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建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6):151-154
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名誉侵权居多,从法理学角度阐明此类报道中名誉侵权客体为特定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并提出处理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三原则,客观方面结合个案从侵权行为、侵权损害事实以及二者关系进行分析,主体方面将责任主体细化为新闻机构、新闻记者和消息源加以研究,主观方面剖析故意、过失名誉侵权两种不同情形并指出侵权行为人的注意义务,以此从理论上廓清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名誉侵权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度”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文章从控制教学难度、发挥例题功能、挖掘教材深度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新教材中控制教学这个“度”。 相似文献
3.
韦建华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2):90-94
接收美学属于文艺理论的范畴,它揭示了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和最终目的。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如何正确把握好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行为及其限度问题进行探讨。文学翻译是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度"的艺术;作为特殊的读者,译者能否像普通读者那样去确定原语文本的具体意义,取决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对文学作品进行有"度"的、合理的创造性叛逆。如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去把握好"度"的艺术,是每一位文学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是当前新闻界炙手可热的话题,正处在它快速发展期,但民生新闻一派繁荣的背后隐藏者一系列的问题,远离了民生新闻的理念,目前民生新闻存在那些问题,怎样在新闻报道中把握它的度是我们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很与好作为程度副词的使用频率极高,比如她好漂亮、她人好好很男人等。在这些用法中程度副词很与好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有些则不能。 相似文献
6.
冯春桂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77-80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检验作用。作为一项活动联系着理论的完善和翻译活动实践的展开,备受理论家和学者的关注和反思,意义和价值深远重大。在此过程中把握做好翻译批评的"度"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翻译批评者和被批评者(译者)的关系;批评方法的把握和选用;评判标准设定等三个角度对此问题作一些讨论,以对翻译批评者在进行翻译批评活动中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8.
梁超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1):183-18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这一“五统筹”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度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我们应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全面把握经济度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春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5):114-121
1938年,赛珍珠因《大地》三部曲“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而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大地》第一部中,“史”性和“诗”性的特质得到了充分展现,“史”性使其拥有厚重的内容,“诗”性使其具备艺术魅力,二者的共同构成使作品获得持久生命力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晏青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16-119
作为灾难报道的马航失联报道,因现场缺席、多元报道形态、综合性等特征,成为中国政治传播的绝佳案例。本文以“马航事件”为例,分析了政治传播的国内外经验,提出其提升的四个基点:人本主义、有效性原则、新闻机制改革和政治修辞。 相似文献
12.
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关系到“如何是”的价值问题.在探讨打造中国“梦之队”的“好老师”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点,其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显得比较重要.从本土文化观照,呈现出关注人性、滋养人格、以德立命三个特点.放眼世界,西方平等关系的教育、生活情境中的教育以及超越学科边界的教育等,都为新型师生关系的转向提供了基础和广阔的背景.为了在教育活动中践行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核心价值观,有必要再认知和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由此,需坚持三个转向:由教者转向参与,构建平等的关系;由站讲台转向沉入生活,形成互动的关系;由单向度转向多维,促进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潘善武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3)
近年来 ,成就报道已成为各家媒体报道的焦点。成就报道几乎年年都在搞 ,播发的量也很大 ,但是高质量的、耐人寻味的成就报道却不多。成就报道缺乏新意、无特色已成为一大“通病”。如何进一步提高媒体成就报道的质量 ,增强成就报道的可读 (可看 )性 ,使成就报道更好地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是一个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苏日格钦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经济生活中的“度”是关系到四化事业成败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作为事物质和量的统一的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与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旧貌换新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是回顾几十年的经济生活,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曾几次出现过经济过热“超度”现象,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对此找们应该吸取深刻的经验教训,努力克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超度现象,抓住机遇,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5.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1-68
从结构整体入手,对动结式"V好""V完"进行语义分类,在此基础上划定二者的比较范围,并对相近的语义类别进行比较。重点考察结果补语"好""完"与主语、述语、宾语之间错综复杂的语义关系,以期挖掘出同现成分、不同句式对二者的选择限制机制以及"V好"与"V完"各自对应的情状类型。 相似文献
16.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16-122
河南商城话有两个互动功能对立的句末语气词:好和唅。它们都能给句子带来主观性意义,表达说话人的立场。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联盟。在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中,好表达的是说话人在和听话人结成联盟基础上的对听话人的提醒、关心、协商等情感;唅则相反,它所表达的说话人的催促、辩解、不满等情感都是建立在不和听话人结成联盟的基础上的。两者在疑问句中呈互补分布:好只能用于揣测问句,不能用于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唅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7.
谢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3):101-107
社会对“好教师”的呼声反衬出教师在现实境遇中的尴尬。教师职业的符号化使教师成为去身体化、去情境化和去经验化的存在,其真实生活被遮蔽。社会对他们索之过多,责之过重,职业活动边界模糊不清,他们的正常需求难以得到恰当满足和应有尊重,职业吸引力受到抑制。符号化不可能产生“好教师”。好教师只能产生于生活世界,其应对的是一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及注重自我决策的社会,关照的是个体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我们需要承认教师的具身性存在,构建友善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9.
陶先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S8)
本文论述了《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四性”原则的运用问题。认为在教学中应加强其科学性,突出课程的思想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其实践性,同时,还应掌握良好的教学艺术,使教学能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龚平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5)
助学课堂突出以问为主轴启动学生思维,以思为主攻促进学生发展,鼓励教师巧设关键问题、坡度问题,逐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型转为主动发展型。教师在助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问题设置的角度、难度、跨度、梯度、广度、密度等问题,才能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已知导向未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