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莫忧世事兼身事,且著人间比梦间”“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等诗句,都使用了“掉字法”.这一诗法是在宋代被总结命名,或为“一句内二字相叠”,或为“当句对”,清人翁方纲又名其为“连珠体”.但以清人冒春荣在《葚园诗说》名其为“掉字法”最有见地.其诗法主要特征为复音词或词组在隔字叠的过程中掉换了一个字.它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声音上的呼应美、记忆上的印证美与意义上的强化美.  相似文献   

2.
《容美纪游》载,顾彩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二月初入容美土司,于七月初始出。其间时与司主田舜年游宴唱和。将别时,有《别田九峰十韵用藏头体》一诗。关于“藏头体”,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于“离合诗”附及,谓“藏头诗则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虽非离合,意亦近之”。结合此诗,即每句首字藏于前句末字中,须离析而出。原注说:“书作圆圈,循环读之”,则连起止,亦不易定。我在整理《容美纪游》时,曾对此诗细加研读,将各句所藏之头一一析出。本拟再作一注解,但限于书之体例,只好作罢。后见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之《…  相似文献   

3.
唐代科举考试的形式是写诗——称为“试帖诗”,必须每句五字,每首为十二句或十六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和  相似文献   

4.
杜甫《北征》中有这样两句诗:“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历来注家都说,上句的“夏”字与下句的“褒”字不相应.一般均认为:若下句作“褒妲”,则上句应作“周殷”;若上句作“夏殷”,则下句应作“妹妲”.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赵次公、浦起龙等人认为这是老杜记错了故事,值不得费气力去考索.胡仔、仇兆鳌等人任意改诗以求字面上相应,胡改上句为“不闻殷周衰”以就下句,仇改下句为“中  相似文献   

5.
烈士墓前     
崔莹 《新少年》2011,(4):28-28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每当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来的时候,我总不禁想起这句诗。今年的清明节又到了,我们五年级同学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了县政府倡导的“缅怀先烈”清明扫墓活动,纪念为解放我们这块土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烈们。  相似文献   

6.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是颇为人称道的两句诗,它形容作者创作的艰辛和煞费苦心.但对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苦吟”诗人贾岛(如 1997年9月13日《钱江晚报》上《工夫为文》一文,就指明贾岛是诗句的作者),有的说是诗圣杜甫.《佩文韵府》又说是唐代的卢延逊.该书“一’字下有“一个字”条,引《扪虱新话》云:“昔人于小诗皆旬锻月炼,至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者.”《佩文韵府》编者在引文后加按语曰:“此二句唐卢延逊《苦吟》诗.”  相似文献   

7.
“作”与“做”这两个字,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但使用时常常拿不定主意。这是由于两字的使用还不规范所致。就连《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规范的解释。比如,《新华字典》在解释“作”与“做”时,都有“制造”之解,并没有区分出它们有什么差别。特别是在解释“作”时还明确注释为“同‘做’。”这就更使人无法理解使用哪个为对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作”与“做”当“写作”解时,注释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引用的范句不同,“作曲”等词用“作”,“做诗”、“做文章”用“做”。然而,曲和诗、文章都是脑力劳动的成果,既然“zuò曲”可写为“作曲”,那么“zuò诗”、  相似文献   

8.
《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共用了七个“呵”字,由于受前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而发生同化的音变现象,读的时候应特别注意.细心辨来,主要有四种情况.第一种作助词,附在句后,因前一字的韵母为“i”,所所它的读音由“a”变音读成“ia”,相当于“呀”;诗中有四处应这样读.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写过一首《渔翁》诗,全诗共有六句。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诗中的“烟消日出不见人”之“人”是谁,一向没有弄清。章士钊《柳文指要》说: 此须先了解原诗“烟消日出不见人”之“人”字谁属?如看作渔翁自认,则明明骂  相似文献   

10.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引出下句;“满院”言其极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  相似文献   

11.
唐代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为胜炙人口、传诵不衰的写景名句.清人赵殿成在其《王右丞集笺注》中,关于“孤烟直”作了如下注释f应信诗:“野成孤捆起.”《碑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针.”或调过外多回民,其风迅急,朵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赵氏于“落日”一句元注.这一注释实际上为后来的注释、解说、赏析等定下了一个基本的调子:①一联两句分争写二景;②以上句为主;③“抓烟”为烽火台发出的烽烟;④写景真切,在于用字之佳,如“直”字、“圆”字.…  相似文献   

