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oxpro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报表设计工具,这就是报表生成器。用报表生成器完成一个特定库的报表设计是轻而易举的事。从File菜单中进入调用报表生成器,然后用“Report”菜单的“Quick Report”功能,立即就可生成一份报表,用户再稍作手工调整就大功告成。若要用一个报表处理多个库文件中内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诗经》的经典用字为切入点研究汉字性质,从分析六书原理、小篆字形和汉字形体的演变论证出,上古汉字是标音指义文字,“隶变”后的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诗经》的经典用字为切入点研究汉字性质,从分析六书原理、小篆字形和汉字形体的演变论证出,上古汉字是标音指义文字,“隶变”后的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4.
西夏文字中的名—动派生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文字依托汉字而作,并不出于汉字文化圈,但它与汉字的差别却是很明显的。西夏文字与汉字的差异之一,是文字的偏旁部首问题。汉字的部首具有指示词义的作用,包含某一个部首的字,意义上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人”部的字,虽然字数众多,情况复杂,但都与“人”字有关联: 表示人的类别,如:俊、伯、儒、侠、仇……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的“文字学”对深入理解汉字有着启示性的作用。他视“文字”为“痕迹”,为“在场/不在场”之间的“游戏”,而“替补”与“间隔”构成了“痕迹”的双重运作。“替补”体现的是瓦解“在场”自身同一性的“延迟”运动,而“间隔”则体现了“时间生成空间”的差异化运动,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可以看到,在汉字的结构演变中,“緟益”体现了“替补的逻辑”,而汉字的书体演变则是敞开了原初综合的异质性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 动观文字学的对象—文字“形体”“文字学”这三字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含胡笼统的学名。它的个性“形体”只是在“文字”、“音韵”、“训诂”相关的三个学名对称时才显现出来。我们常说“字形”、“字音”、“字义”,这三个学名里“字”字(也可算是语素)显然是表示可以统摄三者的“文字”。不含胡、不笼统的叫法还是“文字学音篇”、“文字学形义篇”、“汉字的结构”等等。我认为要正一正名。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论坛》2011,(7):122-125
客:中国有“古文字”说法,没有“古典文字”说法。“古典文字”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古文字”和“古典文字”的含义,区别何在?主:“古文字”是历史概念。汉字的“甲、金、大小篆”都可称为“古文字”。“古典文字”是类型学概念,说法来自西方。初指丁头字(楔形字)、圣书字和汉字(“三大古典文字”),后来加上玛雅字和云南彝字。他们外形彼此不同,而内在结构基本一致,都是自源文字,有意符、音符和定符,能用“六书”说明,都表“语词和音节”,都是表意兼表音。在人类文字史中,他们是“原始文字”和“字母文字”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论汉字形声字的义符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文字符号的整体都不是散乱的一群,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着、彼此牵制着、具有内部规律的体系。本文认为共时使用的汉字客观上存在着构形系统,历时演变中的汉字也受到构形系统的制约和影响。只有从构形系统出发研究汉字,才能真正看清汉字的本来面貌,揭示汉字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汉字学基本理论。而要把客观存在的构形系统真实地显现出来,必须有一套构形系统描写的科学方法,因此,建立汉字构形的系统描写方法是汉字研究科学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具体描写了小篆形声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即小篆形声字的义符系统。通过描写,作者反对了“汉字落后”论,从事实上说明了“文字发展两趋向”论这一新的文字理论。  相似文献   

9.
目前普通语言学理论中对“文字”的定义 ,是以西方语言文字的关系为依据的。西方文字的拼音形式 ,适合西方词形屈折变化的语言 ,文字通过记录口语来表达意义 ,是依附于口语形式的。而汉字的方块表意形式 ,适合汉语形态简单而含义丰富的特点 ,文字直接传达意义 ,独立构成书面语言 ,不依附于口语。中西文字的这种差别 ,本质上是文化的差别。因此 ,汉字的文化定义应该表述为“汉字是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而普通语言学也有必要重建文字理论 ,摆脱长期以来狭隘的“语音中心论”。  相似文献   

