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家-集体-家庭"分析思路下,围绕"一工一农"家庭成员自我观念的变化阐述家国精神内向而务实的特征和发展脉络,以"一工一农"家庭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再现时代变迁过程中社会制度与家庭结构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从家庭劳动到社会主义建设,"一工一农"家庭的形成过程展现了"大我"与"小我"间的冲突与和协.作为深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熏陶的社会代,"一工一农"家庭以劳动者多元化身份把家庭的艰难经历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体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以及对集体的认同和归属,见证时代发展贡献者家国精神的接续.  相似文献   

2.
"家"是社会的缩影,是育人的摇篮.根据"家"的不同,产生的思想和观念也不同.中国的"家"和日本的"家"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无论是作为房屋建筑的"家"还是作为"家庭"的"家",其构造及家庭观念也有共同点和不同点.正确认识和理解中日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相互承认不同点,才是今后两国人民相互交流最需要的姿态.  相似文献   

3.
跨国务工逐渐成为农村家庭快速致富的选择途径之一。文章采用个案访谈法,以山东省J县的农村已婚出国劳工的家庭为研究对象,从"家本位"视角出发,对已婚出国劳工的家庭功能失衡及其逻辑进行探究。在贫困与经济诱惑的双重背景之下,J县许多农村家庭形成了"经济理性"至上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通过"家本位"思想,使所有家庭成员都服从于家庭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参与到跨国务工的过程中,由此家庭经济功能压倒家庭其他功能,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其他功能,包括性生活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以及情感交流功能,则被弱化甚至忽视。从长远来看,家庭经济至上的功能会产生两种效应:促进效应和破裂效应,前者可以有效弥补家庭其他功能弱化的影响,增强"家本位"观念,后者会导致家庭破裂,侵蚀"家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4.
正"这头牛有三个头,代表总书记说的‘三牛精神’,这是两只喜鹊站在梅花枝头,代表‘喜上眉梢’……"在江苏省新沂市合沟镇的苏北民间艺术馆,81岁的王桂英老人正在一边熟练地剪纸,一边向我们讲解着她剪纸的思路,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就出现在我们眼前。王桂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桂英"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中国人的"家"始终是与血缘、乡土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重视家庭.强调家族观念,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有积极作用;但过份强调血缘、乡土地缘关系,把家庭模型的人际关系过分扩张,则会产生"惟情"现象.要了解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就必须读懂中国人的"家"字.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之一.家庭是社会安全、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文化传承得以延续的重要场所.我们经常说"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说明和谐家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家庭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和谐家庭做起.  相似文献   

7.
在朱子齐家思想意涵中"家"不仅是社会组织的概念,而且是一种伦理范畴的本体论建构,折射出宋明理学对于"齐家"环节基于存在论意义的审思.朱子齐家思想从宇宙本体论的发生视角透视了家现象的哲学根基,揭示了"家"在中国传统中重要文化地位背后的存在论基础.朱子的齐家思想涉及家族规训、童蒙教育与礼俗建制等内容,从理与事、教与学、公与私的辩证互释中获得理解周遭世界的基本模式.由朱子齐家思想出发考察中国哲学基于"家"的本体论和存在论建构而延展出意涵丰厚的家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家庭道德建设与社会美德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所谓的台湾地区"民法典",以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为本位规定"家"的制度,并融合运行着一套相互协调的家庭财产保护机制.我国现行立法对家庭共有财产的界定不清晰,未成年子女财产地位不独立,家庭生活费用的分担尚未义务化,家庭对外财产责任未做明确规定.在我国民法典制定进程中,应基于家庭的整体性利益的考虑,建立家庭共有财产制,确立日常家事代理权,明确家庭债务的范围,以家庭本位实现对家庭财产的周全保护.  相似文献   

