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就要求我们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从"三个代表"的角度来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把"三个代表"与"三个规律"联系起来考察,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三大规律”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三大文明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在新时期,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正确把握“三大规律”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作用,做到“三大文明”协调发展,是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错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主体方面的致错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和个人性格。错误在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渐进性、模糊性、转化性、侵入性和连环交叉性,这些规律可以说是所有错误的共性,把握这些规律能为人们最大限度地规避错误提供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4.
试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与若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卓元 《学术探索》2005,3(3):18-23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显示出若干特点和规律,主要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果应该进行科学评价,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法规范市场经济活动,以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5.
把握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只能找到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立足点或突破口,而抓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才可使农业产业化朝着成系列、有特色、高效益的方向稳步推进,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尤显重要。竞争包括争夺与联合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在争夺与联合中逐步向前推进的。价值规律的核算与调节功能,是促使我国的农业产业朝着一体化经营方向发展的内在诱因,也是通过市场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农业产业化格局进行优化调整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有力支撑。而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又需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作保证。辩证地把握公民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运行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二是“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三是“以德治民”与“以德治官”相结合;四继承传统与借鉴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强国富民之路。但因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负面效应,使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经不住诱惑,成了拜金主义的俘虏。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要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坚持党性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又要坚持党性原则,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努力提高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是: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同时也使他们自身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在由市场调节的过程中总是必然地过滤出一定规模的低质量劳动力作为失业人口。适度规模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是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和恒定现象,而且更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成熟、发达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吴灿新  叶忠明 《南方论刊》2003,(12):11-15,47
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观念,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由于主观认识的不足以及制度建设的不完备,诚信缺失现象日益突显,从而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必须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既需要我们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信用制度,更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市场经济的信用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的必然性。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为存在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更高形式。所以,商品经济运行规律也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主要包括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他们对相同的市场经济规律有不同的阐释,因此,比较两种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不同观点,就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道德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培强 《云梦学刊》2001,22(6):24-27,30
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内在联结关系在于市场经济道德内生于市场经济活动之中,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道德前提。市场经济中存在着道德调节,它对经济发展起动力、保证、协调、导向等作用。要使市场经济道德建设收到实效,必须形成对市场主体遵守道德规范的强大制约力量,狠抓官德建设,注重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市场经济的秩序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三大理论范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存在三大理论范式,代表了对市场经济的不同态度和理论主张,对转型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们虽然都以市场经济作为共同的理论主题,但存在着理论层次与制度假设上的显著差异,由此形成了对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职能、理论分析方法和范式硬核、所有制及社会秩序观念等方面的不同理论认识;其根本性差别,主要不在市场经济而在社会基本制度假设的不同。同一社会制度,可以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存在超越社会制度信念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模式。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及因素、福利社会思想、生产社会化等方面,三大理论范式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理论认识,并且相互影响和借鉴。在理论范式与社会实践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但也存在不断的改良道路,从而使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安排更好地结合并趋于完善。从市场经济的真实进程来看,市场机制、国家干预、混合经济、福利社会等特点,基本上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共识,而非某种社会制度的特征。中国的经济转型需要很好地把握和借鉴这些理论范式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计划经济在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有其特定的价值含义,但由于这一体制的人性假设过于高远,具有理想化的特点,实际支撑这一体制的经济理论大部分属于数量测算和技术控制,是价值的技术化、工具化。把人作为技术的对象、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体现了计划经济的价值缺失。正是在审视和思考计划经济缺陷的过程中,人们不断丰富和深化着对市场经济内在价值的认识:由于以人类关心自身利益的本性为基本假设,因此,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符合真的价值要求;由于认识到人类的知识是分散的,有限的,只有通过自然扩展的交易、合作等途径才能使各种资源禀赋得到配置优化和不断改进,所以市场经济符合善的价值要求;由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不在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只有多样性、独立性以及责任权益对等才能把社会经济的风险控制在局部和阶段的范围内,避免人类走上整体危机的歧途,所以市场经济符合美的价值要求。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计划经济的前提是人类能够掌握社会经济运行的全部规律,而市场经济则隐含人类认知的有限性,进而把经济发展视为一个不断发现知识、不断完善制度的过程。显然,后者更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因为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对外开放.国有企业只有通过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才能同市场经济融合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要想实现现代化,我们的企业就应该敢于参与国内和国外的市场竞争。本文展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市场竞争的六大发展趋势,相信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企业市场竞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制度伦理就其内涵而言是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的辩证统一。制度伦理在我国兴起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市场经济本身蕴涵的制度伦理性有利于保障市场经济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8.
试析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自利行为假设的滥用,导致了当代经济学的贫困化,所以探讨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帕累托最优和博弈论的“囚徒困境”模型说明,市场经济“伦理不涉”的观点是错误的。经济伦理具有工具价值和工具理性,“一报还一报”的伦理策略和“以直报怨”的伦理思想,能说明合作产生的机制。经济伦理的建构与其他伦理的建构有所不同,它有内在价值评价和工具价值评价两个基本评价标准,必须应然和实然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9.
杨家宏 《学术界》2001,(3):196-201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政府怎样进行宏观调控及实现最佳调控效应,是宏观调控的核心.文章对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及如何协调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以及规范和完善宏观调控主体行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我国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