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新媒介逐渐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新的媒介环境正逐渐构建起来,由利益或兴趣聚合起来的个体和社群,形成微议程,已成为议程设置不可忽视的显性要素。我们假定,个体和社群通过微议程,或直接影响公众议程,或与大众媒体议程进行互动博弈,间接影响公众议程。我们将其作为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的着力点,关注特定个体和社群的意见指向,研究微议程形成过程对大众媒介和公众议程设置的影响,分别探讨了微议程的提出背景,微议程的界定,微议程的影响等,最后形成了微议程影响下的议题显要性转移图示。 相似文献
2.
政策议程设置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政策议程是社会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然而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人们的主观认识、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单一、缺乏有效的触发机制、隐蔽议程的操纵和阻碍、决策主体的价值偏好等都会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就我国当前来说,建立多元主体互动的政策议程设置机制、纠正政府的决策偏好、提升媒体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的作用,是推动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进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4.
在传统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理论发展为精典理论,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终级绝对的,它必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博客这种个人媒体的到来,议程设置理论会不会面临挑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对媒介把关的挑战。(2)是谁设置议程?(3)媒体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还强大吗?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能否影响决策过程固然是权力的一面,能否影响议事日程的设置则是权力更重要的另一面。因此,在讨论政策制定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议程是如何设置的?什么人影响了议程的设置?本文依据议程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区分出六种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重点讨论这六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观察议程设置模式的转换有助于我们领会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的媒体议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是绝对的。但是,这一结论仅适用于网络媒体还没有出现的前网络传播时代。由于网络的出现,传统媒体绝对掌控公共话语权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媒体出现后的媒体议程设置与受众议程设置之间呈现出的是一种全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4-6
公民参与是当今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公民参与则是民主政治演进的必经阶段。笔者基于王绍光的六种政策议程设置模式,讨论了当前我国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公民参与的途径、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主要从立法、政府和公民三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8.
影响公众对社会事务的认知,最有效的方式是从影响人们对各类议题的关注度开始.各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通过主动设置新闻议程,引导公众讨论和关注政府希望人们感兴趣的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执政需要的社会舆论.与以往铺天盖地式的宣传不同,新闻议程设置并非强硬的灌输,而是柔性的、符合公众需求的传播.政府的新闻议程设置除了要遵循传播规律,还要掌握高超的传播技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提高议程设置的水平和成效.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话题上,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他们为获取该方面的信息就越是被迫依赖新闻媒介.因此,传媒报道什么,以什么方式报道对公众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就是显而易见的了.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基于传媒的本质和特定的责任,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重点似乎更应该放在如何利用议程设置理论使我们的社会运转得更好.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话题上,公众的直接经验越少,他们为获取该方面的信息就越是被迫依赖新闻媒介。因此,传媒报道什么,以什么方式报道对公众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就是显而易见的了。议程设置是舆论导向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基于传媒的本质和特定的责任,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重点似乎更应该放在如何利用议程设置理论使我们的社会运转得更好。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经济功能之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淑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6(11):47-50
经济功能作为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得到了日益体现 ,比如传递经济信息、监督市场秩序、刊播商业广告等 ,同时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在新经济时代 ,大众传播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传媒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贾燕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151-153
词义的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依赖词汇的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游动的过程。从主观语用的角度分析制约词义变化的语言外机制。在主观语用因素的作用下词汇单位的内隐意义被激活,实现了由词语的静态基本意义向动态的主观语用意义的游动,完成了词义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是广泛被大众接受的新闻传播媒介,其发展开拓了人类信息化交流的时代。近年来,大众传媒以其"易沟通、传播快"的特点逐渐渗透到高校体育教育领域中去,担当着传播体育科学、弘扬体育精神、报道最新体育赛事、教授先进的体育形式及方法、帮助规范体育行为等角色。毋庸置疑,当代体育信息和新闻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助教"和"倡导者"。高校体育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需要趋于成熟化,大学体育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在教授体育技能的同时,在思想上向大学生灌注优秀的体育品质和体育竞技精神是十分必要的,而大众传媒使体育报道、体育赛事、体育信息等高效传播成为了最佳工具。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学中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已有20年。在这20年中,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媒介内容中的刻板印象、使用刻板印象的原因及其效果、刻板印象的突破和“反用”、具体媒介工作流程中的刻板印象。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在刻板印象与媒介关系的研究中似存在如下两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什么是“刻板印象”的界定有待廓清与统一。仅从媒介内容归纳刻板印象的内容,多少有误用概念之嫌,既不能全面揭示特定时段中刻板印象的内涵,也无助于深入探索媒介与刻板印象的复杂关系。于是,如何在廓清概念的基础上,揭示刻板印象与媒介的复杂关系,也就成了当前另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播自从出现以来就被很多人视为自由传播的典范 ,其背后的控制之手却被忽略。事实上 ,网络传播和传统的大众传播一样都受到了许多的社会控制 ,包括有形和无形的控制。对网络传播的社会控制进行研究 ,有利于我们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认识这种新兴的大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18.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所在。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从“关系”的独特角度来认识和把握世界 ,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实践思维方式是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 ,它还会深深地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在中性技术的作用下从大众传播语境到新媒体语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些变迁对如何解读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大众媒介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在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关系变迁的过程中,大众媒介的数字化和关系化、信息网络的社交化和媒介化、多场域复合扩张与连续在场,共同呈现出已成为技术现实的无处不在的媒介和持续不断的信息流,而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将让这种技术现实继续转化为社会现实,并带来信息价值和媒介伦理等值得反思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世界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审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殿元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从世界传媒发展史来看 ,大众传媒出现后经历了专制社会和民主社会。民主社会的大众传媒又经历了传媒政治化、传媒商业化、传媒垄断化三个时期。在不同社会、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 ,传媒的伦理道德问题亦不同。世界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考察对中国传媒界的启示是 ,在媒介体制转型中 ,应该注意强化媒介产品生产的道德考量 ,警惕改革中资本逻辑对传媒业的过度操控 ,确立传媒以人为本的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