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叶奕绳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小时候,他生性迟钝,记忆力很差,读起书来如过往云烟,刚要读后面的内容,前面读过的已忘掉了。但他没有因为天资较差而沉沦,反而更加发奋苦读,并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约取”而“实得”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老人从自己一生读书写作的经历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读书经验,即: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它十分精当而传神地概括出了非凡的读书意义、痴迷的读书习惯、精明的读书选择的极其宝贵的读书真经,一语道尽了古今中外所有读书人的“悦读”审美感受。如果说“读书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之“果”的话,那么,“好读书”与“读好书”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之“因”。三者之间,因果关系甚明。  相似文献   

3.
我在看电视时,突然心血来潮,想起了一句“写字不如识字,识字不如读书”12个字。  相似文献   

4.
“读书人”一词源于何时,恕我孤陋寡闻,尚未得其详。“读书人”一词的含义,也要在此向有道者讨教。不过,据我的了解,读书人无论是在学堂还是在私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读书,并且不会因环境与条件的变化或优劣而放弃读书。读书的目的或有不同,但苏泰的头悬梁、锥刺骨是读书,车胤的囊萤照书是读书,匡衡的凿壁偷光也是读书,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是读书。总之,士林总总,千奇百怪,各有风采。不知从何时,读书的味道变了,读书人也发生了变化。读书可为稻粱谋,读书…  相似文献   

5.
本来,“长江《读书》奖”的评选是读书界的一件幸事。但大概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评奖竟然评出了一个“《读书》事件”。据笔者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观察,这个事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有人评判这个奖有失公允,基本上是《读书》自己的人(编者和作者)给自己评奖,谓之创“中国学术腐败之新高”;二是由此引发了一些人对《读书》这两年来立场的不满,使之成为宗派的刊物;三是对《读书》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斯文扫地的人身攻击。在香港的《读书》作者、“长江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甘阳在没有弄清楚批评他的文章作者的情况下,用典型的“文革”…  相似文献   

6.
(一) 治世之本,惟在得人。这里的人,是指善于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能人,即具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才。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的一些政治家都是非常重视的。唐太宗李世民说:“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贞观政要》93页)汉高祖刘邦在总结他和项羽争夺天下的成败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利,攻必败,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资治通鉴》375页)至于现代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是不惜巨资搞“知识进口”,因为具有知识的人是生产力的先进部分,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史料的考订     
传闻容易失真,典籍记载未必确实,先秦学者,早有所见。孔丘主张“多闻阙疑”。子贡曾指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韩非子·显学》篇强调实证,对于儒、墨争相称道而又各不相同的“真尧舜”全  相似文献   

8.
论郭嵩焘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最早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郭嵩焘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冯桂芬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里就说过:西人“彼何以小而强,我何以大而弱?……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冯桂芬是看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不如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郭嵩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则在广度、深度乃至意识的清醒上远远超出冯桂芬。他的中西文化比较观独具特色,今天回过头去看,也颇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丁纪 《天府新论》2019,(4):27-36
本文用《尚书》与《四书》互解,以为《四书》凡曰“学而时习之”、“博学于文”、“博学之”等,皆专取“学于古训”之义;至于学与习之关系,比照教之与学、学之与思,可谓有“半事”、“全事”与“后事”形态之不同;惟孔颜而下,即在孔门,降而及于后学,学与习、博文与约礼均衡之格局,似有“习”字渐轻而约只在博中做之趋势。同时,以《说命下》与《论语》影响变化为例,亦论及经典地位之递变,并及《尚书》相关篇章真伪之问题。  相似文献   

10.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读通鉴论》卷十七,以下引文未注出处的同此)王船山在论梁元帝萧绎焚书时这样说。公元554年冬,西魏发兵攻打梁的首都江陵。城破,萧绎投降,被杀。魏兵入城时,萧绎焚毁所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自叹“读书万卷,犹有今日”。王船山指出,萧绎自取灭亡,“未尝非读书之故”;因为他的读书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无异,“玩物丧志”,“读书止以导淫”。王船山认为,读书必须有志,无志而读书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才能的孪生姊妹。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说:“我以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教材料的兴趣。”在学习上,只要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就能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学下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  相似文献   

