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汉仿拟格的语用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英汉仿拟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通过分析与比较 ,本文认为英汉仿拟在词义、形式和修辞功能上都存在着相同点 :它们都可分为类义仿词和反义仿词 ;都具有简洁明了 ,意蕴深长的特点 ;都能收到幽默讽刺的效果。英汉仿拟间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在英语中常常只出现仿体而隐去本体 ;而在汉语中本体与仿体则会在同一上下文中出现。相比而言 ,汉语仿拟比英语仿拟更灵活、更开放  相似文献   

2.
八卷本《何祚欢文集》"汉味"十足,其语言风格幽默中不乏睿智、平易中不乏儒雅,这与何祚欢对各类辞格,特别是仿拟辞格的大量运用密不可分。何祚欢作品中的仿拟辞格的运用恰当得体,具有较高的语用价值。从表现形式、修辞功能、风格特点三个方面来看,何祚欢作品中运用的仿拟可以归纳为仿词、仿语、仿句、仿篇四种。通过统计这些仿拟辞格的分布情况并对相关数据做详细阐释、比较、说明,我们发现仿拟辞格形成了何祚欢作品语言幽默美、变异美、简洁美等特点,这也是何祚欢有别于其他湖北本土作家的个人言语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原始楔形文字被认为是迄今已经发现的人类文字中使用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其初造字的造字机制以仿拟机制为主,且反映了文字产生之初的诸多特征。这对我们研究早期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仿拟的类型、特征及仿拟机制对符号体态的影响等三方面对原始楔形文字初造字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4.
在微博上我们能看到模因广泛传播的现象,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仿拟修辞的大量流行。我们将模因和仿拟的模式进行了对应,同时讨论了使用仿拟如何利用了模因的传播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模因的定义可以进行细化——表现型模因作为整体得到传播优势,和仿拟的效果存在区别;仿拟效果所依赖的“语境”,可通过模因概念得到解释;我们引入了“根模因”的概念用来代替一般解释里语境的作用,这是对原有的“表现型模因“概念的重要细化。  相似文献   

5.
仿拟修辞格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其翻译涉及两种符号系统之间意义和功能的传递。以《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中译本为例,探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仿拟修辞格的三种翻译方法以及各种方法在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方面在语篇翻译中的得失问题和应对策略,能够为仿拟修辞格在语篇中的翻译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当今各学科的跨边界研究主要从跨文化、跨学科、跨文体、跨文本四个层面展开。若从跨文本层面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仿拟叙述视角特别有洞察力。此之所谓仿拟叙述,特指后人以一种神遇气合的方式效仿或拷贝前期小说经典叙述片段或叙述话语的叙述方法,大致包括袭拟、戏拟等方法。以往,以鲁迅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者在撰写小说史时更多地关注文体仿拟,而今从仿拟叙述视角观照小说演变则重在关注文本仿拟。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发现,号称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在不断完善各自经典化的源叙述之余,还在自身及彼此间仿拟。明末清初,诸多人情小说除了向前仿拟四大奇书的经典叙述,还仿拟同时期流行的其他小说的经典叙述。这从《姑妄言》之着意仿拟《金瓶梅》即可见一斑。清代三大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的作者更是善于转益多师。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仿拟了包括唐传奇、《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姑妄言》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多种文本,更遑论尚有《红楼梦》对《金瓶梅》的仿拟。就小说家而言,仿拟叙述是一种文本撰写策略,在古今小说文本演进中有迹可循;从读者方面看,仿拟叙述又是一种阅读经验,有助于人们对前后文本进行互动式...  相似文献   

7.
仿拟的运作机制及其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仿拟的运作机制与人们建构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过程是最为吻合的,因此对其研究不应止于修辞层面。仿拟在运作中标立原型的参照作用,强调对原型的继承与改造,因此代表一种积极的思维倾向。以parody的词源分析为切入点,探究仿拟的运作机制以及仿拟参与文本建构的语用意义,并以此推出仿拟与后现代文化思想的联系及其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是一部以仿拟其他文艺作品为创作特色的伟大小说,但是它在仿拟、引用"雅文学"如诗词等素材的时候,却并不是根据第一手的材料,而是根据引述这些诗词的其他通俗文艺作品而进行仿拟、引用。第十一回中对于李贺诗歌《将进酒》的引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金瓶梅》的作者对于正统诗词等"雅文学"(以及真正的上层社会)的陌生,和他对于通俗文艺作品(包括中低层市民生活)的熟悉,使我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作者尽管不是持"集体创作说"者所称的说书人群体,但恐怕也并非长期以来流传的所谓"大名士"。  相似文献   

