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语际转换.要成功完成从壮语到英语的翻译,深入正确解读壮语原著是基础,把握好英译的总体性原则是关键.<布洛陀>歌颂了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壮族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具有鲜明的口头传唱特色,反映了壮族先民的艺术思维,通过英译向世界推介该史诗必须把握两大原则:深入理解原作,展现史诗原貌;缩短语言差距,推介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汉白马驮经一事而始入中国。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于中国佛教发展有承前启后之功。《释老志》系《魏书》十志之最后一志,全志以四分之三笔墨着重记载了北魏佛教的发展历史,是研究北魏佛教乃至中国佛教的重要传统史料。通过对《释老志》的文献解读,可以窥探北魏佛教发展的若干表现及其发展中的矛与盾式困境,从而达到对北魏佛教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衰老”是路易丝·格吕克后期诗作的一大主题,在评论《忠贞之夜》时诗人称其承担了一次宏大的关乎“衰退”的冒险之旅。该文通过文本细读探究诗人如何展现“衰老”主题以及该主题如何折射诗人老年时期的内心世界。结合形式诗学和文化诗学分析,文章认为诗人通过聚焦“旅行”隐喻、重复使用相同意象并融入自身晚年经历,来展现“人”所面对的身体机能衰退、灵感枯竭等内在和外在困境。诗人对衰老或刻意或隐喻的书写,是对人生与艺术的不懈思考。  相似文献   

4.
《平民史诗》是一部传奇式的长篇小说,是20世纪70年代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哲理小说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通过对纳基家族十三代传奇而坚忍的生存、繁衍、奋斗史诗般的呈现,反映了埃及平民为了争取社会公正、生活幸福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体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整部作品语言简练而充满诗意,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手法相结合,大量使用象征、比喻和暗示,为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周公之琴舞》通过琴舞启曰乱曰等表现出来的乐歌属性,并非其文辞的本来面目,而是后世改制的结果。其中的歌辞很可能来源于周公致政成王时发生在君臣之间的儆毖之语。它们最早只是史官记载的产物,未与仪式配乐发生关联,也未被纳入收录仪式乐歌的《颂》中。至周穆王经历家难、仓促继位时,通过言古以剀今的改制,周成王自儆的元纳启曰,遂成为周穆王继位典礼上诸侯进戒嗣王的《敬之》。经过改制配入仪式,既是《周公之琴舞》的元纳启曰进入《周颂》的途径,同时也是导致《敬之》在情感上游离于《闵予小子》等三首诗歌的根源。就周代仪式乐歌的制作方式而言,言古以剀今的《敬之》提供了一个范例。尽管《周公之琴舞》的儆毖属性与后世疾而歌之的讽刺之诗略有不同,但言古以剀今的方式所包含的纳谏意味,以及诗歌本身的儆毖主题,仍然让《敬之》成为周代诗歌史上最早的具有诗之意味、并借助于仪式变成乐歌的作品,为后世诗入仪式的正式登场开启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6.
刘辰翁以擅写春词和节序词著称,《柳梢青·春感》是其众多咏春词中的一首。词写春但不颂春,而是刻意写春临时节异族入城后出现的怪异景象,以及词人此时独特的情怀。作品充满了深沉的麦秀黍离之悲,荆棘铜驼之恨,是一首别具怀抱的咏春词。词作承载了家国兴亡的重大主题,思想内容更为深刻,情感更为丰厚,具有更高的立意和更阔大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世纪中后期四大英雄史诗中,《尼伯龙根之歌》展现的骑士精神有其独特性。与其他三部相比,它既没有护教和爱国的内容,也没有表现英雄们的无条件的勇猛和忠诚。《尼伯龙根之歌》成书晚于其他三部史诗,作品中却没有以主流骑士精神为准则的骑士形象,反而具有较多的蛮族气息。德意志民族独特的基督教接受史、漫长的民族和国家形成史、作者独特的社会生活观念都与《尼伯龙根之歌》中骑士精神的独特性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许瑞昌 《中华魂》2012,(19):64-64
长相思·朐城商业 门市儿,野摊子,昼夜纷纷交易激。兴隆正当时。这良机,那良机,开放春风美万姿。妙诀谁不知。  相似文献   

9.
《泥弹珠》是新加坡儿童文学作家Minfong Ho(何明方)的作品.作家通过主人翁Dara在泰柬边境难民营的遭遇,运用对比手法,向孩子们深刻地诠释了战争、恐惧、死亡、希望、爱、友谊、坚毅、自信等抽象事物,真实地重现了柬埔寨那段梦魇般的历史,凸显了独特的柬埔寨文化,刻画了不屈不挠的柬埔寨人.柬埔寨人民那种顽强不屈、追求和...  相似文献   

