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的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角度提出,语义范畴具有原型效应,应当以基本范畴词为核心,重视多义词各义项间的理据性联系,并通过语义聚合与切分、语义联想等手段,以原型词义为中心,在不同的认知范畴间建立起关联,帮助学习者探索出认知与语言的映合规律.  相似文献   

2.
传统习惯认为,英语短语动词中的小品词与习语中的介词和副词一样其语义具有不可分析性。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小品词over的语义进行认知分析,发现其语义具有可分析性。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展现over的基本空间义,再通过隐喻来推断其引申义。从认知角度分析小品词,为理解和运用短语动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由于词的多义性,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往往不能单凭字面意思来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或外延,语境的研究使人们把视野拓展到词的上下文和情境上下文,但有时单凭语境而没有认知主体的联想参与,也不能达到正确理解词语深层语义的目的,因为语义的产生来自语境与认知主体之间的互动,而联想是互动的主要路径.从认知主体来看,联想有其生物基础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语义是语言表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决定交际的成败。本文从语义重合及语义错位两方面对比分析了英汉动物词联想意义的异同 ,揭示了英汉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及联想意义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浅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范畴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把人的认知和语言的关系纳入翻译研究的范围,对翻译研究具有科学的导向和启示。词是翻译中可以传输的最基本的语义单位。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词不仅仅是简单的语义符号,而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因此,词的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间语义符号的转换,在本质上是语言间认知范畴的转移过程。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范畴的视角,对英汉翻译中词汇的范畴转移作一尝试性的分析和分类。  相似文献   

6.
汉语色泽词的历史和现状,结构及意义为:1汉语色泽词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认识世界作出巨大贡献。2具有高度模糊性特质的汉语颜色词,在特定的语义场中,语义是确定而清晰的。3.运用比喻构成的词,在汉语颜色词中能产性最强,数量最大,认清其中的差异,对准确全面掌握色泽词有较大的帮助。4.考察汉语颜色词的内部结构,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5.汉语颜色词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联想意义。  相似文献   

