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 ,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 ,传统中的陈旧因素严重阻碍着现代化的变迁 ,另一方面 ,传统中的若干成分对现代化发生直接支持或间接结合的作用。晚清经世实学便是传统文化积极作用于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范例。正是立足于经世实学的基本立场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精英毅然走向变革和开放 ,从而揭开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帷幕。  相似文献   

2.
晚清现代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被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晚清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军事现代化。湘军、淮军和甲午战后的新军前后相继,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的统领下,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了晚清军事现代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推动了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进程。但由于封建专制腐朽、经济困境和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国军事现代化被延误。  相似文献   

3.
透过鸦片战争的失败,日本士人认识到晚清中国愚昧衰弱、自大保守,不复往日之盛.由此,敬畏中国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并开始产生轻视的心态,进而渐露觊觎中国的野心.鸦片战争遂成为近代日本蔑华侵华意识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开辟了晚清军事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新领域,在法规制度、教育训练等方面为各省武备学堂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成法。北洋武备学堂因应了晚清军事早期现代化变革的要求,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军事人才,在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军事素质,并为袁世凯所重用,在清末新军编练和军事教育中发挥了重用作用,进而成为北洋集团的骨干班底,对清末民初历史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5.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晚清,在中外时局逼迫及体制精英诉求下,清政府通过政策变革、体制调整开辟了由官员现代化到民众现代化的自强之路。自洋务运动开始至清末新政早期,中国"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官员现代化,即所谓的"开官智"教育。日俄战争后,随着"新政"向"宪政"的过渡,中国"人的现代化"除了继续"开官智"外,还有"开民智"方面的努力,中国社会进入了官智、民智齐头推进的新阶段。开官智、民智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拘泥于自然科学知识,西方国家的政治智慧和体制优势也被大量借鉴。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了。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是一个以生产方式变革为内涵的经济进步过程。19世纪中叶以后,工业化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与社会经济的这一变革潮流相适应,工业化思想亦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主流。中国工业化思想最早发轫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早期洋务思想。早期洋务思想所提出的变革生产力、发展近代机器工业的要求是当时中国经济思想中的一种新的因素,标志着中国经济思想开始由传统农本思想转入近代工业化思想的发展轨道。以后,在19世纪  相似文献   

7.
历时十年的清末修律,是中国传统法制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变革的启动,与晚清时期传统法制不能适应社会变化之需,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有关,也与国门大开后西方法学不断输入,对传统法律观念形成强烈冲击,进而不断瓦解人们对传统法制的遵从心理有关.西方法学在晚清社会输入所凸显的坎坷,从本质上讲,是它与晚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凿枘不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晚清三次变革与中国现代化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清三次变革与中国现代化的产生陈向阳中国的现代化始于清代晚期。晚清先后发生了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时间先后相继,范围逐步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在三次变革的推动下,中国的现代化从初步产生到逐步扩大和深化以至全面铺开。一...  相似文献   

9.
晚清经世实学的兴起,使文化精英获得另一种眼光.他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面向现实和着意实效为内在精神,开创了以"致用"为核心的实学思想体系建构.正是立足于以"致用"为核心的基本立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精英毅然走向变革和开放,从而揭开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帷幕.  相似文献   

