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蓬勃发展为女性主义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与批评范式。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的第九部小说《传染病屋》以其蕴意深远的多维之美在女性主义的审美解读中焕发异彩。克雷斯聚焦女性与男性的个体与群体形象,创造了新世界中以玛格丽特与富兰克林为代表的新女性与男性形象。克雷斯通过描写逃亡三部曲.勾勒出新女性代表——玛格丽特,展现其蜕变的历程的三个重要阶段。玛格丽特从传统父权制下的“他者”身份过渡为渴望摆脱“他者”地位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勇士,到最终实现了具有独立精神、个体意识与男性气质的新女性形象。克雷斯同时展现了富兰克林的女性气质从压抑到爆发的过程,从而塑造了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新女性主义的书写。  相似文献   

2.
《尖尖的枞树之乡》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萨拉·朱厄特的代表作。随着女性主义等思潮的兴起,当前评论界更多地关注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坚强、独立女性。事实上,朱厄特并没有忘记男性,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不但有传统、刻板的男性,也有觉悟和可拯救的理想男性。正是通过对这些男性的刻画,作者不仅表达了她对男性的关注,更表达了其对男性气质建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基于此,借助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探讨朱厄特在《尖尖的枞树之乡》中对男性气质的重构,指出朱厄特通过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否定和批判,解构了传统的男性气质,进而又在对"雌雄同体"双性气质的肯定和赞赏中,实现了对理想男性气质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贝蒂?弗里丹认为,性别非正义的根源是由社会文化、教育和法律所造成的.让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及进入职业领域,对家庭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并加强国家干预,是实现性别正义的途径.理想的正义社会中,女人要达到与男人的平等,女人应获得与男人同样的权利和自由;尊重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在尊重女性气质的基础上,同时将男性气质吸收到女性气质中,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中最好的东西体现出来,实现多重人格类型的发展.他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在传统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女性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避免体现权力和显示力量等属于男性气质的各类言行,这一社会传统反映了长久以来男性中心社会制度对女性的规约。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西方学界开始关注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进而产生社会性别的概念。在此背景下,社会语言学领域,特别是女权主义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女性话语的研究上,希望通过分析语言的性别差异特征来映射现实社会中的诸多性别不平等状况,其努力体现了语言研究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大地的成长》是挪威作家汉姆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称之为"大地的史诗"。其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夫形象。这位农夫艾萨克作为"理想的男人"而受到汉姆生的推崇和赞美。但是现代社会中,男性气质却不断遭到现代性的消解。以该作品为范本,从不同类型男性气质的竞争、女性气质的转变及男性气质的危机三个方面出发,对男性气质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6.
女性崛起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型师生关系所强调的平等、对话、关怀等核心理念,与女性气质体现出的同情与理解、关心他人等特质相似和相通.伴随着女性的崛起,教育领域中的女性工作者不断增多,在她们的不断努力下,曾经受到压制的尊重与关爱学生的理念逐步获得解放并上升到重要位置,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巩固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女性的崛起也使广大男性从男性气质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男性不再压制自身的女性气质,避免了由于固执追求男性气质意识形态而带来的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进而有效地推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以"双性同体"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拉姆齐夫妇婚姻悲剧的分析,揭露了男权社会传统婚姻中以拉姆齐夫妇为代表的单一男性气质和单一女性气质的对立,进而揭示伍尔夫在<到灯塔去>这一作品所表现的深层内涵,即对男女两极对立的传统婚姻关系的否定和对"双性同体"这一完美和谐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一些描写男性美的成语较为详尽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男子的容貌、身材、才学、气质、德行等。这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汉民族对男性美的评判标准。文章试从清晰的文人雅趣、重仪容的传统儒家观念、偏女性的民族审美心理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意在揭示隐藏在汉民族成语中的对男性美评判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角色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些具有"双性气质"表征的词汇符号被生产出来。"女汉子"一词作为新的"能指",反映出这样一种社会现实需求:打破纯粹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之间的界限,在话语表达中寻求性别多样重组的空间和可能。媒体的话语实践,或突出"女汉子"身上的性别对立与矛盾,或通过国家话语强调女性的劳动者角色,或对该符号进行大规模使用,使之"平常化"。传统的性别话语的隐藏其间,甚至再次强化了原有的性别二元对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无意义的。媒介的"女汉子"话语向我们展示了话语及意义的不稳定,以及微观权力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0.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短篇小说创作手法和主题。从酷儿理论来看,爱米丽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杂糅凸显出她性别身份的不稳定性,此外,她与荷默·伯隆的关系也超越了传统的异性恋关系模式。依据以上两方面,该作品充分体现了酷儿理论消解静态的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打破异性恋霸权下男性/女性,异性恋/同性恋的二元对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品,讲述了几位具有不同背景的华人女性的故事,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父权制提出了批判.基于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考察书中男性形象的男性气质,为汤亭亭对父权制的批判提供了独特视角.分析书中男性人物形象,探讨汤亭亭所批判的支配性、共谋性、多面性男性气质以及她所构想的双性同体的理想男性气质,可以揭示出汤亭亭对男性挣脱父权规约的鼓励态度,以及期待构建理想男性气质、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冰心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母性精神和生命意识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观。冰心笔下的贤妻良母,有不同于传统的现代气质,既履行家庭责任又努力实现个体价值,也不回避女性家庭和社会双重角色间的矛盾,体现出冰心对女性问题的现代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根据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分析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洪堡的礼物》发现,从洪堡为代表的支配性男性气质和从西特林为代表的共谋性男性气质的兴衰过程中,两种气质的地位竞争与关系变化以及不同的文化条件,对男性气质具有微妙影响和作用.不同男性气质地位的变化暗示了文化的变迁,即传统的精英文化向与商品利益结合的大众文化转变.小说不仅传达出作者对男性气质危机的深刻思考,而且传达出作者对支配性男性气质和精英文化回归的期盼.  相似文献   

