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陈健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93-94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文章主要从叙事的主观性和叙述视角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技巧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健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继<雅各的房间>和<达洛卫夫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意识流小说.在此部小说中,伍尔夫基本摒弃了传统小说中常使用的全知全能型叙述者,改用间接内心独白,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人称的主线,从人物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不断变换视角,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 相似文献
3.
4.
窗与两性的灯塔——《到灯塔去》中象征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嵩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2):86-89
<到灯塔去>作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压卷之作,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她的小说理论--探求生活的真实性在于表现人物的"内在真实",即人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为实现这一理念,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来暗示人物内在的性格和思想情绪.<到灯塔去>中的两个重要人物拉姆奇夫妇和两种实物--灯塔与窗--充分表现了作者独特新颖的想像力和创作思想.充满神秘特质的象征意象不仅赋予了小说多元的意义,而且为读者提供了与人物及作者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翟俊巧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393-395
国内外批评家先后从女性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绘画理论等方面对维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到灯塔去》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拟从语义分析学的角度,运用“新批评”理论的奠基人I.A.瑞查兹(I.A.Richards,1893-1979)的“冲动平衡论”从三个方面解读《到灯塔去》: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二是双重时空观的处理;三是小说情节的安排. 相似文献
6.
将游戏片面理解为儿童属性之一或是将其简单化为儿童教育工具,是长期以来拘囿儿童游戏天性及其教育价值的关键
症结所在。本文基于对二元悖论中的游戏困境分析,揭示并诠释了人类文化史中游戏的本质与基本属性及游戏与儿童的关
系,进而结合当代述求,阐述了如何依托富有意义的教育彰显“儿童是游戏的儿童”的完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转型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小说中,作者伍尔夫极大地降低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叙述比例,大量采用有限视角,从人物的主观角度进行叙述,并将叙述视角频繁转换,多视角叙述,从而凸现她所倡导的文学创作理念——主观真实。 相似文献
8.
王海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300-302
基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大英帝国由盛转衰时期,所以帝国意识及文化建构必定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积极地表述了以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为表征的殖民话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思想,从而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的伍尔夫的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的翻译,使用了“增补”“劫持”和其他一些体现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翻译策略,这一方面是对原文女性主义思想的刻意表现,另一方面也是译者女性意识的体现。这样的翻译实践,基本代表了大部分中国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译者的做法,他们有表现女性主义思想的想法和努力,但使用的策略和表达方式相对传统、含蓄和温和,不像西方女性主义译者那么激进。 相似文献
10.
《到灯塔去》的情感拯救主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春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62-165
伍尔芙在其代表作品《到灯塔去》中,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深入揭示了情感与理性的对立,指出了情感的价值,认为情感使生命具有尊严。同时指出了理性崇拜对人性的践踏,认为情感是拯救干瘪的灵魂、抵制异化及无所不在的物的暴力的重要途径。伍尔芙的目的不是批判理性,而是旨在揭示被忙碌的人们所忽略的情感真相,让工业社会中被异化的人们从中得到启迪,以镜鉴生活。 相似文献
11.
戴新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5):136-138
伍尔芙在《到灯塔去》中大量使用了象征艺术,塑造了众多的象征物象。这些物象,各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大海"象征桀骜不驯、凶险残暴的大自然,"灯塔"象征光明、真理和希望,"窗口"象征认知自我和世界的心灵之窗,"镜子"、"画布"和"颜色"等也各有象征意义。象征艺术的成功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以游戏《战锤Online》为例,通过对其原画中不同种族角色的盔甲样式进行对比和分析,试研究其不同的造型、材质、纹样及文化元素在游戏角色着装上的搭配方式及其美感,总结出若干条此类游戏盔甲样式的设计技巧,旨在为美术人员在游戏原画的绘制过程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荆兴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6):65-67
弗吉尼亚.伍尔夫摒弃传统的自然主义写作方法,创作了意识流手法的扛鼎之作《到灯塔去》。书中主要人物面对现实世界的混乱、迷惘和虚无,进行着不懈奋斗,从而努力建立起理性和感性和谐统一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程鹏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7-8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作家在<到灯塔去>中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及小说的诗化手法与绘画手法的成功运用,从而揭示使得这部小说在意识流小说衰落以后,仍然能在文坛上绽放光芒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新人类崭露头角的时代,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90后“小孩儿”已经开始进军很“大人”都不敢想的领域,事业规划一个胜过一个地疯狂和大胆:自己被作家写书,自己当导演拍电影,自己当老板开公司…… 相似文献
16.
申富英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51-55
本文通过论述伍尔芙在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的新认识,说明了伍尔芙对人类文明的再认识以及这种认识与理解现代文学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慧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1-106
伍尔夫《到灯塔去》以“灯塔”取代传统小说的情节,让人物围绕这一道具展开感知、流动意识,不同人物的感知相互错位、对比,从而刻画出不同心理逻辑、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这些相互差异的心理逻辑,又因道具的统一,而在小说主题上实现深化统一。这部小说围绕灯塔还派生出窗口等众多次要道具,使人物心理错位进一步细腻、人物情感逻辑更加饱满充分,小说主题得到深化。小说中道具同时参与表层及深层文本的建构,这种道具手法近乎完美的运用,开辟了小说形式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域度。但这种意识流文本的优势对普通读者来说,却是一种阅读挑战。普通读者难以解读出人物意识逻辑的自洽性。伍尔夫的后期创作,在传统小说手法与道具手法间摇摆,也表明了意识流文本结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采用圆形心理时间结构,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意识,不断提出涉及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人的本质等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力求在混乱与矛盾中建立某种秩序,使人们饱受摧残的心灵得到净化,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正> 在漫长的英国文学史中,女作家犹如繁星点缀夜空。乔治·艾略特、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沃尔芙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三颗明星。不过,从文学创新角度以及文学史上的影响来看,作为小说家兼文学评论家的弗吉尼亚·沃尔芙的成就更令世人瞩目。她是20世纪初期风靡欧美的意识流小说的开山鼻祖之一,被公认为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大师。沃尔芙诞生在一个文学世家。她得天独厚,在父亲藏有大量经典著作和英国文学作 相似文献
20.
拉姆齐夫人不仅仅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而且是一位具有独立意识,善于思索的女性。她并不像有些评论者所说的那样迷失自我,灵魂扭曲。虽然拉姆齐夫人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但光辉的人性也有黑暗的死角。在一个充满父权文化的历史环境下,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让她已不是普通意义上只会依附男性的菟丝花,她坚实地依靠自我的精神力量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赢得众人对她的尊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