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诗歌犹如长江大河,以其巨大的容量哺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维系着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 《毛诗序》中写道:“正得失,动天地,撼鬼神,莫近于诗。”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最接近人们的生活,最为人们所喜爱,最有群众性;在所有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中,诗歌最艺术,最快捷,最易传诵。从诗歌创作的源头──《诗经》,到诗歌发展的高峰──唐宋,我国曾数度出现过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形成了诗歌创作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盛况,孔夫子就曾告诫他的孩子:“不学诗,无以言!” 在现代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一定再需要静下心来写诗了。然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其作用是不会受时空限制的。人们可以不写诗,但诗歌传统的感染熏陶人等多种功能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论是伊呀学语的童稚、还是耋耄之年的老人,概莫能外。 诗歌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优秀诗歌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为人们所钟爱;另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诗歌又都文采纷呈,避免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缺陷,能够代代相传。我们不防将前者称之为诗歌的“理”,主要是教  相似文献   

2.
廖云新 《社区》2010,(11):8-8
一字诗:某文学刊物曾刊登一首题为《生活》的诗歌,全诗只有一个字:“网”,却把人际间、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3.
论“宋初九僧”及其诗祝尚书关键词:宋初九僧诗歌创作晚唐体宋初诗坛,先后风靡着三个诗歌流派,即“元白体”、“晚唐体”、“西昆体”,这是文学史家的共识。宋末元初人方回编《瀛奎律髓》,其卷四七收“宋初九僧”之一文兆《宿西山精舍》诗,评曰:“有宋国初,未远唐...  相似文献   

4.
一古代的中国可说是一个诗的王国,这表现在:一、诗歌创作极为丰富,二、诗歌理论著述也极为丰富.但同欧洲相比,在这两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和不足的地方,这就是:一、中国诗歌创作长于短篇(在漫长的中国诗史上,长诗不过《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瑟琶行》、《秦妇吟》等等而已),长于抒情(即使叙事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而短于长篇,短于叙事;二、中国诗歌的研究多表现为短小精悍的即兴随意的诗话,而缺少系统严密的体大思精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史。路具规模的,在诗歌理论方面,当推钟嵘的《诗品》,在诗歌史方…  相似文献   

5.
在民刊《锋刃》面世20年之际,回顾《锋刃》诗群诗歌创作实绩,探讨诗群、社团等诗歌团体对当代诗人个体及诗歌现象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在诗艺探索方面,哑石与李龙炳表现尤为突出,哑石之诗表现为一种富有张力的和谐,而李龙炳则忠实地用他的艺术感觉维护其诗的纯净与晦涩。在意象建构方面,画家孙磊和楚子擅描绘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孙磊之诗简洁冷峻,诗歌具有了承接“一段历史”的强度与厚度;楚子则用泛滥的语词操控着血色盛宴和肉身狂欢,以恐怖之景与残酷之美冲击着神经末梢,书写着厌世的愤怒。作为《锋刃》诗群凝聚力的源泉和诗歌精神核心,吕叶、孙文、史幼波、朱杰、唐朝晖、吴德彦等诗人立足于生活,以其真挚虔敬的声音,用精神漫游者的姿态,唱出了对灵魂彼岸的颂歌。凭借在诗歌精神上的超拔高蹈及诗歌技艺方面的自觉精进,《锋刃》及其诗群已然成长为既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又有较为丰富创作实绩支撑的一片峰峦。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的诗歌创作艺术,十分重视“传神”二字。明代干慎行在《谷山笔尘》中说:“古人之诗如画意,人物衣冠不必近似,而风骨宛然,近代之诗如写照,毛发耳目,无一不合,而神笔索然。彼以神运,此以形求也。”尽管这一对古今诗作的评点,不无偏颇,但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诗歌的阅读和创作水平,还是颇有启迪的。注重传神的好诗,每每寥寥数语就神情毕现,形象鲜明而突出,能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文就诗歌状“眉”刻划人物形象的艺术,谈谈我的读诗所得。一、诗歌状“眉”刻划人物手法多样,各具其妙。(-)比喻状“眉”。刘跟在《文…  相似文献   

7.
(诗歌“理”“趣”的成因) 诗歌“理”、“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前面列出的一些观点,均属诗歌“理”“趣’的宽泛内容。因为诗为心声,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社会人生的感慨。我们在欣赏各式各样的优秀作品时,也就自然受到诗歌内容的感染和理  相似文献   