12.
邓雄佳 《南方论刊》2001,(12):38-39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师应如何因材施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试就此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杨翔宇 《北方论丛》2006,1(5):96-100
朱次琦作为晚清南海鸿儒,提出“四行五学”说以正修身读书之道并以此为治学思想传诸后世。其修身“四行”以发挥程朱理学的道德论而见长,而读书“五学”则是通过挖掘儒学思想中的“经世”因素,来纠正当时学术之弊病,其中体现着重“贱履”和“致用”的思想。在晚清国势日蹙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一思想对康有为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浅谈学习兴趣的意义及培养葛致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瑞士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者积极性、主...  相似文献   

15.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嘅斯言之责人读书当知抉择也陶渊明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正所以责人读书。重在本文大谊。不在涉于琐碎之层注(?)解。此为其读书但观大略之法也。如孝经一书。有古文今文二本。累至百家。而明皇自采摭先儒之义理允当者。用为注解。天宝二年。颁行天下。即今京兆石台孝经也。历代以来。先儒既示孝经论语。为启蒙之始基。则人(?)于是书。尤在诵读之。力行之。庶正路有由也。  相似文献   

16.
《论语·学而》(1·8)云:“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是孔子强调君子修德进业的千古名句之一。然而,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之释义,却历来众说纷纭。概而言之,约有三端:其一,理解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朱熹《论语集注》、皇侃《论语义疏》、杨伯峻《论语译注》、赵杏根《论语通译》等皆持此说。)其二,理解为“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唐满先《论语直解》、来可泓《论语直解》、杨润根《发现论语》、钱逊《儒学圣典〈论语〉》、安作璋主编《论语…  相似文献   

17.
漫谈讀史     
一读书、学习、思考我国古代的伟大学者孔子,是十分强调读书的。记载他的言论的《论语》,开卷头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唐代的陆德明在《经典释文》里说:“以学为首者,明入必须学也。”宋代的朱熹在《尽心堂记》里说:“昔子路曰:‘有民入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而夫子恶之①。然则仕本于学,而学必读书,固孔门之遗法也”  相似文献   

18.
浅谈兴趣     
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人类进行活动的强有力的动机之一,概括地说,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可以促进学习。兴趣既为学习定向,又给学习以动力和毅力。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最可贵的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有兴趣能够最有效地维持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主张“乐学”。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认为只有在读书时感到快乐,才能真正学好,才能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以至“欲罢不能”的境界。北宋哲学家张载也主张:“…  相似文献   

19.
《元遗山诗集》未收和误收的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读光绪年间读书山房刻行的《元遗山先生集》,发现了一些疏漏。它虽标明是根据张穆的阳泉山庄本刻印的,其增续部分却不如阳泉山房严谨。比如,张穆的阳泉山房刻本补入七律《过阳泉冯使君墓》一首,这是刻在阳泉北岭围洼冯氏香亭上的。我由阳泉地方志编写办公室的孟宏儒同志帮助,获得金大定以来的《冯氏家谱》与元大德三年的《围岭老茔墓志》,从而证实遗山追悼冯泰亨的诗就刻在香亭的东亭上截。末尾署曰:“己亥秋八月十有四日,自太原道往山阳,留宿于此东山。元好问裕之题。”这真是“铁证如山”。可是读书山房据《阳城县志》补  相似文献   

20.
上进心者,人们对个人进步、完善、发展的追求之心也.它是人的自强意识的集中表现,是人们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由于时代、社会、阶级观点的制约,人们的上进心在内容上呈现出多样性。一曰“进学”,即在读书求学方面不断努力上进,这是人生一切追求的基础。“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莫道儒冠误,读书不负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学而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