10.
《祖堂集》中以“次”和“时”煞尾的时间构式具有相似的意义和用法,但它们也有很多差别:“VP(之)次”构式的句法语义结构和适用范围有较多的限制,是书面叙述语;而“VP(之)时”构式的结构兼容性更强,功能更灵活,语篇分布更广泛。即前者在结构、功能和使用范围上都能为后者所兼括。“VP(之)次”出现于汉魏六朝,在唐宋时期的禅宗文献中广泛使用。由于它是一种局域性的社团用语,使用受限,在语言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随着禅宗的衰落而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1.
本·琼生(Ben Jonson)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和莎士比亚是同一时代的人。《狐狸》(Volpone)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讽刺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唯金主义为主题,批判和揭露了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畸形。剧本虽然主要反映的是英国詹姆士(Jacobean)时代伦敦刚刚崛起的商人阶层,但故事背景却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本文力图分析琼生把一部反映英国社会问题戏剧的背景选择为威尼斯的原因,和威尼斯的故事背景对《狐狸》的剧情展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界对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的理解千差万别,这既有词语训释上的原因,也源于理论认知方面的差异。经由辩证诸种注释歧义,并结合《天论》篇政治哲学的文本性质,可以看到此句所蕴含的理论问题:其一,荀子区分了天(自然之天)与道(礼义之道),并分立了二者在达致合理的政治秩序上的价值。其二,就政治体系而言,政治秩序的达致需要政治角色履行相应的政治职能。荀子所理解的官人与圣人在政治职能上有本质差异,一者在守天(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另一在守道(持守、遵循礼义之道)。辨明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一句的意涵,有助于深入理解《天论》篇的理论主旨与义理脉络。在《天论》篇中,自为(圣人)守道是明于天人之分的必然要求,也是制天命而用之的根本前提。在荀子看来,只有道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天只是治理天下的物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作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先锋人物的埃兹拉·庞德,耗时近半个世纪,致力于创作史诗般的长诗巨著《诗章》。《诗章》长期以来被视为英美现代主义的集大成者而备受关注,但鲜有人从史诗方面分析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章》中对西方现代哲学、政治、宗教等的批判,来揭示作品所包含的易被忽视的反抗与破坏主题,从而更清晰地理解《诗章》作为现代西方没落文明的一部挽歌性史诗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汉代到唐代贞观年间,随着文化的发展,文献典籍的日益增多,出现了各类典籍的图书目录。其间并经历了很大变化、本文通过对《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目录形式的分析,揭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目录的一段演进过程,并指出图书目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墨学自汉代以后几成绝学,直至明清之际再度复兴,其中以傅山的墨学研究为先声.傅山墨学研究重在研习墨学中的名辩逻辑思想,其特征主要在于,“辨名别实,名依于实”的名实观和“同异交见”的异同观.傅山的墨学研究是其倡导子学的体现,也是明清之际思潮剧烈变动的体现.傅山墨学研究的贡献在于冲破理学和经学的禁锢,解放思想.傅山墨学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体现在对部分字义的训诂和理解上有偏颇之处.傅山墨学研究对清代中期乃至民国的墨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拉帕西尼之女>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故事围绕着女主人公贝雅特丽丝的毒性展开.虽然贝雅特丽丝的身体充满毒素,但是她却拥有一颗天使般的灵魂.在霍桑看来,身体的毒性只不过是一种凡人的幻觉,灵魂的毒性才是真正的邪恶.灵与肉是可以分离的.  相似文献   

17.
“道”的译介是《道德经》翻译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英译成“Tao”已被英语世界的读者所接受,“Tao”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亚瑟·韦利在翻译这个概念时使用了两种译法.在厘清“道”的译介历史之后,辨析韦译“天道/天之道”的特色,可以发掘韦利在《道德经》英译史上所做的贡献,从而得见其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相似文献   

18.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约翰·多恩是英国诗歌史上倍受争议的诗人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约翰·多恩的生平对其诗歌特点形成的影响,接着对约翰·多恩代表作即玄学诗的经典诗歌<别离辞·莫悲伤>中丰富的奇思妙喻和奇特的意象进行了分析,以此来欣赏其作为诗坛奇葩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畲族(东家人)史诗《开路经》是历代口传的长篇叙事诗,至今乃以活态形式在民间丧葬仪式中演述,仪式的现实诉求促使史诗得以世代传承,歌师在现场演述中不断完善神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形成宏大的神圣叙事,彰显族群生存的合法性。为了给亡人招魂驱鬼,引领亡魂认祖归宗,传播民族文化知识,歌师以通晓鬼神的本领,上天堂入冥界,穿越在鬼魅世界,又能重返现场与听众互动,演述中采用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灵活运用传统的演述程式,以异文同义的句式,多重人称的对话性诗体,形成巧妙复杂的演述技巧。  相似文献   

20.
史诗是一种植根于地方性知识传统的艺术想象或展演,也是民族诗学本位研究——诗学人类学实践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其考察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艺人与听众的互动,艺人与语境的互动以及艺人、听众与语境三者的多维交融。本文基于史诗《罕·哈冉贵》文本与演唱传统的个案考察,通过对艺人、听众与语境三者的非结构性模型及其语境互动的微观诗学解析,勾勒了在特定展演的场域性环境中非结构性的构成要素和互动模式如何对极具结构化特性的事件框架产生效用和影响的动态运作及其过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