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回忆是石黑一雄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小说人物淡淡的忧伤回忆,石黑一雄从对移民他者身份的失落与追寻,到反思殖民历史和帝国他者,再到创伤记忆中对人类他者的书写,完成了一个移民作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世界多元文化主题的完美阐释。  相似文献   

2.
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了二战前后的“东方小说”,多围绕英国人在英属殖民地的险恶经历展开,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和旅行书写特征。《褐衣男子》中的“帝国凝视”赋予白人殖民者绝对的权威性和优越感,同时又“他者化”非洲土著。但是东方想象、“他者”镜像以及殖民话语权威,却在《他们来到巴格达》中被巴格达的多元混杂空间中打破和消解。这些差异与阿加莎多年殖民地生活和工作经历有关,也能从中看出她对帝国殖民扩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库切的《等待野蛮人》以帝国和"野蛮人"的战争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群边镇居民对从未真正出现过的"野蛮人"的恐惧与厌恶,从而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本文通过分析小说当中人们对从未见过的所谓"野蛮人"的态度,探究人类集体无意识背后所表现的对异己的排斥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相似文献   

4.
库切的小说<等待野蛮人>讲述了帝国边境小镇附近异族部落被指称为野蛮人的他者化的过程,以及随之出现的边境恐慌和骚乱.实际上,真正的野蛮存在于帝国内部.这一故事具有寓言性,成为种族以及国家等冲突的历史缩影.同时,这部小说也表现了库切超越于社会话语迷思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红柯小说以新疆草原大漠为背景,极力彰显人的神性,使读者从生命的自由舒展中获得了神性存在和人性本真的意境与快意。在普遍的欲望化书写中,红柯小说很好地诠释了文学书写的神圣功能,他超越了文学的世俗教化和娱乐功能,进入了文学叙述的神圣化自我救赎和他者救赎。  相似文献   

6.
摘要:近年来《鬼吹灯》系列小说广受大众追捧。 《鬼吹灯》系列小说中存在的“他者历史”文本资源是这一小说之所以受到青睐 的重要原因。 “他者历史”创作及叙述主体的“他者性”与“他者历史”本身的经验性、碎片化是这一书写方式的重要特点。对“他 者历史”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他者历史”之所以成为《鬼吹灯》系列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探究“他者历史”所具有的深层次 研究价值,全方位地认识“他者历史”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为“他者历史”书写方式在以后创作中的运用提供借鉴,为“他者历 史”书写方式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正确导向,为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类型小说的创作与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引起主流文学 界对当下文学理论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在安徒生童话的结构、叙述方式层面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一千零一夜》的影响踪迹。可以说,这部中世纪的阿拉伯故事集持续地对他的人生及其童话书写产生着影响。在个人书写中,对来自他人的影响,不论照单全收还是创造性地利用,安徒生都能够将他者的影响、自我对他者的认知、以及自我的美学理想有机地融会贯通。因而,安徒生童话中虽然处处有着《一千零一夜》的痕迹,但这些痕迹却似乎又同时是作者本人的个性化标签。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在"他者"——汉民族文化的参照下,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中呈现出异域风情化与历史化的取向。在创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异域风情化既是汉族作家作为"他者"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取向,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映照;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传达出的是一种"他者"的观感和态度,无疑影响到了作品与历史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创作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方面,汉族作家多以旁观者的姿态书写少数民族,并显示了相当一部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述中内在的自我意识。作为他者的言说,汉族作家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者认识到的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9.
17世纪英国女作家阿芙拉·贝恩的《奥鲁诺克》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旅行小说,作家以欧洲的罗曼司和民族志为叙事模式,创造出英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高贵的野蛮人的文学形象。小说涉及的一系列前瞻性问题,诸如西方现代性的展开、帝国地理空间的扩张、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交往,以及文明/野蛮、主人/奴隶、自我/他者、“新异”美学的建构等,在我们这个跨文化交往时代里,有着持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议题.以法国哲学家埃马纽尔·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来解读《等待野蛮人》中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可以揭示出库切向读者传达的伦理启示:只有自我走向他者、承担起对他者的伦理责任,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义与和平.  相似文献   

