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历史上的每一种文明都会伴随产生反思文明的思想.文明思想史是有待开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探讨了希腊古典文明由盛趋衰时期,柏拉图在其对话<国家篇>中论述的城邦文明论与"理想国"设计,这有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互助"与"分工"的城邦文明起源论和城邦国家的社会结构说;二是以"正义"理念为哲学与伦理基础的理想城邦国家设计;三是对古代希腊政制文明的历史比较分析.柏拉图的哲学与文明思想,对西方哲学与文化传统和西方文明思想史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 (公元前 42 8~ 347)是在希腊城邦衰落时期从事哲学和伦理思考的。他的实际意图是为了医治导致城邦衰颓的疾患。然而 ,柏拉图的美德伦理思考远远超出了一种单纯的城邦主义的道德谋划 ,它成了西方各种伦理传统的一种构造性渊源。对它的解读或反驳几乎成了西方世界一切时代思想家的一种自觉意识。弄清楚柏拉图美德伦理学的缘起、哲学基础、实践原理、最高关怀和现实关切 ,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柏拉图因素”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的《理想国》被认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基于对当时希腊雅典社会政治的观察,看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端,为了挽救古希腊城邦奴隶制的危机,柏拉图提出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他提出治国者掌握治国的最高知识---“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在《理想国》第六、第七卷中得到了具体的阐述,柏拉图将太阳比喻为最高的“善”,太阳是世界万物的光明之源,从而“善”的理念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也是人类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境界。在“善的理念”的指引之下,公民具备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而为建立一个“正义城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逐诗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在对它的历史讨论中逐渐凸现出这样一个命题艺术审查与城邦统治的关系.柏拉图对艺术审查的目的究竟出于政治动机还是伦理目的,众说纷纭.也许两种说法都忽略了一种更为本源的因素,那就是审美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城邦伦理与个体伦理是柏拉图构造"贤人政治"的两个重要的权力伦理视角,集中地展现出柏拉图政治思维中的整体性思维、个体伦理思维以及人治思维.在剖析"贤人政治"构造过程中的政治思维特质后,本文进而批判性地反思了中国传统的"好人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哲学王”思想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是以理念论作为哲学基础的。柏拉图认为,世界分离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即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真实的世界是在具体事物之外的存在,是人类理性才能把握的抽象的理念的世界。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对理念世界的认知和接近,是灵魂对迷失的理念的“回忆”。最高的理念是“善”,它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理,只有在“善”的理念引导下的城邦才会具有正义的品质,而拥有这种最高智慧是哲学家的天性。“哲学王”是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理性治国的体现,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最核心和最有独创性的地方,是一种知识与权力相结合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作为本体论的理念世界中的理性国度。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的政治管理思想是其建构理想政治城邦的基石,其政治理想的出发点是强调个体善,即激情与欲望服从理性的指导,进而走向个体灵魂的和谐;其政治理想的目标是实现城邦正义,即生产者与护卫者服从统治者的领导,城邦各阶层成员各尽其责,进而走向社会秩序的和谐。然而,对每一独立个体而言,其追求自身灵魂完善的可能性与服从城邦等级制度的僵化性形成内在悖论。柏拉图按照个体灵魂素质差异进行社会职责分工,进而用"正义"连通个体善与公共善的政治管理思想的合理性有待商榷。因为,一种合理的政治管理模式的确立,既要考虑个体需求的满足以促进个体善的实现,又要考虑社会需求的满足以促进公共善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理想国》的理论核心是理念论。理想国是理念的实现和理念世界在现实社会中最大限度的体现。柏拉图认为希腊城邦起源于人们的互助和分工;在哲学王的统治下,理想国中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实现不平等的“和谐合作”;理想国中的教育是培养治国人才。他根据本人的观点分析了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本文对柏拉图理念政治的“善”和“正义”同孔子德治的“仁”与“礼”的异同处做了比较;对柏拉图的哲学思考、对孔子“好古敏求”、“有教无类”等进行了评析,概述了柏拉图和孔子在历史上的作用与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详尽地阐述了柏拉图在《法律》中的“法治范式”内涵。文章认为,柏拉图是在法治伦理之基础上构造出法律统治至上的“法治范式”,即这种“法治范式”是在以节制伦理为核心的公正、平等、自由以及智慧等法治伦理中生成的。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试图重建古希腊城邦的和谐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是哲学史上系统论述正义的第一人,正义之于柏拉图是一种"应得"。本文从城邦的应得正义、个人的应得正义以及哲学家的应得正义三个方面论述柏拉图的正义思想,揭示柏拉图最终想通过这种应得的正义得到城邦的最大幸福。  相似文献   

11.