10.
王建华 《江海学刊》2004,(5):145-149
两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被迫开启了中国的军事近代化进程。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 ,清政府大量购买德国武器 ,聘用德籍教习 ,并按照德国军制编练新军。在德国的帮助下 ,清军无论在军事装备、军事训练和教育 ,以及军事体制上都有了相应的改观 ,使晚清的军事力量逐步摆脱了落后状态 ,步入现代化之路。德国对中国早期的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 ,城市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中心 ,到 2 0世纪 ,传统社会原有的社会结构出现了空前的错动奇观 ,城市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随着晚清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新的社会力量开始出现 ,城市社会里民族资本家、资产阶级近代知识分子和工人开始崛起 ,逐步走上社会的政治舞台。近代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的变迁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7,(2)
"清言"作为自先秦以降小品文形态之一,被称为是"小品中的小品"。从文体发展的角度讲,"清言"似可成为明末清初代表性文体之一。"清言"有双重要旨,一是"言",揭示了文体特质,一是"清",揭示了思想本质。王思任"清"是"最上之物"的论断,可以说是当时士人求"清"之典型心态。概而言之,"清"是明清之际士人追求的理想,"清"是晚明"清言"的主旨,"清"是作者的价值诉求,"清"决定了"清言"的审美底色。当然,"清"也有其局限。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转型,从内在精神上看,它有着较早的历史渊源,早在明代中晚期就有了明显的转型迹象;只是在清初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随着西学东渐步伐在晚清的逐渐加大与文人启蒙意识的兴起,传统文人意识逐步消解,文人平民化思想日益形成;所以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与文化,在晚清以"救亡图存"为主的近代话语背景下,迅速走上了由渐变到裂变的新文化与新文学之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齐君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9):154-163
作为晚清西书中译的重要力量,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笔受"译员在离馆后,积极投身近代文教事业、政界或其他领域,不仅对中国文教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应和了中国由洋务自强、维新变法至辛亥革命的近代变革全过程.其职业走向显示,晚清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为其职业选择提供导向,爱国情怀是其动力源泉,译书经历为助力铺垫,知识结构系重要基础,传统主流价值观则使他们存在强烈的纠结心态.而"笔受"译员群体的职业走向亦体现出近代知识分子在晚清中西冲突、新旧更替中的抉择与纠结,以及他们在近代中国政治、社会转型中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5.
晚清士风与义利观念的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义轻利”,一直是中国士人所奉行的传统价值准则。到了晚清开始近代化社会转型的初期 ,保守人士还常借这一准则来攻击他们认为违反传统道德礼义的新举措。然而到了维新时期 ,受到广大士人同情和支持的维新人士 ,则不约而同地提出肯定个人功利的思想 ,显示出与“重义轻利”传统准则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士阶层何以出现了这种价值观转向 ,以往论者多归之于民族危机刺激下 ,先进士人向西方学习“富强之道”而受到西方思想的启发1。这一思路指出了中国士人观念转变的契机及一部分思想来源 ,但还未能揭示之所以形成这一转变的社会基础和心…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若要摆脱积弱积贫、民不聊生的困境,就必须步入现代化道路。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前,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之早期。宏阔而敏锐的世界眼光,触发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广博而丰富的西学知识,则成为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源泉。孙中山早期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农业、教育、工业、经济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方面,旨在通过“改良”与“革新”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救国济民”。孙中山尽量汲取被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失败之教训,紧密结合晚清中国之具体国情,致力于探寻谋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败后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谋求全面的变革.在以日本为参照系进行的改革中,中国现代化由器物向制度与文化层面递进.甲午战败促使大批青年涌到日本寻求强国之道,他们学成回国后对中国政治、军事、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日书籍的传入对开启民智、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日本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据地和策划反清的大本营.由此可见,日本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晚清传驻外使节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曲折历程,也是中华民族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中唐作为一个变革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期。面对盛唐之后的衰落,士人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提出复兴的主张及措施,也开始在学理层面展开思索。以往学界多注重士人对儒、释、道的接受情况,并以此来考察诗学观念的嬗变。从儒墨相用、孟墨同气两个方面考察中唐士人对墨家思想及精神的接受,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中唐士人文化心态、角色心态的特...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     
正与西方现代思想史一样,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本质是"古今之争"。晚清民国知识人以新派学术方法重构传统四部之学的行动,除了引发断裂性的精神震荡,也或多或少体现着存亡继绝的延续性思考。中国传统士人如何在世界历史大势中对中国政教传统进行改造和重建,理应成为当今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