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别从词汇层评价手段——评价系统和语法层评价手段——语气情态系统两个方面以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对政治演讲语篇的评价性特征作了简要分析,主要从介入系统、态度系统、分级系统和语气类型、情态类型以及情态量值方面进行分析。演讲者通过这些评价性手段,目的在于唤起听众的支持,使演讲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刑事辩护词作为具有辩护功能的法律文书,其最终目的在于说服,因此辩护词就需要采用不同手段以增强其说服功能,而介入不同的声音是实现其说服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拟运用马丁和怀特提出的介入系统,分析汉语刑事辩护词中介入资源潜势,并利用王振华构建的介入系统的三个理论基础对不同的介入资源的选择进行解析,同时指出汉语刑事辩护词是多声性语篇,不同介入资源的选用都有利于增强其说服功能。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理论是近年来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符合现代文本理论发展的方向,并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提供了平台和理论支持,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拓展性。互文性理论重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认为一个文本是对其他文本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指涉、继承和发展,在文学、文化和语言学等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拉里于2008年发表的退选演讲作为政治演讲的经典个例,其政见观点与演讲策略在众多政治演讲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演讲者在政治演讲中通过互文性关系所采用的政治演讲策略也使其成功地实现了演讲的目的,也为其他政治演讲的产生提供了模板和参考。本文通过分析希拉里退选演讲与奥巴马的胜选演讲、赖斯在国际妇女节大会上的演讲以及克林顿的退职演讲的互文性,以揭示政治演讲同一性策略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对政治演讲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为更好地理解并指导政治演讲在同一性演讲策略方面的尝试。互文性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政治演讲策略有助于演讲语篇目的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评价理论是Martin在韩礼德人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兴理论,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构建.由于演讲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并对听众的态度或行为产生影响,如何有效构建人际关系便成为演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评价理论和公共演讲的研究现状,本文从TED演讲与国内综艺节目《超级演说家》中选取英语和汉语演讲,旨在探索TED英语演讲和汉语演讲分别如何通过介入资源构建人际意义,揭示TED英语演讲和汉语演讲中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与异同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差异.同时,本研究还将从英语写作方面为跨文化英语学习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就职演讲是政治演讲中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政治演讲语类的共性外,还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该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就职演讲中情态词.在量值方面,就职演讲中的大部分情态动词是中值的,而低值的和高值的情态动词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且大致相当.这些不同的情态量值表达了不同的情态意义,反映了演讲者的不同情态倾向.  相似文献   

6.
文体学是用语言学方法研究文体风格的学问。它可以描述并分析语言的表达功能和表达效果。政治演讲语篇是口述式的书面语言,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文体特征。对政治演讲语篇进行文体学比较性分析能够拓展文体学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从而构建语言教学的文体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批评语篇分析(CDA)是分析政治语篇,包括公众演说常用的分析框架.它使演讲人为赢得受众支持而使用的各种话语策略明晰化,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综合批评话语分析下的各种分析方法.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本文试图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阐释希拉里推出竞选演讲的深层意义并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政治演讲语篇中包含丰富的人际意义。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视角,从语气和情态两个系统对丘吉尔的著名演讲“Blood,Tears,andSweat”进行人际意义分析,揭示政治演讲中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并试图通过分析其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了解其背后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9.
