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大学生择业观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择业观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面对市场经济的人才竞争,以及用人单位的“挑剔”,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焦虑、自卑、困惑的心态;以自我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中心;以眼前利益为标准,而不是以是否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利为标准;过分相信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金钱的作用,重“关系”而忽视主体素质。解决其存在问题的对策: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强化自主意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健全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大形势与政策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们关于心理结构的研究,提出人的行为动力由"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共同构成。自我动力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超我动力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显然,将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紧密结合,就能从员工的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两个方面有效激发与控制员工的行为。利用这种机理,可以指导我们设计出有效的管理体系:"自我与超我结合,文化与制度并重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少年儿童社会化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实证调查为基础 ,阐述了少年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评价、期待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基本现状。笔者认为 ,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 ,传统文化、大众传媒以及商品经济的冲击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 ,使得这一代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呈现出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自我观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自我不同于西方人的自我 ,中国人常用“自己”与“我”来表达“自我”。但是中国人的“自己”与“我”却有其不同的含义和复杂的关系。中国人的“自己”是个体最真实、最核心的代表物 ,它具有实在性、自私性和狭隘性 ;中国人的“我”是在交际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符号 ,是角色期待的结果 ,因此 ,中国人的“我”就具有了间接性、不真实性和虚假性 ;中国人用“我”来表达“自己” ,用“我”来与人交往 ,“我”是嵌套在“自己”上的外环。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来到了,我以一个老者的童心,愿和全省广大少年儿童共同庆贺自己节日的到来。祝孩子们在节日里欢乐愉快!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我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前进的关键。关心培养教育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在  相似文献   

6.
善恶观念是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是人们对某种行为或事件道德与否的评价、观点和看法。随着社会生活中价值观、道德观的急剧变化,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显得极为必要。如何把握善恶的本质及功能,如何确立善恶的标准以及如何对善恶问题进行新视野、多角度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德国著名哲学家罗伯特·施佩曼认为“善”与“恶”受制于文化形态、时代、社会阶层以及使用该词语者的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它具有相对性。判断行为是否“善”的最终标准就是看此行为能否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一个人一旦形成了坚定的内心信念,就会在内心信念的支配和驱使下,对自己的道德活动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审视,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产生善举。  相似文献   

7.
试析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大学生在这一时期非病态不健康心理的几类具体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从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意识发展三方面分析大学生心理成长状况及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探讨大学生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其一,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二,继续加强课堂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其三,利用多种渠道倡导主体自助.  相似文献   

8.
积极就业行为相对于“慢就业”而言,是解决当前大学生“慢就业”问题的主要方式。本研究整理了积极就业学生群体的行为和心理驱动材料,通过质性分析,发现积极就业行为特征因主体而定义不一。积极就业行为心理驱动是一个以心理资本为中介变量,由“需要”向“行动”转变的多循环机制。其中,需要、动机、心理资本、自我满足感、态度相互作用,最终转化为行为。针对该机制,本研究提出以下举措:要明确“应用型”定位、推进“精准化”育人和激励积极就业行为,改变消极就业行为。  相似文献   