12.
《全宋诗》卷二四八三据《橐斋铅刀编》卷五录周年《冬日予与六人者游焦山谒圜禅师访瘗鹤铭断碑及焦公丹台怆然有怀兼谏朱陈二友陈方病目而朱校易未毕》第十二句阙四字,仅有一个”老”字。检《宋百家诗存·橐斋铅刀编》此句为“老钵席完莱”。又第十六句“一读一感慨”,《诗存》作“百不代一慨”。《全宋诗》卷二八三四据《方泉诗集》卷三录周文噗《赠相士丁日宣》,第七旬闭一字,仅六字为“兴来一笑扫燕□”,校云:“群贤集作云。”检《宋百家诗存·方泉集》,此句作“兴来一笑扫燕然”。作“扫燕然”于义为长。《全宋诗》校补二则@方…  相似文献   

13.
元代散曲家乔梦符在谈到乐府创作时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凤头,就是开头要美丽;猪肚,就是中间要浩荡;豹尾,就是结尾要响亮。 对开头和结尾,古代诗人一直是十分重视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这两句的意思是:开头忌装腔作势,结尾要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4.
藏头诗这个名称,实际包含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指写作律诗在末一联点明题意。明朝梁桥(字公济,号冰川子)所撰《冰川诗式》有:“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 第二种实际是“歇后诗”之对称,将诗句头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明朝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于离合诗一类中附录藏头诗,明辨云:“藏头诗则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虽非离合,意亦近之,故取以附焉”。  相似文献   

15.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一诗,乃“乐府称绝”的千古名篇,“建安风骨”的佼佼杰作。但长期以来论者歧解纷呈,异说并峙。本文试就“慨当以慷”句作点辨析,以求诗人之本意。在有明之前,研究曹诗者对“慨当以慷”句,未作具体训释,至清初学者吴淇始于《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诠释云:“‘人生’二句(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二句),功名不建而年已暮,即下文所谓‘慨’也。太史公曰:‘婢妾贱人,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自嘲》诗早为人们所熟知,尤其是该诗的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脍炙人口,是群众广为传颂的名句.然而诗有时真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即使是这样一首人们熟知的诗,在有些问题上,大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例如鲁迅在1932年为柳亚子书写此诗时,有题跋:偷得半联,添成一律以请云,这“偷得半联”是什么意思,对此就有三种说法.这里想探讨一下“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句的解  相似文献   

17.
一《楚辞》的句式与《诗经》有明显的区别,游国恩先生把这种句式的特点归纳为“长言短咏,托体兮猗。”后世一般把用这种句式写的诗称为“骚体”诗。在探讨这种句式的渊源时,游先生首先注意到《诗经》,他把《诗经》中“在句尾或句中一律用一个助词——‘兮’字”的诗  相似文献   

18.
现行统编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文·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妇出门看”句的“看”字,历来版本不同,异文甚多,但不外两类: 1. 根据四部丛刊影宋本作“出门看”,如《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本)等等,现行统编初中《语文》即是选用此本,均作起始两联,一韵通叶。其他异文,或作“出看门”,或作“出门迎”  相似文献   

19.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素来脍炙人口,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其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更是腾跃飞动,使全诗神韵倍增,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评赞道:“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然而,这里“从”字怎么讲,一般人都忽略了;“巴峡”何所指,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不解开这两个疑结,尾联的注释就难以做到贴切无误,全诗的赏析也势必受到一些影响.有虑于此,本文打算对“从巴峡”试作考索.  相似文献   

20.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长期以来传诵不绝,脍灸人口。近日,友人见告,清俞樾书张继诗时,曾说:“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的“江枫”两字,宋代旧籍记为“江村”。为此,笔者对张继的《枫桥夜泊》进行了一番考察,拾得异文、疑义四点:一、“江枫”或作“江村”;二、“枫桥”或作“封桥”;三、“愁眠”或作山名;四、“半夜钟”疑无。对此异文、疑义,笔者稽查文史资料和苏州地方志,作文逐一辨证,发表些个人意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