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年代至今,文学批评界存在着重理论轻文本的现象。文学批评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红字》被认为是清教主义伦理观的寓言,我们通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重读这部美国文学经典,探讨小说所揭示的清教主义道德伦理观,并重构小说女主人公赫斯特·普林在当时的清教伦理环境中的伦理形象,最终可得出原罪-惩罚-救赎是清教主义伦理道德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
不能忘却的《红字》:霍桑的清教主义紧箍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教主义不是霍桑所笃信的宗教信仰,却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清教主义是霍桑认识人类和社会的理论武器。而《红字》正是他捧奉给世人的一部清教主义特色的警世恒言。在这部小说中,霍桑用清教主义的眼光看待美国的经济腾飞和刚拉开帷幕的美国梦,他警告世人,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人性的新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霍桑的小说《红字》及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者复兴清教的主题。清教激励了美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开国者,对于美国文化有贯穿始终的影响。霍桑在小说《红字》中为工业化初期的同代人指出了一条清教主义的道德完善之路;电影《红字》则表现了当今美国人向往和平、回归家庭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红字》问世一个半世纪以来 ,中外评论界就其主题研究见解颇多。在探讨其主题的道德意义上 ,西方评论界较普遍地认为《红字》中宣扬的是人生来皆有罪的清教教义 ,小说的主题是论罪恶。本文探析了《红字》主题的道德意义 ,即《红字》主题思想的主旋律不是论罪恶 ,而是论人性 (包括善与恶 ) ,论道德行为 (包括德行与恶行 )。它不仅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假恶丑 ,而且大力颂扬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5.
《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早已深入人心,但作品中的看客性格探究在该小说研究中处于"缺席"状态。了解看客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深刻地理解主题和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力。笔者认为,《红字》中的看客,由于长期受到清教主义的毒害,是冷酷、残忍、刻薄和无知的,对无辜的受摧残者缺少应有的怜悯之心。但主人公不断进行的善事最终动摇了他们被宗教所铸造的内心壁垒,开始散发出微弱却实在的人性之光,给人们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6.
衔接机制是言语分析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通过分析《红字》中丁梅丝代尔言语中的衔接机制并结合语场,语式,语旨理论以及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来探究人物的心理历程。《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杰作,研究男主人公———丁梅丝代尔的心理活动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7.
《红字》作为纳撒尼尔·霍桑以清教为背景的代表作,被许多人认为是其男女平等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反映了霍桑的女权意识。本文从霍桑的家庭背景和这部作品中的几位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小说中女性“天使”形象和恶女形象,切入备受争论的《红字》女性主义问题。本文旨在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野下,审视这些女性形象隐含的意蕴,即...  相似文献   

8.
美国小说家霍桑的《红字》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对清教教义的质疑,对人性的反思,对世界的矛盾态度。三重矛盾带来的对立冲突或对立冲突的缓和,成为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深层艺术力量。从艺术视角、三重矛盾和赎罪主题入手,可以发掘出《红字〉的更多内涵。  相似文献   

9.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霍桑深受清教、超验主义和神秘哲学的影响,又置身于资本主义飞快发展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他的心理状态处于极度困惑和矛盾之中。文章认为霍桑的矛盾心理在《红字》语言运用中以双重否定的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试图探讨双重否定的语言形式在《红字》中的文体功能,揭示双重否定的使用和霍桑矛盾心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双重否定的使用对小说主题理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象征派小说,它描写了17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生活面貌。霍桑擅长使用象征的手法,他运用的象征主义手法对美国文学的兴起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在小说《红字》中,象征主义手法这一创作特征的体现尤为引人注目。文章将对小说中所运用的象征寓意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突出小说作者试图揭示的《红字》主题——真实。  相似文献   

11.
以美洲大陆清教徒生活为写作题材的《红字》,无论人物、事件还是中心思想都体现着《圣经》对其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男女主人公对待同一信仰的不同方式入手结合《圣经》来解读《红字》,并由此加深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出生于宗教家庭,深受清教主义影响,其小说《红字》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霍桑的宗教观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对清教教规的怀疑和困惑,使得他反抗这个传统,抨击这些虚伪的教条;另一方面,他又深受宗教思想的束缚,无形中用清教观去审视世界,审视人们的生活。这也使得《红字》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田甜 《南都学坛》2014,(3):68-70
霍桑的代表作品《红字》是一部以描绘各种矛盾为主导的作品。作品最大的矛盾在于霍桑对人性的赞颂以及对自我"原罪"思想之间的结合,霍桑被生命的热情所感染,同时自己却被传统的宗教文化所影响。清教教义与人性之间的矛盾,是霍桑思想矛盾的根源所在。深受霍桑矛盾思想的影响,《红字》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塑造上都存在矛盾之处,但也正是这些表述和写作手法上的矛盾所在,反而使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系列论文“霍桑及其《红字》”的第二篇,对小说的“超长”绪论和通奸主题作了一个政治解读。霍桑因党派倾轧被解职,将对美国政治传统的满腔愤怒泼墨于《红字》序言之中。他选择了通奸这个最敏感、最忌讳的题材作为《红字》的主题,对北美的清教传统进行了清算,借古讽今,直抒心中“不快之事”。  相似文献   

15.
小说《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被视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至今仍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广泛阅读.它充分反映了清教主义对人们的精神摧残和人们无法克制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红字》中艺术技巧的运用独具匠心,尤为突出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本文主要就作品的象征手法作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6.
霍桑的小说大多主要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着重探讨社会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作者通过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清教社会的宗教伦理观,抨击了清教社会伦理观对性爱、婚姻的严厉惩罚。霍桑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伦理因素。本文以《红字》为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小说中悲剧人物的伦理身份及复杂的伦理关系的分析,解读霍桑小说中人物悲剧的成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霍桑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发生在清教社会伦理背景下,悲剧人物改变各自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身份,违背了清教社会宗教伦理道德标准是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清教主义作为美国文化思想的源头,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方面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深远。由于宗教教义和历史现实的原因,长期以来清教在美国社会形成了"以勤劳、节俭和禁欲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并以此塑造了美国的国民特征。然而,到了19世纪末,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美国的主流思想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德莱塞小说《嘉莉妹妹》忠实地描绘了好逸恶劳、奢华靡费与金钱至上的消费文化思潮在美国社会逐步抬头的趋势,而以清教主义为主的道德传统则日渐式微。对此,有人提出重塑价值观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由于作者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创作艺术技巧和写作风格,使《红宇》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和文学巨著。大量的象征写作手法处处可见,运用自如,使读者很容易理解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因此,小说《红字》具有独特的创作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孤独的阐释--《红字》主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十九世纪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内容丰富,主题深刻,不同的读者,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它可以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也可以是一部关于罪恶的小说。常耀信先生认为这本小说主要是关于“罪恶对于一般人,以及犯了罪的人在道德,情感,和心理上的影响。”Charles Leavitt列举了《红字》所涉及到的几个主题:对清教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知识分子的骄傲,以及被隐瞒的罪恶。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20.
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王丽丽,王向辉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名字,总是和新英格兰殖民时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他的作品几乎都以这一历史时期为题材,《红字》就是这些小说中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十七世纪的美丽的妇人海丝特和牧师丁斯梅代尔的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