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爱略特是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著名女小说家,在其小说中,对宗教问题的关注是其作品的一条主线。爱略特人本宗教观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维多利亚时的社会文化状况;维多利亚时的社会心态;爱略特的宗教生活与思想经历。  相似文献   

2.
乔治.爱略特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由于她生活在传统思想盛行而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的特殊历史时期,她的小说作品既充满传统主义色彩,又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论述了其小说的现代性:在作品内容上,她对人的悲剧和孤独有着深刻地理解;在艺术风格上,率先运用心理描写;在叙事技巧和叙述手法上,运用象征、比喻、暗示等多种现代手法,使其小说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3.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由于对道德问题的特别关注而成为道德的寓言,也饱含着强烈的宗教情怀。这种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同情与关注之情流露在爱略特思想里,贯穿于爱略特的创作中。正是对真挚道德的呼唤与宗教伦理的关怀使爱略特跃居为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4.
乔治·爱略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对道德的关注一直是其作品的一条主线。本文以爱略特的道德标准为视角,通过分析其作品和个人生活,阐述她在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表现,从而论述爱略特的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5.
论赛珍珠的宗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元的宗教价值观在赛珍珠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并存,在作品中,她描述了不同宗教相互碰撞与冲突的情形,主张通过“爱”与“人道”进行沟通,倡导宗教宽容。探析其宗教观是打开赛珍珠心灵之锁的钥匙,并能清晰地映照出她为跨文化沟通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被视为19世纪末上流社会的“御用文人”的保罗·布尔热,是法国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并以独特的心理分析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代青年人的彷徨与苦闷,在法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美国文学史上,莎拉·奥恩·朱厄特一直她被誉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描写新英格兰地方色彩最好的作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生态女权运动的发展,对朱厄特作品的诸多研究专著和论文开始突破了以往将朱厄特局限在“非主流文学”(“minor”)的狭小圈子里的模式,开始从生态批评、生态女权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她的作品。本文以系统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和评价理论(appraisal)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作品《白鹭》的文本细读,突出其笔下多主题内涵,并阐释隐藏于作品但来自于女性创作者朱厄特本人的“暧昧”声音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8.
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变革的特殊时期,乔治.爱略特在她的小说中冲破了传统宗教中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之间的界限,否定了上帝作为偶像崇拜对人性的束缚,力图使宗教信仰回归现世生活,回归真实人性。她认为真正的精神信仰存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生命实践过程中,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认、互相关爱的情感升华中。  相似文献   

9.
莫里亚克是一个以现实主义创作而成功的作家,真实和细腻是他作品的最大特点,本文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了莫小说在选材、描写、情节处理上的这些特点,分析了体现在莫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并指出莫作品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中间存在着的孤独、寂寞、颓唐、没有温情、没有爱等资本主义世界的精神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弗兰纳里·奥康纳被公认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在世界文学中影响巨大,她的作品阴郁,诡异,对人性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她的创作中大都有浓重的南方意识和天主教意识,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她的小说体现了一种存在主义困境。以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为例,小说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厌恶感,这种厌恶感不仅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环境的描写上,还反映在个体的体验上;同时,作品还体现了人与人的相处中的折磨与纠缠,“他人就是地狱”;尽管社会本身是有着多元色彩的,人却只能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体验存在的困境,人只能有相对的自由;但是,也有一些反英雄义无反顾地追逐着自己的自由,尽管这样的追逐很荒谬;通过小说中人物对于宗教的态度或神父角色的描写,小说拷问了现实宗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析学的形象化阐释——论徐訏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徐讠于的大部分小说都可看成精神分析学的形象化阐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精神分析学和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探测人类内心深处隐秘的世界,从深层次上来研究和刻画人的灵魂,用理性的人格力量、人类爱和宗教意识来战胜或升华人的本能欲望,从而寄托他诗意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二是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人物灵魂的自我解剖,从关心“自我”、探究“自我”来“发现人”、“探究人”和“关心人”,使其作品显露出哲理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冰心是文学研究会中在“五四”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位作家.一九一九年,即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她开始了“问题小说”的创作.她初期的作品《斯人独惟悴》、《超人》等,宣扬了“爱的哲学”,其目的乃为了慰借当时涉世未深而已感到困恼的一般知识青年的悲苦心灵,实际上这只是找到了一个无济于事的灵魂的逋逃薮而已.后来,冰心也认识到自己“退缩逃避到狭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自序》)的世界观的局限.冰心在经历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在其作品中多次展现了人性在受虐心理驱使下的反常行为,并忠实地将人的灵魂描摹出来。在他的作品中,施虐心理与受虐心理存在着相伴相随的共生关系。剖析其中体现出的受虐心理,可以看出俄国人对备受摧残的生命的绝望反抗,宗教意识的根深蒂固导致赎罪与受罚成为令作者困扰的主题,以及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趋死倾向,这些都是蕴藏在受虐表象下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巴金笔下的曾树生,是作者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寒夜》中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女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对曾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尤其是对其心底个性特征的挖掘是十分成功的。从全书总的设计来看,曾树生这个女主人公爱热闹、爱过热情的生活但并不放荡,她追求幸福自由但并不象“五四”式的女性狂热于“个性解放”,她善良但并不惜守“三从四德”,她既有中国妇女的一些传统道德,又带有新时代女性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她又有缺点,爱虚荣、好打扮等,这些都是曾树生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些思维活动的表层现象的…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命运.爱是她创作的基本主题,但其作品中也不乏乱伦情节的描写,乱伦的背后揭示了美国黑人男性复杂的内心体验:心灵的扭曲、爱的缺失或掠夺以及赎罪心理.  相似文献   

16.
《尘世情缘》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乔治·爱略特早期的一部作品。她的消费文化思想在这部小说中已初现端倪,主人公的婚姻选择、人际关系等折射出消费文化的倾向。爱略特对这种畸形消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本宗教"道德是医治人们消费异化的良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从她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人物外貌描写、小说的时间安排等方面阐述了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象征、时间错综、意象运用等现代派小说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文学史上,冰心以基督式的爱的哲学开创了爱的文学,因此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母爱意识贯穿了整个创作生涯,冰心对母爱宣教似的竭力张扬,意在试图从哲学、宗教的高度对宇宙人生进行整体的把握,建立一个有牢固理论基础的人生观,并期待这种人生哲学能有现实的社会功效,来解读社会,有效地拯救众生,疗救创伤。  相似文献   

19.
英国现代派诗人泰德·休斯在诗中大量使用意象作为象征,从全新的视角来描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力量的对比,通过自然界的某些生物来发泄他对人类社会的不满和隐忧。自由体诗《狼嚎》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描写了一只夜晚外出觅食的狼面对“钢铁陷讲”的孤苦无助。休斯常用动物来影射现实世界,他的诗集中描写动物的诗像一首首现代动物寓言,休斯的妻子西尔维亚·普拉斯也是一位美国著名诗人。两人悲剧性的婚姻给休斯带来各方的责难与不解。1998年他为悼念亡妻而出的诗集《生日信札》,以平实直白的语言叙述他对妻子深沉的爱,被评为休斯最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创作及其接受中,凡涉及性爱描写的作品,就会引起强烈的争议。这涉及性爱描写的限度与我们接受的心理适应程度,以四部小说为例,性爱文学的限度和可能性是由于基于伦理道德的差异性而构建的艺术世界,因而充满争议。性爱文学及其表现与人类的胸襟紧密相连,人类有多大胸襟就会有多大的性爱艺术境界,也有多大容纳这类作品的心理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