《理想国》讨论"正义",思路是从城邦正义引向个人灵魂正义;灵魂是复合体,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个人走正义之路、按正义之道生活,就是让理性灵魂支配人的行为;个人灵魂的特性和功能是内在天赋的,是自然的本性,但要外化为现实须经教育,包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城邦的正义是在个人正义基础上经由选拔的最优秀的统治者领导实施,城邦之王须是精通理念论的哲人王。柏拉图哲学的论题缘起于社会实践,而其解决之道是思辨(理论);灵魂是思辨与实践的交会处,是柏拉图哲学的原创地,理念论是该哲学的核心。理念论以两个世界的划分为基础,以运用理性为方法,以终极性为追求目标,它为思辨哲学奠基,也为实践哲学提供理论依据。柏拉图哲学的理论观点可以过时,但它所提出和包含的问题将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实践和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12.
《管子》是我国古代一部经典的思想著作,是对卓越政治家管仲治国思想的深入阐释,全书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并在这些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通过对《管子》深刻的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从中可以学到"均地分利"的民生伦理、"强国富民"的生产伦理、"重农益商"的交换伦理、"俭侈有度"的消费伦理及"以劳授禄"的分配伦理等思想,也可洞察管仲深厚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对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的探寻与挖掘,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契合,对今天经济建设中的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一种既合乎规律性,又与目的性相统一的感性鉴赏活动.本文以此为基础,从两个方面对孔子与柏拉图的美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孔子美育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中,重道德、伦理,美育活动以政治、道德为目的:柏拉图美育思想产生于城邦制的商业社会中,重科学、智慧,美育活动与求知求真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正义"一直都是西方政治哲学重要的概念,柏拉图的《理想国》堪称是古代"正义论"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国》是一幅"正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柏拉图设计了实现"正义"城邦的两种主要手段:公共教育和财产公有。同时,柏拉图还以"正义"原则为准绳,对古希腊的各种城邦政体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总而言之,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古代希腊的一部正义论,"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最基本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国家篇》是一部系统的正义论,所谓正义就是理想城邦中成员各司其职,从而使城邦和个人体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这种正义论虽具有客观性,却没有具体的、主观的内容,只是一种伦理上的而非道德上的正义。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是西方乌托邦思想与文学的源头之一,其对话录《理想国》、《克里底亚斯》和《法律篇》共同建构起柏拉图的乌托邦思想理论和乌托邦话语体系。这一理论与话语体系以理念论为基础,指向物质世界的政治关怀。在无意识的神话思维引导下,柏拉图的城邦乌托邦母题主要从时间性和空间性两个层面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西方乌托邦文学。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论了他的治国理想。这些理想的实现既有理论上的支撑,又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在理论上,柏拉图以理式作为真的基础,以正义作为善的基本要义。在实践上,他认为人们应从小接受教育,作一个正义的人,培养良好的品性,高贵的灵魂。如果每个人都如此,城邦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人不实行正义,在灵魂转世之后,必受神的惩罚,神是保障正义得以行使的外在手段,同时神也是本源,它没有具体的形象。在柏拉图的意义上,理想国可以实现,本体可以到达。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正义观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城邦本位,即柏拉图的“正义”始终是围绕是否有利于城邦的存在和实现城邦的“善”而展开的;二是贵族立场,柏拉图认为只有少数哲学家统治城邦,才能实现城邦的善;三是唯心主义。柏拉图正义观的三个基本特征决定了他的正义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为了解决当时雅典城邦公民只顾自己的现实利益,而普遍缺乏对城邦的责任感这一现实问题,在《理想国》中建构了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理想城邦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以所有公民都认真履行其城邦责任为基础。柏拉图从城邦产生和繁荣的角度论证了公民履行其责任的必要性,并将个人责任视为城邦幸福和个人幸福得以实现的基础,从而为城邦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了挽救日渐衰败的正义观念和城邦,柏拉图在形而上构建出了他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国"。理想国中的正义是以正义理念为蓝本的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其核心是等级统治下的和谐有序。在这种正义观指导下建立的城邦能很好地维护"集体利益,"但其中的阶级特权与哲学王的统治为施行极权主义政治统治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