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可视为一种言语行为,从此意义上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传递表述性言语行为外,更重要的是传达施为性言语行为,以便在译文中产生相应的成事性言语行为。文中从文学翻译中的人物话语转换以及语篇言外结构传译两个典型的方面出发,通过对翻译成品的分析,概括出有利于传达言外之力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略谈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语用含义和言语行为两个方面论述了语用等效的实质。语用含义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之发、示言外之力和收言后之果,其中示言外之力是言语行为的核心。语用等效的实质就是传达出言外之意。该文进一步分析了由于言外因素及言内因素导致的翻译错误,提出语用等效翻译和交际语用等效翻译的实现途径,阐明了语用等效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话语"以言行事"的功能,揭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言语行为理论在传播学中的研究应用,不仅关注话语权力分配,更为丰富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及促进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言语行为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应用从本质上揭示了话语的力量,突出话语以言行事的功能,使人们能够准确把握信息交流双方的真实说话意图,彰显传播和社会变迁的互动本质,充分认识到话语权力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言后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是“说话即做事” ,“话语即行为”。同时 ,奥斯汀在这个理论中设想了言语行为三分说 :话语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其中言后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中涉及得最少的研究课题。本文讨论言后行为的两个方面 :说话者目的 ,实际效果 ,以及言后行为中的非言语手段等 ,并指出本研究对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语用学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使得翻译研究得到长足发展。主要讨论了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对不同翻译文本体裁的解释力度和指导作用。通过分析言内行为对科技说明体裁类文本的指导意义,言外行为对文学体裁如小说或诗歌翻译的影响,以及言后行为对应用性体裁如公示语,广告语等翻译的重要启示作用,得出结论: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体裁的翻译文本,言语行为理论的解释力度应该有所侧重和不同,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言语行为理论灵活地与翻译体裁的选择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翻译要求确保言语行为的施为用意和成事性效果的对等翻译。翻译时要运用目的语的施为性表述性行为来表达源语文本言语行为的施为用意。汉语的施为性表述性行为虽然有施为性词倾向,但同时也不乏其形式的灵活多样性,而英语形成了语调倾向和句型倾向定势。成事性效果的对等翻译意味着,再现源语文本话语言语行为的全部的,包括潜在的成事性言语行为;刺激目的语文本读者与源语文本读者产生同样的成事性言语行为,即反映。因此,必须注意文本类型与标记、解释和重构语境的运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翻译学的功能对等理论,以两种《红楼梦》译本中的对白翻译为例,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对文学作品中对白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由于对话语的命题内容没有给予应有重视而出现一定的不足,那就是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区分的条件不充分;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不全面;没有对常规性和非常规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分和定性做出应有论述。从意向性结构F(P)的角度看,有时候话语的字面用意和其语境用意重叠,但其字面命题内容和语境命题内容不同,这时话语传达的言语行为就是间接的;不过大多数间接言语行为的字面用意和其语境用意有差别,如果话语的字面命题内容和语境命题内容有典型联系,那么它就属于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否则,就可以认为是属于非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9.
反讽话语语用功能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讽话语是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从意义、语境、间接言语行为和功能语法这四个语言学理论出发,结合具体的话语,分析反讽话语的语用功能。指出它可以表示讽刺、期望和指责批评等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关联理论的回顾,使我们更加明白了其优点与不足。同时我们认为话语的理解除了认知因素之外,还需考虑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非言语行为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半期,西方哲学对"语言学的转向"极其关注。奥斯汀作为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开启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探索。奥斯汀的施事话语是言语行为理论确立的一个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他把两分说与三分说联系起来,同时,言语行为理论还赋予施事话语拥有丰富的哲学意蕴。施事话语是奥斯汀提出"说话就是做事"的理论根本,该理论的提出颠覆了传统哲学对语言分析的看法和思考。通过对施事话语的提出、分类与评估进行深入挖掘,进而更好地运用语言哲学中的分析方法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视角开展的翻译研究,可以揭示出言语交际中的许多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语用认知问题。翻译作为双语言语交际的一种方式,受语境而定,它的认知语用研究应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把握翻译的认知方法和话语策略,对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语境化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话语语言学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交际单位问题,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中句子的框架,提出了语句或话语这样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从而将语言单位和言语单位区分开来,这也导致翻译研究的新进展.本文运用交际理论,以话语语言学为视角,探讨了作为连贯性话语中的语句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外交语言逐渐被强制西语化。西语的被动使用,在近代中西公务往来乃至东西方话语的传递中,实则是一种话语权在彼的政治行为。作为晚清外交第一人的李鸿章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任用译员,推动清末整体翻译机构的建立与革新,是清王朝在逆境中的应急补救措施。李鸿章在与东方国家的交往中往往以汉文笔谈进行沟通。基于李鸿章的话语理念、外交策略以及任用翻译弊端等诸多因素考量,李鸿章所主导的一系列东亚外交笔谈,并非只是一种出自其个人嗜好的偶发现象,本质上是其外交智慧与话语理念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5.
话语基调涉及言语交际中的参与者因素,文章探讨的是翻译这种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基调问题,包括分类和属性两方面的内容。文章提出翻译中的话语基调可分为宏观话语基调和微观话语基调两大类。前者可细分为显性话语基调和隐性话语基调,后者从不同的角度可细分为双参与者话语基调和多参与者话语基调,以及有嵌入话语基调和无嵌入话语基调,其中,有嵌入话语基调还可细分为嵌入话语基调和被嵌入话语基调。此外,文章认为与翻译中的主体、主体间性相比,翻译中的话语基调具有语篇依存性、参与者对应性以及参与者关系现实性三个属性。   相似文献   

16.
言语行为理论与等效翻译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讨论了言语行为理论与等效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言语行为理论与等效翻译原则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中,能动地指导着翻译实践。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语读者,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译文与原文在语言表层意义上达到相等,而是要使二者真正达到语用意义上的等值等效。  相似文献   

17.
早期对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主要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进行的.通过探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的教师言语行为策略与学生外语习得效率关系.采用一次英语课堂话语交际作为语料,从认知语用角度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分析,了解目前外语教师对课堂言语行为的认知语用策略,从而提出促进课堂成功交际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怎样实现习语翻译中含义等值的问题,是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以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就言语行为理论在特定语境下习语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言语行为理论在习语含义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习语翻译中言外行为功能(illocutionary function)对等的重要性,以期为习语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更具体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首先对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结合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的两个英译本,重点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实践运用;分析表明该理论对戏剧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话语、符号实体学——语用学、符号学、章句等这一术语来自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 1911—1960)的著作,现广泛地用于语言学,指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中行为的关系来分析话语职能的理论。言语行为并非“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