评价理论是马丁在对系统功能语法提出的三大语言元功能之一的人际意义进行研究时所建立的一种新的词汇语法框架。在实现语言人际功能的过程中,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该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态度、介入、级差三大子系统出发,探究米歇尔·奥巴马12年助选演讲实现人际意义的方式,阐释表达人际意义的语言特征如何在政治演讲中实现其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语法隐喻是表达人际意义的一种手段.总统电台演讲中存在丰富的人际语法隐喻,解读这些人际语法隐喻有助于加深英语学习者对电台演讲的理解,更好地把握总统的观点和态度.以奥巴马的30篇电台演讲为语料,分析总统电台演讲中人际语法隐喻的言语功能,说明人际语法隐喻对实现总统政治目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评价理论自马丁和怀特提出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应用该理论对不同语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公众演讲是一种特殊语篇,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即在公众场合通过演讲引起听众对演讲者在某一政治或社会问题态度、观点上的情感共鸣。迄今研究者主要对政治类公众演讲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话语分析。文章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对20篇教育类公众演讲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旨在通过考察语篇中评价资源的分布和不同评价手段的应用,探讨发言者在演讲中如何使用评价资源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实现语篇的交际功能,从而阐释积极话语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最新发展,介入系统是其一子系统。本文选取官方网站上若干英语新闻评论,应用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对其进行介入资源的人际意义分析。旨在找出:介入资源在新闻评论中的分布规律,评论员如何通过这些介入资源在语篇中与其他声音建立协商空间。研究发现,介入资源规律地分布于新闻语篇中。外声资源与对话开放资源的数量在新闻评论中普遍多于内声资源和封闭性资源的使用,这与新闻评论语篇所属语类及其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语料库语言学在语言分析方面采用的概率法,结合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系统功能语法理论,通过对布什政治演讲语篇中话语特征的提取和阐释,展示了政治演讲话语中不同的话语策略所体现的不同的社会权势身份和所传达的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基于这一全新的语言分析视角,通过关键词分析、高频词生成和中心词检索,再现演讲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所展示的语言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和语言与社会身份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西方新修辞学的视角入手,主要借鉴当代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论,分析演讲者是如何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跨越与受众的分离、取得认同、达到同体,促进合作,从而实现其演讲动机,完成其演讲目的的。以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为例,探讨解读政治公众演讲语篇的同一修辞模式,以期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香港国安法的立法期间,中美报刊就此展开了激烈的对弈性报道。借助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对比《人民日报》和《华盛顿时报》各20篇关于香港国安法报道的介入资源差异并分析成因,可发现:在宏观上,两种报刊都倾向于从支持各自国家的站位来运用单声句子和引发多声对话,《人民日报》的对话收缩资源比例较高,而《华盛顿时报》的多声资源密度和对话扩展资源比例较高;在微观上,前者的否定、对立、强调、疏离等介入资源比例较高,而后者的引发和宣称资源比例较高,两种报刊倾向于采取支持各自国家的站位来运用8种介入资源;中美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催生以上报道介入资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奥巴马宣布本·拉登死讯的电视演讲为语料,从批评语篇分析的角度,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对演讲中的人称代词,及物系统,情态系统,标记性主位,名词化现象进行了分析,以此来讨论奥巴马利用这篇演讲来重塑自己强势领导人的形象,以期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政治演讲是演讲者针对国家内政事务和对外关系,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政策而发表的演讲。政治演讲代表了演说者的政治观点和施政理念,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软件,分别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具体分析中美政治演讲语篇的语言特征,探讨政治演讲语篇的特征及规律,能为今后中国政治演讲语篇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乡村精英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农村政治传播的重要主体。村民自治的过程,离不开政治传播。文章试图通过对农村的调查研究,围绕村民自治,运用政治传播理论,分析探讨乡村精英介入政治传播的原因及其介入政治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兴起了一股“演讲热”.许多青年人纷纷把“口才”列为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刻意锻炼、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为此,越来越多的大学、中学开设演讲课或举办演讲讲座,越来越多的机关、工厂、部队也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演讲活动.这是广大青年立志成才,锐意进取的可喜表现,同时更体现了社会向前发展对人才培养必然提出的能力结构的改革要求,值得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深思与重视. 现代化的社会,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人际横向交往日益频繁;彼此直接交流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使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20.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模式在语篇中尤其是政治语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对政治隐喻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其文体和框架功能等积极作用,很少人关注政治隐喻潜在的消极影响。文章通过对美国总统的政治演讲进行分析,对政治隐喻投射的不可靠性、片面性和误导性进行论证,以期加强对政治隐喻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