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小慧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8-52
伴随着低碳经济、文化多样性的脚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福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其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传统文化产业实力并不匹配,未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权主体予以确权是制约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基于现实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属性、洛克的劳动学说及报偿理论,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权主体势在必行。但产权确认关乎产业发展与公平、正义,宜谨慎为之。除了考虑"实质贡献和传承"之外,还需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属性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
聂孟强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4):82-86
在当今如何保护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不被损坏和消亡,是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任务。该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机制方面探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贾学胜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4):20-23
知识产权法和行政法规或措施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措施,但刑法的保护作用不应被忽视。刑法通过知识产权罪刑规范和附属刑法规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保护。该文认为应完善我国刑法中侵犯知识产权罪的罪刑规范和非刑事法律中的附属刑法规范,以更好地发挥刑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调解机制的中立性、保密性、灵活性等特性使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争议的解决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实践中已有过多起成功运用调解机制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国争议的案例。目前现有的国内、国际调解机制对于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国争议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方面。有必要从建立专门调解机构、健全调解规则等方面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科价值——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映红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83-86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庆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参照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状况,认真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制定出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英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57-65
我国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基本形成体系,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程度远不及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参见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Declaration of Istanbul).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生态发生了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的减少.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1):80-83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与复杂性,以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本文分析了我国制定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民间规则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性,提出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法立法并应挖掘和研究民间规则以弥补法律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郭慧丽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2-124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邹敏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3):123-127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既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我们所应当承担的国际法义务。面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世界性课题,在进行立法设计时,应在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模式、原则等方面予以重视,以促进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法保护模式研究——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耕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生存根基.由于构成样态的多样性,没有一个单一的可行的办法能够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所有问题.本文以拥有丰富资源的重庆市为例,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法保护,适宜采取知识产权保护为主、辅之以反不正当竞争保护的综合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有助于基础教育焕发新活力。本文分析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着重阐述重庆市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基础教育的具体举措,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海燕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自21世纪始进入中文视野,2004年在辽宁地区重新引起社会重视,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诸多原因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消失。虽然保护和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但是开发利用却可以长久地进行,其中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应注意民间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开发和保护并重;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管理,同时合理引入旅游市场机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娜仁图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22-25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原文明瑰宝中的奇葩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科尔沁地区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许多民俗文化资源在流失,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在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文化大区的时代背号下,通过法律对科尔沁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进行切实保护,以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尤显必要及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16.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繁荣高校社团文化——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青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3)
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法律规定的范畴.高校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如何发挥思政教育舞台作用,让非遗走进每个高校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既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保护、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以福建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索以非遗为载体,创新高校社团活动新形式,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以期达到提升非遗保护意识,达到传承、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检视民俗学的发展,我们发现民俗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前的保护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民俗学一方面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抓住机遇的民俗学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19.
陈云霞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1,(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行法律框架中,国际公约、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具有不同的优势和作用.民族自治立法是我国地方立法的特殊形式,对保护和传承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珍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针对性和天然优势,易于形成利用特色立法制度调整和规范特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特契合"的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20.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局限在狭义的文化空间范畴内,而应该从更广义的文化空间视角来展开。广义的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生存环境,这一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它有很多支化的成分,如文化政策、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等。它们是非物质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对于福建土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从文化空间维护角度和文化空间再造角度两个方面展开。文化空间的维护主要包括政府的重视、民俗活动的支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抢救、客家方言的使用。文化空间的再造主要包括以申遗为机遇、以区域联合为基础、以遗产旅游为依托、以教育引导为保障、以大众传媒为指引来共同营造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