次的第一或第二重境界,与之相关,在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我们还找不出一位像刘勰、巴赫金、赛义德那样具有独立思想创造的批评家,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的批评家也不多见。一位批评家,要达至第三重境界,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与深邃细腻的文学眼光;要达至第四重境界,需要的则是元理论的反思能力与超文学的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教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明教程》,设12章、32节、83目。其广rTI至2章,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形成过程;3至11章,从九个方面论述这个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第12章,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及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坚持。第一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在点与难点:社会主义建设传统模式及其评价。提示:①社会主义建设传统模式的内涵、形成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想以及要实现的根本任务。②对社会主义建设传统馍式,必须进行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价。既要…  相似文献   

15.
体验式批评是一种相当古老且被广泛采用的文学批评方法,但因其没有进入理论上的自觉状态而无法与当前流行的各种批评方式相抗衡。事实上,正是体验式批评能够从模式批评转为还原批评、从概念式批评转为描述式批评、从外批评转为内批评,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多个批评领域中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倾斜:或向科学或向艺术在批评运作中实际上存在一个倾斜的问题。当批评运作更多地倾斜于科学的时候,文学批评就更多地具有科学性,当批评运作更多地倾斜于艺术的时候,文学批评就更多地具有艺术性。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倾斜,而不是倾倒,倾倒是完全倒向了科学或艺术,其批评的属性也就完全地倒向了科学或艺术。问题在于文学批评不应该也不能够完全倒向科学或艺术,它的属性也就不可能完全是科学或艺术。所谓艺术,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物化形式;所谓科学是对研究对象所作的理性思考和认知评价,是一种认识的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说清问题,应该先明确“文学批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据韦勒克考证,“在希腊文中,‘Krites’意为‘判断者’,‘Krinein’意为‘判断”’①。这是“批评”(Criticism)一词的词源学意义。判断有两种,一是判断真假,一是评价好坏。在以后的发展中,“批评”一词千变万化,但是这两种含义却延续下来。培根在《学术的进展》(1605)中指出,批评性的知识有五个特点:“(1)涉及对著者的正确校勘与编纂;(2)涉及对著者的解释和说明;(3)涉及作品的系年,在许多情况下,系年为作品的正确解释提供了重要线索;(4)涉及对著…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当前文学批评模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不顾文学的审美特性,代以道德、政治为标准的道德判断或政治判断;不顾文学阅读的感性体验,采用某种理论对作品进行技术分析的智性判断.这种判断批评模式与文学的想象力创造特性相悖,扼杀了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活力.要摆脱文学批评的判断模式,就应回归文学的审美特性,提倡想象批评,让批评成为一种文学阅读的本真体验,成为一种想象力的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前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展望 2 1世纪的文学批评 ,首先有必要回顾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历史 ,明确批评的真正功能。只有在明晰了文学批评的人性和社会责任基本核心的前提上 ,我们才可能寄希望于我们的未来出现真正优秀的批评大家。同时 ,我们还应该记住 ,理想主义的文学批评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相似文献   

20.
高玉 《社会科学》2012,(1):169-176
受制于高校文学教育体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总体上很不成熟。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主要有社会文化批评、审美批评和现代批评三种模式。当前社会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审美批评则地位尴尬,虽然理论上大家都承认它的价值和作用,但实际上其受重视程度不高、影响也有限。文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文学性",即泛审美性,所以,审美批评是首要的批评,其它文学批评都是建立在审美批评的基础上。当今中国文学批评中,真正的审美批评还相当欠缺。重建当代文学审美批评,首先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审美批评的经验,其次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丰富发展并系统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批评体系。文学的审美特征、呈现方式、写作技巧、文体、语言文字是文学审美批评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