11.
《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将自我塑造理论运用到传记写作中,以自我塑造理论为线索,聚合各种材料,发掘莎士比亚的内心世界。研究认为,格林布拉特通过聚焦创作圈子和整个社会的权威与他者,在两者的互动中,阐释了自我塑造的获得方式;格氏通过探讨莎士比亚对权威的态度,在自我与社会文化力量的互动中,揭示了其自我塑造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格氏从偷猎事件入手,论述了莎士比亚的自我塑造策略。这样,格林布拉特就揭示了莎士比亚"自我塑造"的复杂运作过程,书写了人物心灵的历史,创新了传记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典型的跨学科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加拿大英语文学中的动物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流变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动物殖民纪实书写,主要以动物素描与殖民叙事为特点,意在通过动物纪实描写对英国殖民者进行拓殖邀约。第二阶段为现代动物科学写实书写,主要以动物写实与科学叙事为特征,意在经由动物科考和动物狩猎描写对加拿大的地理空间进行殖民管理。第三阶段为晚近动物转化隐喻书写,主要以动物保护与叙事转化为特点,意在通过动物后殖民叙事对民族认同与身份认知进行泛政治化隐喻。加拿大英语文学动物书写的一脉相承之处在于,各类动物是主要描写对象,包含人类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人类生存等不同主题,蕴涵殖民意识和帝国叙事的痕迹;其前后变异之处在于,动物书写理念由人类中心主义转换为非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主体意识,动物书写模式由动物猎杀书写转变为动物死亡和动物保护书写。本质而言,加拿大英语文学动物书写植根于西方主体性的自我审视和现代性价值的他者想象,既有现代性浪潮中非自然叙事对动物他者的艺术呈现,又有后现代浪潮中人文关怀对科学叙事的审美反拨。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作女性主义先驱者,她通过书写女性来为女性及女性作家获得"声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小说《奥兰多》中。基于Susan 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叙事模式,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奥兰多》中采用作者型叙述与集体型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揭示其体现出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伍尔夫对女性作家遭受不平等待遇状况的讽刺。  相似文献   

14.
《等待野蛮人》通篇浸润着宗教的无意识 ,拷问、受难、洗礼、忏悔等宗教名词贯穿始终 ,库切仿佛在叙述一个新时代的“宗教神话”。深刻的寓意、模糊的背景、简洁的语言 ,这一切都类似于《圣经》的叙述方式 ,并且所体现的对人类的道德关怀和对理性的无情批判 ,处处渗透着宗教的无意识。这是一本关于思考人性的宗教神话的寓言。本文试图从中找出《圣经》中宗教无意识对于作品主题和叙述方式的影响 ,探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等待野蛮人》所体现的深刻寓意 ,及其对于探讨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库柏以西部边疆生活为题材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刻画了一些友善的印第安人,改变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印第安人都是野蛮人的思维定式。但是,受西方殖民者的帝国"天命扩张论"思想和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所影响,作者在刻画不同人物命运时仍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从白人立场出发书写美国西进历史,以未开化的、注定在白人文明进程中走向灭绝的高贵野人和卑劣野人为模式,构建起一整套殖民主义话语,对印第安人存在着文化偏见和种族优越感,为白人发动的大屠杀和侵略行为做了巧妙的辩护。  相似文献   

16.
萨摩亚人———“高贵的野蛮人”在殖民接管的前夜,最有影响的关于萨摩亚人的人种观念即为“高贵的野蛮人”[24](P205232)他者时,人们常常启用高贵的野蛮人这一套话,但这一比喻与其他比喻的不同尚待仔细分析。③我们都熟悉这样的说法:在19世纪社会理论的框架内,法国和苏格兰的启蒙运动把当代的非欧洲人说成是与欧洲人不同步,不是生活在一个时代。①大部分社会进化学说似乎不承认与非西方人有真正的亲族关系,它们也不认为人类的早期发展阶段有什么美德。最有影响的高贵的野蛮人的说法却恰恰相反。在这里,非西方人成了欧洲人的一个早期版本。…  相似文献   

17.
奇卡诺文学叙述中后现代主义手法应用比较普遍,复调叙述、"碎片式"叙述、虚构性自传和书信体等语言和叙述手段被广泛运用。基于这些创作手法构建的族裔文学构成了主流文化文学之外一种书写形式,既解构了宏观叙事的叙述权威,同时也以文化杂糅为基础重构新的墨美身份。  相似文献   

18.
《富兰克林自传》通过不同的话语叙述对自我进行了书写,建构了三种不同的身份:从印刷工走向了公益人,最后以国父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富兰克林完成了从个人身份向民族身份的转变。富兰克林的身份在自我与他者的矛盾冲突中获得了理想的平衡,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在说话人与听众的潜在交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他的多重身份不仅反映了特定时代中自我的觉醒,代表着个人的成功,也注入了全新的启蒙思想,它还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身份、一个国家的身份、一个时代的身份。  相似文献   

19.
麦尔维尔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边缘人形象。对《白鲸》中魁魁格这一边缘人形象的解读目前还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在以往的研究中魁魁格形象内涵常常被文本中主要人物亚哈或叙述者以实玛利的光芒遮蔽。事实上,魁魁格这一被忽视的边缘人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文本的层面来看,他是一个急切渴望文明的朝圣者;从文化的层面来看,他是一个没有归依感的"属下"者;从作者创作意图的层面来看,他是一个帮助白人完善自我、建构自我的他者。魁魁格形象所具有的这些内涵都源自于麦尔维尔无意识的帝国书写,这是他无法跨越的文化藩篱。  相似文献   

20.
对民族秘史的书写是中国作家挥之不去的情结。新时期以来,小说对民族历史叙事的意识并没有根本改变,改变的是历史观和新的表达方式。阿来正是新兴"民族秘史"的重要书写者,他对藏族历史的全新理解和人类主体归属意识的强化,通过个性化的艺术表达而获得巨大的艺术张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也对重新定义"文学"的概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