8.
唐人孔颖达曾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毛诗正义》) 在学习我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赋、比、兴是其基本的表现方法,尤其是比兴与赋的结合及转化,乃是诗歌创作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9.
说散文应当抒情,这不会引起异议.但进一步的问题是:散文的抒情有什么特点?或者具体地说,同是抒情,散文与诗歌有何区别?这是中外作家、理论批评家感兴趣的话题.这个问题要从情感本身以及抒情的方式两方来看.而金科的散文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值得注意之处.先看情感本身.60年代曾有过“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理论主张,至今也还常常见到以是否富有诗意来衡量散文,似乎越向诗歌靠拢,散文就越有品味.其实这是个相当含混的看法.中国古人说,诗为酒,(散)文如饭.(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这个比喻使我们理解到,诗歌是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诗歌史上的著名诗人,她所创作的诗歌饱含深情,动人心怀。《致生命》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对《致生命》这首诗的细读,浅析诗歌中饱含的激情与悲凉及诗歌创作与诗人生活、命运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柳梦寅是朝鲜李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代表作《於于野谈》是研究李朝中期文化思想和文学、美学观点的可贵资料。《於于野谈》卷三《学艺篇》中论诗的内容有很多,这些内容较集中地阐明了柳梦寅的诗歌理论,即在诗歌本质上强调“诗者言志”,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博学而后才可以作诗,在诗歌的功用方面认为诗关讽教、不平则鸣,而在诗歌的批评方面则以唐诗为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二年,穆木天在为中国诗歌会主办的《新诗歌》创刊号起草的《发刊诗》中,根据“左联”的倡导,明确提出了“要捉住现实”,“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的主张。从此,伴随着蓬勃展开的革命诗歌运动,他开始了对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艾青在其《诗论》中指出:“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自己的想象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院成’的艺术。”陆机在《文赋})中则认为诗歌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现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可见,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想象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诗歌创作是如此,诗歌教学与欣赏也是如此。试想,没有“瞻言而见貌”的直接想象,怎能对诗歌形象得到逼真的直接感受?没有由此及彼扩散式的想象,怎能领会诗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没有在上述想象中自然激起的聚合想象,又怎能沉浸…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40年代是冯至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在其诗歌创作中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三体兼备.冯至的抒情诗、叙事诗与哲理诗在现代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均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抒情诗与哲理诗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其叙事诗兼具文化、思想与审美的多重意义.冯至的诗歌创作既开拓了现代中国诗歌王国之疆域,又丰富了现代中国文苑诗歌之花的品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与生存境况密切相关,诗中境界是对生存境界的摹写。和谐的静境是赏心悦目的画图,田园生活是诗歌意境的范本,桃花源是幻境中的安居之所,"邓林"是对美好生存境况最初的描绘,诗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古典诗歌意境的愿型。《诗·斯干》是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安居图,是远古时代人们居住环境的形象写照,原始人的山水居室就是一个充满着诗意的世界,是中国古典诗歌意境之源。  相似文献   

16.
《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以赋体论文的创作论.它针对儒家传统的诗教理论,首次提出了“话缘情”的观点,明确肯定了诗歌抒情化的本质特征.揭示了文艺创作中的某些艺术规律.“诗缘情”不同于“诗言志”.《文赋》不是一将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文章.其独到之处在于刻意追求文学创作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合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基本要素,诗人们常借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它是恋人间表达爱情最直接、最有意味的方式.在唐代的相思诗中,存在着丰富的自然意象,它们被诗人用来寄托相思情绪,而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也提升了诗歌的深厚韵味,增加了唐代相思诗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8.
严羽是近古期南宋末年的美学家.他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以禅喻诗,以禅论诗,重在“妙悟”的观点,竭力反对“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偏向,强调追求“兴趣”和“入神”的审美特征,《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沧浪诗话》产生几百年来,对它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至于对具体问题的论争,更是众议纷坛,莫衷一是.我们无意于对不同意见进行评述,本文只想重点探讨“妙悟”与“兴趣”在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中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朱熹的"诗"学通论,是基于其《诗》学、诗论和诗作整合为一的考察。朱熹于《诗》学上降次而不废黜《诗》,其路径是:在以《诗》为诗认知前提下,先废黜汉唐政教美刺的《诗经》学体系,再建立新的理学化《诗》学体系。在诗论诗作上,作为理学家也以"作文害道"的理念贬抑诗,但却贬而不废,有"诗人之言"的诗论和千三百首的诗作。在诗歌美学上是一个"平易"的主张:以里巷歌谣、朝廷宗庙乐歌解《诗》;诗论中反复申说"平易";诗作也贯彻着"平易"主张。降而不黜《诗》、贬而不废诗歌以及"平易"诗美主张,和朱熹对诗歌本质即真情实感的即时抒发而非搜索枯肠的苦"做",以及理学家、诗论家及诗人的集多重身份于一体有因果关系。朱熹的"诗"学思想是为人生的一派,于诗歌为艺术的特质上存在不足性。  相似文献   

20.
寒山子自三十余岁离开长安入天台山后,即过着亦隐亦仙亦道亦僧的生活;他的诗歌勃郁着俗语、韵语、教语和禅趣,独标一格,故其在世时,即在儒林文苑、道教羽流、禅宗佛门中流传,并颇事声望了。寒山诗之高妙曾使大诗人杜甫为之“结舌”、祥师名僧为之倾倒。《编年道论》卷十二载日:昔宝觉禅师尝命太史山谷道人和寒山诗。山谷诺之。及淹旬不得一辞。后见宝党日:“更读书作文十年,或可比陶渊明;若寒山子者,虽再也亦莫能及。”宝觉以为知言。山谷,香来少陵也,所言为此。大凡圣贤造意,深妙玄远,自非达识洞然,亦莫能辨。又,山谷或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