9.
以广告仿拟的误用为例,提出"仿拟拜物教"一说。它由原始拜物教,到商品拜物教,再到符号拜物教演变而成,根源在于追求产品销售的急功近利,过分强调销售广告的求新求异,以及对名人效应的盲目追求。弱化媒介力量、转变消费认同和摒弃游戏语言,是推崇正确仿拟,反对仿拟拜物教的实施手段,而提倡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文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仿拟是对一般表达方式的有意模仿,以便更好的传达用意.本文在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模型的指导下,运用"显性表述-隐性表述推导框架"和"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对仿拟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进行新的研究探讨,分析仿拟修辞格的理解及生成过程,发现影响人们理解及使用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商品社会充斥大量广告,广告中正确巧妙地使用仿拟辞格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仿拟源于人们的联想和类比心理。英汉广告中的仿拟主要有三种:谐音仿拟、语义仿拟和重叠仿拟,使用仿拟要注意尽量避免负偏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汉语仿拟成语的生成基础主要有成语结构的相对固定性、成语意义的双层性和关于原成语的概念结构.仿拟成语的在线意义建构方式主要是单域整合和双域整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关注了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大量的仿拟现象,并从仿拟与舆论的相似点、社会原因、受众接受心理等方面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认为它们的出现使新闻标题及内容增色不少,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我们要坚决杜绝为仿拟而仿拟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仿拟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仿古之形,丰今之义,改旧形,寓新义。这里的旧形可称为先例现象,而寓新义的方式则为仿拟。法律术语中讲"先例",其价值在于以先例为理据,例证分析。而语言学中的"先例"价值在于引发联想,经过仿拟的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可读性和艺术性,这个过程与语者的文化背景、民族性格、思维模式等密切相关。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精准恰当地理解仿拟的内涵,对另一文化背景下的异语使用者来说尤为重要;如何应对因仿拟修辞而出现的语际转换过程中的语义空缺,对译者来说也是绕不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仿音、仿义和仿结构是仿拟话语的三种类型。语言经济原则和类比原则是仿拟产生的重要理据。根据经济原则,仿拟体现了使用语言的省力性;类比原则则揭示仿拟的本体和仿体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仿拟是一种修辞行为.仿拟中的本体和仿体之间有着语义和结构上的联系,仿体依附本体而存在,相似性是仿拟的基本特性.仿拟同时是一种认知活动.从仿拟的特性出发,以概念理论为指导,通过实例分析发现:仿拟现象包含着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仿拟的生成是经过不同心理空间的跨空间映射合成新空间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仿音、仿义和仿结构是仿拟话语的三种类型。语言经济原则和类比原则是仿拟产生的重要理据。根据经济原则,仿拟体现了使用语言的省力性;类比原则则揭示仿拟的本体和仿体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仿拟是为了表现新的内容而对人们熟知的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修辞性改造。广告为了争夺潜在顾客,常常借助仿拟修辞格。在广告中,仿拟可以分为仿词、仿语、仿句和仿篇。仿拟的生动化和新奇美所造成的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正是广告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作为遗存至今最多的汉代建筑遗迹,汉墓建筑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标准化营造的思想和技术传统,反映了两汉时期等级礼制的分明和发展,更承载了汉人对死后信仰的表达。汉墓建筑通过灵活运用规矩和方圆作图来完成整体平面布局的规划,方圆元素的交替使用由此成为其布局形式的典型特征。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作为目前发掘的黄肠题凑墓中规格最高者,其平面布局反映了最完整、最典型的以方圆元素"象天法地"的汉墓建筑布局形式,亦是汉代统治阶层依托于墓葬建筑的最高信仰表达。使用此种布局形式,汉墓建筑既完成了对"天圆地方"宇宙观在直观形式上的仿拟,更借由方圆作图和比例上的契合达成了"象天法地"进而"交通天地"的意义赋予。正是这种建筑布局上的精心仿拟——所谓"规天矩地"——作为一套庞大、严密、规整的象征体系,参与架设起汉墓的神圣仪式空间。  相似文献   

20.
英文电影对白中的仿拟习语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拟是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通过重复、类比、删减、添加等方式,借助具体的题旨情境以达到幽默俏皮、强化语势等效果的修辞格.当代英文电影对白中有大量的仿拟习语或仿句现象,但其汉语翻译质量堪忧.仿拟习语的存在是语言自身因素和语言使用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迎合了人们的语言审美心理,但同时也受到规约原则的限制.所以,仿拟习语的翻译应在充分正确理解原文各层面意义和效果的基础上保证译文的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