10.
谭世宝 《文史哲》2006,(6):28-34
我们剥除有关苍颉造字传说的层累堆积,论证《荀子》记述之苍颉造字不可能早于尧舜时代。我们认为,“刑名从商”是指象形字及形声字等必须遵从商文字,否定将其释为刑法之名从商;苍颉文字不是原始社会漫长而分散的符号创作的累积,而是一个或几个天才人物为殷朝政治需要而独创的一个文字系统;苍颉文字就是殷商文字,故也就是汉字的始祖。我们考证“苍颉”为殷始祖契的别名,“契”与“颉”本为同音异写,“苍颉”亦即“商契”。我们否定胡适等对《荀子》文字的“约定俗成”的误解。其实书契的本义就是王者制定之国法大约。  相似文献   

11.
“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有过程的。作为东方文化特征之一的“汉字” ,在东亚大文化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汉字的传入和使用 ,改变了东亚各国无文字的历史 ,使深层次文化交流得以进行 ,并逐渐形成以中国儒学思想为核心、汉字为重要特征之一的“东亚汉字文化圈”。  相似文献   

12.
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文化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共同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因而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中国是汉字文化圈的“直属圈”,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自治圈”。在古代,源自中国的汉字广为影响日本,日本也逐步实现文字的“和风化”。近代日本在译介西洋语汇时,大量创制汉字词,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择取中国古典词翻译西洋术语;(二)利用汉语词素和汉语造词法,创制汉字新词,以翻译为洋术语。这些日制新词在清末民初大量输往中国。故中日汉字文化呈现历时性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探讨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差异应在文与言的关系中进行.从文言关系角度出发,汉字与拼音文字在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在文字与语言互动的过程中,汉字与拼音文字对应语言分节点不同;从文字与语言的连接方式看,汉字与拼音文字存在理据性与任意性的差异;从“道”与“器”的关系来看,汉字重“器”更重“道”,而拼音文字重“器”.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汉字则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历有六大形体结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统称“六书”.名曰“六书”,实际上讲的就是汉字的构造原则和造字方法.“六书”与汉字正字早已结下难分难舍之缘.  相似文献   

15.
战国文字“地域特点”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将战国文字按国别分为若干“系”并认为各系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点”是难以成立的,因为文字材料范围不等于文字符号系统,文字集合中所具有的现象不等于该集合体的特点,个体字符或局部风格的差别不足以反映整个字系的变化,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应该通过全面描写和系统比较来进行。实际上,战国文字国别之间的差异属于局部书写风格或个体字符字样的不同,从本质特征和总体上来说,战国文字仍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秦始皇的“书同文”只是在战国文字系统内部作了异写异构字的规范,并非从整个系统上用一种文字取代另几种文字。经过整理的小篆系统应该是对整个战国文字系统的继承和发展,并非单线条地源于秦国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是超方言的,具有统一的民族性。暂时的政治分裂,不可能促使原本统一的汉字分化为不同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今天一般的语言学教科书中,皆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个结论对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而言很不全面,它只说了较后阶段的事,而不是说的全部关系。本文对汉字与汉语的原始关系作出一些探讨,并就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和拼音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作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2月16日天涯社区启动的年度汉字评选活动结束,结果“涨”字以高票当选,成为2010年年度汉字,这是“涨”字继2007年以后再次当选年度汉字。为让广大读者获得更多更深刻的背景知识。文章从文字学、文献学的角度分析了“涨”字的形音义及其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李立绪 《东岳论丛》2000,21(4):137-141
汉字为韩国所长期借用,但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汉字在韩国的命运有所不同。概而言之,汉字先是备受推崇,之后又被弃而不用。伴随着这一过程,韩国在文字政策上也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韩国开始对自己的文字政策进行反思,汉字问题再度受到瞩目。  相似文献   

19.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早在一九四○年就教导我们:“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一九五一年又教导说:“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主席洞察汉字的繁难,指导我们要根据文字发展规律推动汉字向拼音方向前进,对汉字作根本性的改革。主席的教导保证了汉字简化工作胜利地前进。这次《方案(草案)》是取得良好成绩的。这特别表现在同音代替和形声上。它在重音这一点上将起很好的作用,它的成就将不限于“以利目前的应用”的笔画的精简和字  相似文献   

20.
一、汉字的形义关系是一种动态结构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形体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人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有意识地利用汉字的形体来说明其意义了,《左传广止戈为武”、“反正为乏”、“血虫为蛊’诸说开启其端,此后这种传统绵延不断、世代相传.对汉字学和汉字文化学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书籍中,只要涉及到汉字的话题,都特别注重对汉字形义的分析。由于文字学和文化学的共同关注,汉字的形义关系变得相当复杂,有时候一个字形如何体现字又.往往有许多种不同的解释。比如“武”字,楚庄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