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实生活中的高职学生们表现出了不幸福的感觉。本文从高职学生自身及学校教育入手,具体分析了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是伴随一个人生命全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本,人们对健康的研究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科学的健康观就是人类与环境因素和生物遗传因素之间的和谐。建立科学的健康促进的教育体系、运行体系、干预体系是人类健康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幸福作为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的同时,必须回答“教育如何与人的幸福”相关涉的问题,以提升人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关涉幸福,是因为其激发个人幸福、促进社会幸福、倡导奋斗幸福,明确教育的幸福指向;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切入人的幸福,是因为其秉承德育为先、坚持“以生为本”、重视个体发展,引导人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幸福;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幸福有所作为,是因为其讲求“道明”“法当”“术精”,极大改善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有助于人对幸福的追求;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蕴涵着诸多幸福元素,是因为其开展面向全体的分类施教,推行精益教育、实践教育、生活教育,为青年学生干事创业和追寻幸福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其自身未来的关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对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如果说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主要是通过历史反思,那么它的付诸实施则需要有超前的教育作为牵引。超前性是教育的一个本质特点。通过教育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专门人才,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工作,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承担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宣传,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可持续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除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外,还应包括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人。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的《中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它存在于人类无限地探索和创造中.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消费主义幸福观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中.这种幸福观将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身份符号性消费与欲望地满足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与追求.实际上,它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人类的正常需求,是人类欲望膨胀的表现;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是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它从属于经济主义与享乐主义.只有从人的根本需要的属性上,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角度,去探究人生的意义,才能揭示属人的幸福的本质.消费是为了人的幸福,而崇尚“必要、适度、节约”的可持续的消费观才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传统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面对人类发展中凸现出的各种生存危机的挑战,不断遭到人们的遣责和非难。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这是一种偏见和误解。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关注是个永恒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历来都把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作为其全部理论的立足站和出发点,认为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中心也是人类发展的目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把人自身看作达到目的的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人类中心主义是源于西欧,影响整个资本主义的传统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是把自己看成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把世界看成对象,把自然界中的…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每个人都期望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永恒话题.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幸福观,不同的幸福观会导致不同的人生态度.只有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引下,坚持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创造,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才能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创造充实丰富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和发展的观点,对工业时代人类追求的幸福进行了探索.人类社会最终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幸福建立在人类对自身和自然了解的基础上,得出了人类的幸福应该是物质与信念(观念)的恰当组合.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 ,必须以崇高的爱心投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 ,更追求人类永恒幸福的实现。文章认为科技创新应以实现低熵模式社会为目标 ,并探讨了如何走绿色科技创新之路 ,提出了“人类大同”、“师法自然”以及“高情感审美”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个人追求幸福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和动因,没有每个人对幸福的积极追求,就没有个体对幸福的关心,也就没有人类的整体幸福.人类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前仆后继的幸福追求过程.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就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群众的幸福要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个人追求幸福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和动因,没有每个人对幸福的积极追求,就没有个体对幸福的关心,也就没有人类的整体幸福。人类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前仆后继的幸福追求过程,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就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群众的幸福要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人是个永恒的教育话题,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那么,在这种新型教育机制下,又应如何培养人格,对创造型人才进行怎样的塑造?本文对此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何谓幸福?"以及"幸福何以实现?"是萦绕在每个人脑海中的问题,也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中的当代中国,身处空前变革的崭新时代,如何站在哲学的高度,在和谐社会的视域下重新认识幸福的本质,把握幸福的时代特征,赋予幸福"社会幸福"和"和谐幸福"的新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发现毛泽东、研究毛泽东、理解毛泽东,是永恒的历史责任。作为《百年后的毛泽东》丛书中的一部,中共中央党校薛广洲教授的近著《毛泽东与中西哲学融合》(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致力于从学术层面拓展与深化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在中西哲学融合的视界中为展现和勾画毛泽东的哲学思想肖像做出了自己的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16.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一生追寻的方向.为了实现人类的幸福,马克思从"完整的"现实个人出发,消解了以往哲学对幸福抽象而形式的论述,立足于对"劳动-休闲"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两个合规律性样态,共同关照着人的幸福诉求与主体性价值回归.对此,马克思以"人民向度"为幸福研究的逻辑内核;以"劳动-休闲"的幸福意蕴为逻辑依据;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休闲"的双重异化为逻辑审视;以实现"劳动-休闲"的价值复归为逻辑构建,强调异化劳动是导致劳动不幸的根源,休闲异化则隐喻在异化劳动之中制约着幸福体验的获得,只有实现共有体面劳动与共享休闲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和成为幸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是人类自身生生不息的精神生产和文化进步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人类的幸福。它的进程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痛苦,幸福体验应该伴随着整个教育的始终。教育,与其说是在召唤幸福,毋宁说,教育是在与幸福牵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儿童,校园生活才是他生命的确证,学校才是他憧憬的福地。无痕的教育,顾名思义,首先指的是没有伤痕的教育,再次指的是淡化或不落痕迹的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才真正实现她存在的价值和承担的使命,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人的更趋完整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前行,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使个体生命的幸福度愈加提高,享受教育带来的人类文明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正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教育事业也应该是幸福的事业,学校应建设幸福校园,教师应建设幸福课堂。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技能的养成、智力的成长,更应该是情感的浸润、意志的砥砺、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幸福。(一)"好生辛苦、好生幸福",有人用这八个字形容教师的一生,道出了培养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人的终极价值和人类的共同追求。既然幸福是人的目的,而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那么教育就要为人的幸福助力。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应当是提升人的幸福力。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致力于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说到底就  相似文献   

20.
对生命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道教对"长生久视"的努力,基督教对"永生"的追求,既是人类对生命永恒的无限向往,也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道教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道教对生命价值的神圣化,虽表现为神学的描述,但重视生命,特别是现实生命的价值,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理想的.道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我命在我";基督教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