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望是一种存在状态,余华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情绪。80年代余华的绝望是鲜明且冷酷的,是愤怒且先锋的;90年代以来是从潜意识的绝望转向显在的绝望。这种绝望一直延续到《兄弟》,叙述也从表层的想象表述发展到更深的反抗意识。绝望映衬出作家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那里,成为自我是反抗绝望的内在动因,如果没有成为自我的意志牵引,反抗绝望就缺少持之以恒的主体支撑。在反抗绝望底下,恰恰是呼吸绝望,因为绝望是成为自我的必经之途。绝望和反抗绝望正是围绕着“能否成为自我”这个核心。惟有觉醒了的自我,才能直面绝望,而泯灭了的自我,就是绝望本身。因而鲁迅一生最大的努力并不是花在反抗绝望上,而是花在如何成为自我的实践上。  相似文献   

3.
浙江三位先锋小说家余华、王彪、艾伟分别从人性的层面、欲望的层面、记忆的层面对存在进行了相同的极端书写,描绘出了一幅相同的绝望的生存景观,又都以各自的方式对这"绝望"进行着反抗.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野草》和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都充满对生命执着的探寻,大体来说,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向下扎根,具有深刻性、真挚性;梁实秋的生命哲学是向上飞升,具有超越性、平和性。《野苹》是鲁迅对黑暗社会“绝望”和“反抗绝望”的刻骨铭心的生命箴言;《雅舍小品》则是梁实秋对现实社会“绝望”从而“超越绝望”的从容典雅的生命诗篇。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韧性战斗精神,是执着现在的现实主义。归根结底是“真”,真中有善,是一种大善;梁实秋“超越绝望”的生命哲学体现为儒雅为业,是执着现在的理想主义,溯本探源是“善”,善中有真,是一种本真。  相似文献   

5.
我的文学创作真正着墨和着力的是人性——苍凉的人性这一主题。苍凉,但不绝望,就是我的文学态度和人性领悟。  相似文献   

6.
绝望的天才与天才的绝望——解读法斯宾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斯宾德是位电影天才,他的人生和影片因自己的生活以及所面对的德国历史与现实,而始终带有深入骨髓的绝望感.他通过影片表达对"第三帝国"的历史反思、对德国现实的思考.他的影片崇尚德国式好莱坞电影而具有好看的外观,然而因艺术地运用"间离"手段而使影片具有深刻的意蕴;同时,运用色彩和空间造型的象征来获得深层意蕴是法斯宾德影片的又一特征.  相似文献   

7.
鲁迅人文精神的起点与支点,表现为深刻的绝望和尖锐的批判(即彻底的否定)。前者构成后者强大而持久的文化心理后盾。鲁迅人文精神的存在方式即是这种彻底绝望中的批判和彻底批判(否定)中的绝望。否定是这一精神的基本面貌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研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文学作品,始终能够触摸到"绝望"与"希望"两大要素的跃动,现实的绝望总是那么令人窒息而无以复加,同时面对绝望的抗争与奋斗又是那么坚定和勇敢,而这种坚定与勇敢的奋斗带给人们的就是未来的希望。"绝望"与"希望"正是大江文学思想的核心所在,正如他演讲题目所表明的那样——"始自于绝望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笼罩在鲁迅生命之上的两个互相关联的精神特征——反抗绝望、希望和绝望的交织——进行思考和剖析,认为根植于鲁迅思想中的深刻矛盾是造成其生命峻急风格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了鲁迅特有的焦灼感和使命感于一体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传统中绝望与拯救的观念及其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和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和拯救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绝望可以摧毁人对自己过分的信心,让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罪,从而在精神上向上帝开启,接受神的拯救。这一观念在中世纪到20世纪英美文学中都有所体现,在近代基督教衰落之后,又经历了种种演变:存在主义作家拒绝接受基督教的拯救观念,但是却继承了基督教传统的绝望意识;另外一些现代作家则从爱或者自我尊严感中寻求拯救或慰籍。尽管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与拯救观念的宗教色彩在现代逐渐淡漠,然而在作家们表现的绝望和痛苦的后面,分明还传来对于超验的拯救的期盼和呼唤。  相似文献   