7.
味觉词是描述人类味觉感知的基本词汇,对其语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拟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 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的视角, 以“甜”/ “sweet”和“苦”/ “bitter”为例,对英汉基本味觉词的认知语义进行研究探讨,着重分析英汉语言中,味觉词语义衍生的共性和个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8.
经过对手部位词的词源及语义考察发现,手部位的词义演变主要是基于形状、位置和功能相似,从人体部位向动物和物体的对应部位投射;此外,通过类型学比较发现,许多语言中用手部位词指代技能、手艺、字迹、人、长度单位和数字"五";而且,由于手具有持物的功能,在许多语言中引申为"掌控""控制"。可见,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语言的语义演变过程是人类认知的最佳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层面描述了动量词“圈”的用法,并探析了其形成的机制。动量词“圈”能够与数词、指示代词搭配,还能够重叠使用。与动量词“圈”结合的动词主要有以下三类:表示发生位移动作的动词、表示“看”的动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动量词“圈”在使用时具有“摹状性”和“事件性”的语义特征。“圈”的本义为“养牲畜的栅栏”,动量词“圈”的用法在隐喻认知机制和转喻认知机制的综合驱动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有一类结构特殊的动物复合名词(如"牛犊""羊羔""马驹"),对其性质的认定一直存有分歧。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所研究的"六畜"语义场中的语义变化,归纳了几种不同的"泛指"和"特指"模式。研究发现这类词有从"联合式"向"偏正式"转变的趋势。其构词模式具有"旧语素+新语素""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等语义特征,构词理据与文化和认知有密切的关系,该类词的结构并不具有能产性。同时还探讨了后一个构词语素内部连用的成因,旨在对这类词的性质和构成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转义词的词义变化与人们的认知、联想能力有密切相关。其词义以中心意义为基础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映射而共有的某些属性向外不断扩展形成了意义语链。本文依据认知词汇学的范畴化理论和认知语义学内涵意义理论,论述转义词以中心意义为本意通过认知、比喻扣联想的方式,经济、高效扩展语义网络中内涵意义,灵活准确地体现词汇语用意义而实现其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英语层级性反义词:隐含比较和明示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英语层级性反义词是指语义反对但语势可变的词对.这类词基本表现为偏袒性,而在比较级中有时呈现的公允性则是附加的、有条件的.层级性反义词原级的使用通常预设比较.其校标是暗含默许的,具有相关性、游移性、主观性和文化特异性.在比较级使用中,比较对象通常明示,其校标与比较局域的语义汇合.对这类反义词可以给出认知和语用解释.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汉英文化的相通和思维方式的相似,必然会对同一种动物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语义联想;但汉英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汉语中的牛文化及英语中的马文化及其重要性;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以牛马为喻体的词语俗语进行对比研究,结合介绍四种翻译方法,探究其内在的文化喻义,进而探索汉英动物词互译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4.
物色词是包含"物"(色之物)和"色"(物之色)两种语义成分,且以"物"描"色"的色彩词.物色词可分为原型物色词、通名物色词、专指物色词和泛指物色词四大类.一部分从色物词演变而来的原型物色词经历了"X1(有某色之物:色物词)-X2(某物所具之色:物色词)--X3(某类所具之色:通名物色词)"的语义演变轨迹,类化成"通名物色词".在通名物色词基础上形成的是专指物色词和泛指物色词.而泛指物色词又分为比况物色词和借代物色词两小类.物色词的演化反映出:(1)色物词转化为原型物色词基于认知的分离--转喻机制;(2)原型物色词类化为通名物色词,基于认知的概括--范畴化机制;(3)色物词和专指物色词的形成都基于认知的整体化机制;(4)泛指物色词的形成基于认知的联想--凸显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角度看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结合语义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展开研究,目的是探求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语音形式、语义成分与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之间的象似性,并进一步分析影响人们感知亲疏远近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现代汉语常用亲属词在语音形式、语义成分上与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之间存在象似性。(2)影响人们认知亲属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亲属关系层数和亲属关系性质(血亲/姻亲)。从表层语音形式和构词语素分析得到的“辈分、性别、长幼”对人们感知亲属关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为一些英语动词短语的基本含义和语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认识领域和分析途径。这对于很多英语学习和研究爱好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义研究思路和思维拓展方式。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分别阐释了英语小品词back的认知语义特征(其中包括空间概念意义及隐喻概念意义),以及含小品词back的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特征。研究发现:小品词back对其所在的短语动词的意义具有两种趋向性影响效应,即向后和返回趋向效应。语料数据收集调查也显示这两种趋向性影响绝大部分含小品词back的短语动词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中的味觉词大多都可以用来表达多种意思。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人的认知且需要通过人的认知获得解释。以"sweet/甜"和"bitter/苦"为例,从认知角度对味觉词语义拓展的分析表明,味觉词一词多义现象是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两种认知方式抑或两种认知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研究结果一方面有助于词语多义现象研究的纵深发展,同时对多义词的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词汇知识框架理论内涵基础上,从词的频率与语域、词的书写形式与语法行为、词的语义关系和语义联想、词的意义和词的搭配以及词的选择及句法关系与词的语域相关性等五方面探讨了词汇知识框架理论各方面的内在关联性,提出了教师应选择使用频率高、语域标记性较低的词汇,关注词汇语法功能和派生方式,采用分级教学,引导学生注意词汇使用的适当性等词汇教学策略,旨在丰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语义联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义信息具有触发人产生联想的作用,这就是语义联想。它在语义基础上产生,又在内涵下面超出了特定的语义信息。产生语义联想的机制是多方面的,有心理机制、文化机制、语言机制等。语义联想主要从词义联想和句义联想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打破了"语言任意性"原则一统天下的局面,它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并结合柏林和凯家提出的"语义特征普遍性"理论,探讨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象似规律,从而论证了人类认知的共性是英汉基本颜色词在次序、语义场、范畴等方面有着惊人的象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