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灿 《统计研究》1989,6(4):64-66
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关系历来存在争议,争论双方虽然各持一端,但却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都以平均数的形式为依据。这种“就形式论形式”的讨论,难以得出比较公允的结果,争论各方往往还由同一例证导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本文的讨论拟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前提下,即社会经济统计中的平均数是一类统计指标,它们必须具有明确的经济和社会内容,以及一定的计算形式,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 统计中最常用的平均指标是“总体单位平均数”,其基本公式为:总体单位平均数=总体  相似文献   

2.
陈炳林 《统计研究》1986,3(2):70-71
关于算术平均数(简称“算均”)与调和平均数(简称“调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统计界的不同看法已存在多年。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调均”是“算均”在资料条件及要求不同时的变形,笔者同意这种看法,另一种认为“调均”有时是“算均”的变形,有时又是一种独立的计算形式,此时,它的计算结果与“算均”不等,且恒小于“算均”。  相似文献   

3.
基于调和平均数的组合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应明  罗英 《统计研究》1997,14(2):66-68
基于调和平均数的组合预测方法研究王应明罗英ABSTRACTCombinedforecastingwasmadebyusingharmonicmeansandthreemethodsdeterminingitsweightswereadvancedto...  相似文献   

4.
杜之道 《统计研究》1986,3(6):56-58
调和平均数是不是一种独立的平均数?我认为,作为一种数学的平均数,调和平均数是一种独立的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上的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不是一种独立的平均数,而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 从数学的角度讲,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是两种独立的平均数。因为: 1.两种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不同。 设x为变量值,w为同一数值出现的次数,则:  相似文献   

5.
工业生产指数能否客观、准确地反映发展速度,取决于代表产品的选择和权数的确定合理与否。另外,还需要解决一些特殊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如何满足国家、省、地、县层层编制生产指数的要求,并使各级指数实现较为合理的衔接。一、保证一定的覆盖率,是选择代表产品的基本点代表产品的选择要保证一定的覆盖率。覆盖率可按下述公式计算:覆盖率(%)=代表大类(中类或产品)价值量之和/全部产品总价值量×100%价值量以现价计算,分子分母为同一指标。  相似文献   

6.
仲建国 《统计研究》1988,5(3):50-51
投资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它自己的流入量(IF)、流出量(OF)以及存量(K)。上期的流出量OF_(t-1)会形成本期的新的供给,本期的流入量IF_t是对本期投资品的需求,它们之间有一个恒等式:  相似文献   

7.
刘奇 《统计研究》1988,5(5):29-3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就是要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和剩余价值理论,坚持区分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界限,正确反映经济的循环和周转。  相似文献   

8.
周雄鹏 《统计研究》1986,3(2):66-69
一、旧疑问新命题 三十年前,苏联、中国的统计学界就调和平均数是否为独立的平均指标展开了一场论战。尽管当时对调和平均数的性质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阐发,因而既没有肯定也无法否定调和平均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这场争论却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定义调和平均数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其计算结果和表示的经济意义均与算术平均数一样。至于何种场合采用算术平均数,何种场合采用调和平均数,则应根据所掌握资料的不同来决定。  相似文献   

9.
石泰华 《统计研究》1986,3(3):17-19
一、关于利润、税金核算问题 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采用收入法计算各部门增加值。从表面看这些指标与目前物质生产部门计算的净产值有类似之处,但实际上有很大差别。如工业中的利润、税金,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征求意见稿)》中认为可采用“应得产品销售利润”和“应得产品销售税金”;我们认为利润和税金应该采用已实现的“产品销售利润”和“产品销售税金”。理由有二,(1)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企业应从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不能只考虑生产,同时更应考虑销售。产值指标应根据生产和消费相衔接的要求,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相互之间的平衡。(2)“应得产品销售利润”和“应得产品销售税金”是从工  相似文献   

10.
莫曰达  林青 《统计研究》1985,2(3):24-28
统计工作正在进行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必须从内容、体制、制度方法到计算和传输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统计工作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1.
12.
叶平  王晓晞 《统计研究》1994,11(4):8-13
关于宏观核算与微观核算的两个问题叶平,王晓晞本文将论述宏观核算与微观核算都涉及到的两个问题,一是增加值核算,二是资产负债核算。对于这两种核算,都存在一些误解,也都存在如何准确核算的问题。一、新会计制度与增加值核算(一)对增加值指标的几种误解及对它们的...  相似文献   

13.
黄永新 《统计研究》1986,3(3):22-22
一、计算原则 在SNA体系中,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我国是否亦用“国民原则”计算,尚待探讨。国民生产总值是由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外净要素收入两部分构成。就全国范围来说,采用“国民原则”是无疑的。但就一个地区来说,问题就比较复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区间的横向协作与联系越来越广泛,“本国(区)居民在外地的投资和劳务收入”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交叉。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派出常驻机构,二是派出临时机构。若按“国民原则”计算,派出常驻机构及其人员属于“长期居住在本地但户口未迁入本地的外地居民”,应视为所在地的常住居民,常驻机构各生产要素所创造的增加值应计入所在地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但所在地对这类机构的收支情况并不了解;临时派出  相似文献   

14.
许宪春 《统计研究》1993,10(3):11-18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由社会再生产核算表和经济循环帐户两大部分组成。本文阐述其中经济循环帐户部分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基本核算原则和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一、统计指标体系完整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总方针的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中出现许多新的情况,现行的指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加以改进。 现行统计指标体系,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产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商品经济不发达,现行物质产品统计指标体系正是这一运行机制的产物。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金融、保险、商业、服务业、信息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  相似文献   

16.
叶震 《统计研究》1988,5(5):61-63
近年来,随着民意调查的推广,有关主观指标的统计调查,已逐步为社会各方面所接受。本文拟就主观指标的作用、原则及调查统计方法,作一些粗浅的研究。一社会经济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分别从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和效益等方面来反映和描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客观指标,同时,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又各有其不同的主观感受,我们把人们对客观社会经济现象的意愿、态度、满意程度、期望和评价等主观感受用统计指标加以反映和描述,这就是主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