11.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进行了解释。《人都是要死的》以文学的形式体现了这三个词的存在主义含义。运用“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语,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雷蒙·福斯卡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路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带有流浪气息的艺术形象,无论是蒋纯祖,还是郭素娥,他们都是孤军奋战,孤独与死亡常相伴随,难逃民族与历史给予他们的重压,生活在个体灵与肉的双重煎熬中。生命个体面对无边无际的时空,他们所做的反抗从开始便已注定失败的结局,但这种绝望的反抗将生命意义彰显出来,使人获得了存在的意义。从死亡、孤独与绝望三个侧面来分析路翎小说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3.
《绝望主妇》的很大一部分灵感来自2000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美国丽人》,编剧尝试用戏剧化的手法描述人到中年所必须面对的家庭危机美剧中值得回味的嚼头越来越少。虽然总是有些精心设置的噱头能够成为某个剧集的标志形象——比如能被连成一首歌的"F**k",比如被载入词典的"D’oh",比如被玩出了花的拐杖,比如攀缘植物一般的古怪纹身——但让剧集里弥漫着耐人寻味的精妙设置却并非每个编剧都能轻松驾驭。  相似文献   

14.
正在热播的美国轻喜剧《绝望主妇》的英文对白,无论是从英语学习的角度,还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都让人再三回味,赢得了许多观众的称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其台词普遍巧妙运用了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原理,在迂回和曲折中呈现出意蕴无穷的文学风味。在此从语用学考察视角,运用合作原则分析《绝望主妇》的一段英文对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鲁迅与奥地利的卡夫卡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他们都能够超越时代语境,对人以及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深刻地思考了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出路何在等问题.绝望与反抗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两个彼此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鲁迅与卡夫卡在个人经历、精神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绝望与反抗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6.
食指(郭路生)的诗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文化大革命地下文学的代表.从情感内涵看,食指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反抗绝望的坚执和孤独.  相似文献   

17.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杜拉斯的代表作之一《悠悠此情》(李玉民译本)以绝望与爱情为两大主题,以凄美的文字写出了一段灵与肉冲突、爱与欲相分离的绝望爱情,淋漓尽致地阐述了爱情的本质:伤痛、无助、绝望,但也是快乐的,道出了生命的真切存在、真爱的永恒的爱情真谛,并探讨了生命的意蕴,在读者的心灵留下了蓄而不说的震颤波动。  相似文献   

18.
在绝望和希望中徘徊——试析哈代诗歌的悲观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了哈代诗歌中的悲观主义。文章认为哈代诗歌的总基调是悲观忧郁的,但由于哈代哲学思想的矛盾性, 使得他诗歌之中的悲观主义思想极不彻底。绝望和希望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协调地统一在哈代身上, 诗人徘徊在两者之中, 一方面留恋过去, 对现实深感绝望, 认为希望与自己和当代社会绝缘; 另一方面又信奉社会进化向善学说, 对将来充满希望, 相信将来人们生活会得到改善。因此, 他也有少数诗作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  相似文献   

19.
《因为女人》最大的贡献是说出了真相:在现代爱情中,精神是缺席的。对于男人而言,爱情就是欲望。爱与不爱取决于女人美与不美,年轻与不年轻。忠贞的爱情成了梦想,更不要说永恒。这一残忍的事实给信仰爱情的女人带来的是痛苦的绝望。更为残忍的是,女人面对无真爱的事实时,无力反抗,反抗的结局只有倒下。女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空虚绝望的世界里继续活下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美剧《绝望的主妇》的台词为语料,以会话分析理论为研究依据,通过语料分析的方式,从话题选择j话语量以及会话中使用的沉默、打断和最简反馈等交际策略三个方面研究《绝望的主妇》中家庭会话场合下的性别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男性的话题选择更关乎家庭的稳定,女性的话题选择相对琐碎;(2)女性的话语量多于男性的话语量;(3)男性善于使用打断和最简反馈策略来控制会话。女性擅长使用沉默策略来支持会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