9.
熊振园  熊卫松 《老友》2010,(5):26-26
"共产党员石承华,‘特殊家庭’来当家。二十年来勤奉献,平凡岗位传佳话。"这是在奉新县澡下镇流传的一段顺口溜,它形象地表达了当地群众对老党员石承华的朴实评价。20年来,石承华独自担当起敬老院这个"特殊家庭"当家人,凭着满腔热血,默默无闻的创新创业精神,终于迎来了敬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民族文化产业的推进,藏族唐卡向外传播的范围也随之扩延,从相对传统封闭的家庭和寺院的佛堂,日益频繁地流转到藏地以外的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公共空间的展厅。空间的转换意味着,围绕"唐卡"这个视觉图像而形成的一整套观看机制,包括从观看空间、观看主体及其观看模式,乃至观看对象——唐卡其本身的内涵也都相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数据分析了现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其政治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发现现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对其政治参与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中国传统政治观念"家国同构"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并依据此尝试解释了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家庭危机"与西方传统主流哲学话语中的"无家性"问题关联。西方"无家性"哲学是以"知识—存在"为存在论,以"精神—伦理"为伦理学核心的体系,其缺陷在于离开与人生命天然相连的家庭,囿于知识、精神话语表达人伦情感。从身体语言思考哲学的"无家性"问题,就会发现中国传统哲学因"重身"进而"重家",继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而西方传统主流哲学因"灵-肉"二分,并把身体对象化为没有灵性的物质实体,进而导致理论上的"轻家"、"祛家",以至于灵魂漂泊,"无处安家"。要重建以家庭为中心的现代文化,中国传统哲学"身-家-天下"的一体化范式,可望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家"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住所"。从历史上来看,古代的"家""家庭"是人类两性生活所组成的最基本的或者最小的社会组织。大体上来看,人类开始是群居杂处,大致在原始母系社会开始形成对偶制家庭,到了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的原始氏族社会瓦解的父权制时代,人类开始有了总体上的一夫一妻的家庭。家庭通过一定的婚姻形式而比较固定下来,成为社会的最小细胞。从人类学上来看,"家""家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以致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的产物,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的"家"和"国"的关系,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中华民族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家族等血缘关系为维系,形成了以宗法制度为主要表征的家国体制,从而不同于西方民族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为维系而形成的法律和国家制度。中国的学术流派之所以被称为"儒家"和"道家",似乎与中华民族的这种家族观念强盛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中国文艺史上,家庭的亲情、家族的血缘之情、家乡的养育之情,是尤为重要的题材。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文艺才铸就了抒情表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照巴金小说<家>及其材料原型,发现"文学的<家>"与"历史的‘家'"形成了典型的叙述复调,由此探讨文学文本所采取的形式策略、编码规则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预设,以及在20世纪中国何以"历史"经常比"文学"更丰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一个包括认证机构、企业以及消费者在内的三方博弈模型,考察认证信息披露方式对企业认证激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只披露产品质量是否超过临界值的"通过型"认证相比,将产品质量划分被不同等级的"评级型"认证能更大程度地吸引企业参与自愿性认证.中国目前的自愿性认证多数采用"通过型"的信息披露方式,是导致认证覆盖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企业的认证激励,推动我国认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当使认证机构的信息披露方式由"通过型"向"评级型"转变.  相似文献   

16.
乐乐 《北京纪事》2018,(7):45-47
近日天气晴好,我闲来无事,拿着新买的相机到处跑,拍些老胡同和名人故居的照片.在鼓楼东侧的帽儿胡同里,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门脸儿——"小人侠剪纸艺术馆".橱窗里陈列着十分精致的剪纸艺术品,旁边写着"免费参观"的字样.经常逛鼓楼、南锣的人都知道,这附近有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艺术馆",打着原创的旗号贩卖旅游商品,不过眼前这家开在胡同里的剪纸艺术工作室,看起来与它们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从"国"之大处着眼,从"家"之小处入手,是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逻辑理路。优秀传统家训蕴含着涵养家国情怀的价值源泉,它倡导"睦亲和家"的家庭理念,并推崇"公忠报国"的价值情怀。在推进传统家训的现代转换中加强家国情怀培育,要有鉴别地对待传统家训,更好地实现古为今用;要着力衔接当代家风建设,将其融入于日常的家庭教育之中;要创新表达方式,在生活化中融通家国情怀教育。  相似文献   

18.
诸子艺术馆座落于南京市鼓楼区江东北路,粉墙黛瓦、水榭回廊、亭台楼阁,诸子艺术馆以"吴地明文化"为基调,带给人审美享受的不只是展厅内陈列的书画艺术作品,这里每一处门头、窗户、厅堂,都被设计成一件件精致典雅的园林小品,艺术馆内的桌椅家具、花草盆景,都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从女性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两性关系、"母爱"情结四个方面探讨"十七年"女性文学伦理道德观念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解构,旨在从伦理道德表象入手,挖掘"十七年"女性文学有别于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每一个小家的成长印迹,串起了国家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家庭的历史故事,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家国两相依,命运紧相连。本刊编辑部近日采访了我市几个平凡又特殊的家庭,通过这一个个跨越时空的故事,来感受"大国"奇迹的背后有无数"小家"的奋斗,体会在奋斗的路上"有了强的国,才有美的家"的深刻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