14.
动画角色的动作设计是体现角色特征的重要环节。本文分别以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为例,分析了角色动作的性别差异和动态差异,指出男性角色动作主要突出阳刚气质,女性角色动作主要突出柔美气质;男性和女性的动态在走姿和跑姿上呈相反态势,这些特征和人类的劳动分工和进化结果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本质及其对两性的影响,目的是让我们学会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学会用性别平等视角来审视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努力消除传统性别观念中陈腐的、反科学的刻板印象,建立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促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代表作《女勇士》中揭示了华裔女性在美国所遭遇的生存困境、性别和种族压迫及华人女性的反抗过程。她在《女勇士》中塑造了"花木兰"、勇兰以及"我"等极具英雄气质的女性形象,这些生存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女性英雄不仅颠覆了传统英雄观中英雄为男性的固定模式,而且挑战了男权话语权威。她赋予女性英雄的能力、勇气和抗争等英雄气质,既有利于促进女性摆脱男权束缚,积极实现自身的价值,又有利于激发整个族裔群体生发出更多与不公作斗争的自信与力量。  相似文献   

17.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是西方女权运动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对理性的推崇和对传统女性气质的批判,她常被误认为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沃斯通克拉夫特生活在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理性是男性的专属特征,而女性则只是感情动物.沃斯通克拉夫特反对这种男女二元对立的父权话语,认为女性可以突破情感界限,培养理性,成为既有明智的判断力又有健康情感的独立个体,这正是她所谓的“真正的感知力”的内涵.“真正的感知力”凝聚着她对女性进步、女性解放的看法和对男权社会的批判,是其女权思想的核心,而其中蕴含的情理平衡观也表明了沃斯通克拉夫特并非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和健康性.  相似文献   

18.
对于隐逸思想的研究,人们过去的目光往往停留在男性身上,而对女性却忽略了。这显然与男性文化占支配地位有关。当我们走出这种性别文化的偏见,就会发现在先秦时期,女性的隐逸思想较之于男性,更具有与大化同行、与万物俱在的精神和气质。从文化角度看,影响其生成的因素,一是尊隐传统及隐逸思想的内在女性特质,二是道家“女性化生命哲学”以及儒家“出世哲学”的双重文化合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非诚勿扰》样本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时下盛行的电视婚恋节目对"女性气质"的话语构建。研究发现:虽然女性敢于在公共场所展现自己,参加相亲,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元素,但节目的"女性气质"构建比较单一、刻板,主要表现了以男性为主体、男女二元对立等传统观念。由于节目本身的限制,当代多元化女性气质,如智慧、主动、独立个性等方面涉及较少,在节目话语中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并且,"女性气质"单一的建构无法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不利于社会性别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话语中,妇女"被"形成了"头发长、见识短"的刻板印象,在村庄的具体生活场景中,这一判断被具体化为妇女只关心自己家中的一亩三分地,社区参与中只有男性在唱独角戏。现实中,由于农村男性劳动力被市场经济抽离,女性群体在社区中的身影开始活跃起来。调查发现,性别差异对于扶贫政策的有效性感知具有明显影响。男性群体更倾向个体特征的提升,而女性群体则更强调社区层面的发展。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在于女性较少的外出机遇和传统的女性角色期待、传统观点对于女性缺席社区参与的误读、女性对于政策的需求更为强烈。因此,扶贫政策制定需要关注社会性别差异,促进贫困妇女性别意识的觉醒,引入社会性别敏感的理念和建立贫困妇女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