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陶渊明离开人间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认真、全面地评述他的《饮酒》诗的论者并不多见,而从他二十首《饮酒》诗中,仅摘录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几句,或至多援引一首诗作为论据,便认为陶渊明“静穆”、“悠然”者,历代有之。笔者在本文中欲对陶渊明的二十首《饮酒》诗,做一次综合探讨,以便对这一组诗和陶渊明的为人作出较全面的评价。陶渊明的《饮酒》诗主要反映了他哪些思想情绪,从诗前的小序便可以看出其大概。其小序有云:  相似文献   

2.
《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的名篇。笔者此文试图从组诗思想层次入手,发掘其作品的审美价值,探索陶公从出仕到归田思想发展的历程。我们知道,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时间的推移,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生活作出敏感的反映而产生的,作品也正是通过咏叹和悲哀的方式寄托其深沉的思想感情的。那么,作为组诗,《饮酒》是以怎样的艺术结构手段来完整而和谐地展示这种思想感情的呢?考究《饮酒》,其深于布置的章法与诗人思想心理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振甫先生的《谈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载《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四年十一期),认为《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三十九岁时作。此说虽有旧说作依据,但从这组诗的内容、风格来考察,从对第十九首和第十六首的诗意来分析,我们认为此说不能成立。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是出仕时期。他在《归园田居》诗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陶渊明虽然不是毫无间断地一直出仕,但是,在这十三年中,他基本上是在出仕,即使闲居在家时也存在着出仕的愿望。只有到了四十一  相似文献   

4.
《饮酒》诗主旨新探郭满禄《饮酒》诗二十首在陶集里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历来论家不穷,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亦有不少论者仅仅据二十首中若干首诗或若干词句,便给《饮酒》诗下这样那样的结论,这就未免失之于偏颇与武断。本文拟就对陶渊明二十首《...  相似文献   

5.
郝经和方回作为元代追和陶渊明《饮酒》诗人的代表,其诗歌都是借和陶诗的形式浇自己之块垒。但由于各自人生追求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在对诗酒生活的描写、对功名节操的态度以及对陶渊明精神的取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了陶渊明《饮酒》诗对元代诗人多层面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归鸟意象与《易经》之关系释陶渊明《饮酒》(其五)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于中国晋末宋初的诗人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中的其五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围绕着这首诗的解释,即使是其中的一字一句,历来的看法也是颇为不同的。依笔者愚见,《饮酒》诗的诗题实际上包含有两种不同的典证,其中的差异表现了不同的寓义,但却并没有表现出复杂的方法。其中的详细论述限于篇幅的关系,笔者另有论文进行研究①,现在所谈的内容则是其它的一些问题。义熙五年(409年)至义熙十四年(418年)间,刘裕在灭掉鲜卑族慕容氏的南燕国之后,又扫平了由南面向都城建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是白居易退居渭上为母丁忧期间模仿陶渊明淡远风韵而写的一组组诗。诗人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表达了与陶渊明不同的孤独、忧愁以及对人生命运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与《饮酒诗二十首》,各家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前一首诗,从曲阿的地理位置看,一般认为的乃诗人赴京口任职途中经曲阿作的说法欠妥,其它说法更是难圆其说。从种种迹象及诗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此诗乃是诗人初任镇军参军时因王事而奉命之曲阿时作。而《饮酒》诗中的“一纪”,应解为12年,乃指始仕后的一纪,句指从始仕至自彭泽今还归时适一纪。而诗之作又在此后之一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诗歌中饮酒与咏菊的尤其多,饮酒寄托了诗人愁闷的心绪和未解忧愁,而咏菊则体现了诗人归隐山林、悠然自得的潇洒情怀.李纲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李纲借与陶渊明唱和,创作了不少和陶诗,这些和陶诗继承了陶渊明“饮酒”“咏菊”题材的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成为宋代陶渊明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陶渊明现存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中,涉及"固穷"安贫这一主题的竟占三分之一强,这是他的独创。以《咏贫士》为代表的表现"安贫乐道、固穷守志"的诗歌,真实反映了诗人晚年贫困交加的生活状态和复杂激烈的内心矛盾,抒写了对生命孤独的体验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表达了与士族社会决裂的不屈服的决心和高洁豁达的人生态度,是构成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后期创作沉郁豪放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咏贫士》诗旨主要是揭示了诗人在其人生转折时期的心态变化及其理想人格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文化精神、理想人格模式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类知识分子的典范。那么 ,陶渊明在其人生发生根本性转折时期的心态如何 ?他怎样构想其理想人格模式 ?我们在他的组诗《咏贫士》七首中找到了答案。《咏贫士》的系年和诗旨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关于系年 ,有晋宋易代后的 5 6岁说、 6 2岁说和 5 3岁三说。魏正申教授辟此三说 ,力主“系年当为陶渊明 4 1岁 ,彭泽归田后的岁末 ,即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年 (40 5年 )岁末”① 。魏论言之凿凿 ,确可信据。本文从魏说 ,不再补证。再说诗旨。魏正申教授在其《〈咏贫士〉七首新论》中说 :陶渊明写…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归隐,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而是一个经过长时间酝酿产生的行为。从陶渊明的三首诗即《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咏二疏》、《饮酒》其五,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隐历程分为初隐、再隐和彻底归隐这样三段。  相似文献   

15.
《饮酒》诗是陶渊明的名作,这组诗共二十首。其中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写得最为出色。全诗是这样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似文献   

16.
关于酒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大雅)中的《既醉》。这是一首祈祷规劝为内容的四言诗。“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这几句大意是说酒儿喝个够,饱受大恩惠。 中国文人有饮酒的传统,特别是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了曹操、阮籍、陶渊明以及李白、杜甫等众多嗜酒、善饮的文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在这首《短歌行》中,正是通过酒,唱出了积久的忧思。阮籍的饮酒在当时更是有名,传说他“……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感叹“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他专门写了《饮酒》二十首。李白更是长醉不愿醒,这位酒仙号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杜甫也有“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此身醒复醉,不拟哭途穷”(《陪章留后待御宴南楼”的诗句。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其五》这首诗,在文学方面,它的哪一部分是如何表现出它的内涵及其丰富性的呢?二十年前,我在题为《论陶渊明的“欲辨已忘言”》的论考中,以最后一句“忘言”为中心,对其表现手法的思想性进行了探讨.(《东书国语》153号,1976年6月)另外,在《试解<饮酒其五>》(上)(下)一文中,通过注释的形式对诗中使用的语言进行了探讨,从而我确立了理解陶渊明的观点和问题点.(《东书国语》169号,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引起众多学者的争论,本文从诗、史、赋三者结合的角度出发来论述该赋,从陶渊明这位真性情诗人平凡而伟大的创作一生来透视他那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摇旗呐喊、苦闷彷徨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桃花源记》是我国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是他的社会理想的艺术结晶,是他不满现实反抗现实的战斗武器,也是他思想、艺术发展到高峰的表现.陶渊明原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曾在《杂诗》中写道:“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充分反映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晋宋交替之际,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动乱黑暗的时代,当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复杂,门阀制度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真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作为家境已经没落的陶渊明,当然得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他始终关注社会现实,追求人生理想。但遭逢乱世.致使其命运坎坷多难,他那强烈的悲愁愤懑之情由是生发,并终其一生。这是诗人生活面貌最为客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