9.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现象表现 1.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心理。具有此种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对学校环境的变迁、学习条件与方法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语言隔阂等难以适应,感到陌生、茫然,生活、学习无从下手。产生此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太依赖于以前的环境和学习生活方式。 2.与自我有关的不适应心理。这是一种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自我统一性的确立相当混乱,表现为个性发展太“理想化”,不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十分流行,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反动的资产阶级社会学提供理论根据,而人格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期我们译载两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供读者批判参考。柏托西在“近代人格心理学中的‘自我’”一文中对各派心理学家在“人格”和“自我”问题上的“理论”作了评述。尽管各家对“人格”和“人格的核心”——“自我”的说法并不一致,但都是强调个性,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人格发展,只谈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而抹煞人的阶级性,其实质在于宣扬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极端自私性。从奥尔波特的“彼德·柏托西:哲学家兼心理学家”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托西同其他资产阶级心理学家一样,也是把“人格”和“自我”等同起来,并且鼓吹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研究所谓“人的整体”,企图把人的社会阶级关系归结为心理关系。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前后,林语堂研究全面启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间,各式各样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许多研究颇有启发性。但在今林语堂研究中,少年儿童视角一直未得到重视。其实,林语堂有一个独特的少年儿童世界,这既是他自己的,也包括被他形塑的。林语堂还形成独到的少年儿童思想,这在教育、人生观特别是自由、快乐、游戏、梦想中成长的问题等方面最为突出。林语堂的少年儿童文体也值得研究,诸如童言无忌的放逸言说、要言不烦的追问方式、孩子心性的话语表达等都是如此。少年儿童视角之于林语堂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具有思想性、价值观、人生意义与文体模式的重要存在,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整个中国文学文化也不无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可能自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具有语义性与情节性、稳定性与变化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可能自我对心理健康和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原型模型、控制过程模型、想象实现模型、调节性匹配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可能自我的作用机制。基于目前的研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与可能自我有关的认知、情绪和动机及其交互作用,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考察可能自我在无意识层面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及中国人可能自我的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其出现有多种原因,更多反映了地方政府应对风险能力及地方政府权力运用是否得当的问题。研究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失范行为,增强各级政府对群体失范行为的敏感性,发挥地方政府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纠正功能,可以为妥善解决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一种新的治理思路。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将“以人为中心”的柔性治理和“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治理相结合,建构起一套刚柔并济、行之有效的治理群体失范行为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21世纪的主人,广大少年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少年儿童正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接受良好教育的黄金时期,是学知识、长才干的奠基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外部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为少年儿童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是建立在主体实践基础之上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人自己”和“为人自己”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是社会发展的存在方式。社会发展具有自为性、创造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内生性以及进步和代价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6.
卡尔·罗杰斯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言人,卡尔·罗杰斯为人类贡献出了全面详尽的“人格的自我理论”、“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疗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本文通过对卡尔·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患者中心治疗观、学生中心教育观三个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整合,同时以史为鉴,结合现代教育学的理念,纳其精华,提出对现代教育观具有实际意义的启示和新的教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留守妇女的信息接触和社交互动提供便利。本研究深入江苏省东部X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媒介依赖理论角度探析农村留守妇女使用短视频过程中的行为表征和心理诉求。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变化中农村留守妇女的“有闲”状态相对延长,劳动压力的增加和文化活动的转变对其短视频使用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从信息、心理以及娱乐三方面的目标和需求出发,农村留守妇女使用短视频增强自我认知,调整个人情感,从而改善日常生活,形成信息理解、心理定向和个体娱乐的特点。呈现出新特点与新问题的农村留守妇女通过“刷”短视频了解自我和社会信息,缓解心理压力,并在短视频互动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8.
<正> 康德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呈现出的人的道德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实系道德主体自由的本性。它反映在一切道德行为中,道德主体是自我主宰、自我创造、自我规范和自我抑制的,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源泉、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善恶标准都是以道德主体自我为其中心和出发点。康德的道德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自决性、自律性和创造性等。这一理论的确立,赋予了人的道德责任感,把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力转了那种以自私本性追求满足个人物质、金钱需要欲望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社会伦理观念。从而这种理论确立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少年儿童足球基础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儿童足球基础训练是我们发展中国足球运动的重要环节,没有良好的基础训练就没有过硬,坚实的基本功,就不能保证我们成年运动员的水平有多么高。本文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阐述了基础训练的内容,并提出在训练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量化自我”的兴起,让渡隐私成为与自我监测伴生的显著问题,呈现出功能性的悖论。立足于此,对该群体的质性研究发现:受数字化生存惯习的影响,量化自我群体的隐私感经历着技术社会的“脱敏”,让渡数据变得习以为常;而在使用过程中,量化自我从多样的情境中形成让渡有益的行为理念,从而将数据监控化用为自我跟踪;最终,隐私关注与授权超越了“是否构成/侵犯隐私”的规制界定,以“如何私密”的实践策略反映出对私人数据的选择和管理。鉴于此,理解数字社会的隐私让渡需要从侵权范式回到“隐私与关系”之中,在动态的实践视角下探寻平衡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