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使用1990年至2013年间俄罗斯一次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运用ADF平稳、JJ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俄罗斯一次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是石油和天然气依赖性的,而水电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依赖性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另一个主体是国民消费,国民消费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动力。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更是促进再生产的起点和动力,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处于一个中间位置。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篇文章立足于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益,以及国民消费的水平,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希望本篇文章可以给相关人员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后,中国这样一个后进国家利用"后发优势",以出口导向型的赶超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但从增长方式来看,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这种模式所依赖的就是低成本优势,实施能源价格补贴从而扭曲能源价格就是例证。然而从200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开始,能源价格已经受制于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模式,使得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度与日俱增,可以说中国经济对石油价格非常敏感。而2008年能源价格飙升,必然造成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冲击,甚至会减缓中国经济的增速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不可否认,在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和国际能源价格来断上涨的背景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中能源利用的低效率,严重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讨论能源问题与中国经济增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讨论外部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我国社会消费需求变动和近代中国市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旨在通过梳理我国消费需求变动内在规律,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度辨析。  相似文献   

5.
2011年一季度,中国"消费信心指数"曾创历史新低。有舆论认为这预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可能陷入低谷。因此,政府应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比如加强保障房建设,可以让老百姓省出买房的钱去消费;比如降低奢侈品税,让国人的钱花在国内。  相似文献   

6.
经济伦理与和谐社会:发展与增长的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长本身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增长和发展是两回事。有高增长率的国家并不一定就是发达国家。增长意味着在数量上的增加。它与发展相反,因为发展显然是有极限的,就像人们不会无限制地长高。而无机物或低层次的生命形式看来并没有这样的自然极限。增长的进程有时甚至是以发展为代价的。德国思想家歌德就发现,不断地给植物施肥只能使植物不断长高长大,但不能开花。想要让植物开花结果,必须抑制它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李学谦 《城市》2009,(6):38-40
大港区位于天津市东南部.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兼有农业.是滨海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港区建区30年来,各项事业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然而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成为阻碍大港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如何促进居民消费,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应该成为大港区“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一个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使各国政府认识到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是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但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发展却并未带来稳定的经济增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高等教育迅速扩展,而经济却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的事实,促使我们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重新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赵帅  曹念祖 《现代妇女》2014,(11):362-362
文化经济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交叉学科,其研究纲领正在形成之中。当前,文化经济学存在着两条渊源不同且研究方向大相径庭的研究纲领。其中一条纲领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对文化产品、文化产、文化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另一条纲领是研究文化因素对经济思想、经济制度、经济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华盛顿的政治形势判断,人们都相信低税收是美国以及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甚至大多数民主党人都不敢要求布什总统取消减税政策。但是,在密歇根大学税制研究办公室主任、商务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学教授Joelslemrod看来,却不是这么回事。这位税制研究界泰斗(也是政治上的温和派)认为,至今尚无令人折服的证据表明高税收阻碍了经济发展。下文是美国《Challenge》杂志的记者关于此问题对他的一段访谈。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皖江城市带能源消费现状的基础上,运用DEA效率评价模型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能源效率问题。从产出导向型研究结果看,除了马鞍山、合肥和滁州的能源效率达到相对最优外,其他地市均未达到最优,表明皖江城市带能源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各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对经济的贡献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最后从优化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2.
苏红键 《城市》2018,(4):60-70
近年来,城市雾霾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成为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对雾霾决定因素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综合使用我国省级2004年~2014年的年度数据、 京津冀13个城市2013年12月~2017年4月的月度数据对雾霾决定因素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工业用煤和冬季取暖等煤炭消费是三类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柴油消费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但与烟尘的关系较小,汽油消费对三类空气污染物的关系不明确,因而小汽车对空气污染的直接影响较小;以京津冀地区城市月度空气质量数据研究发现,细颗粒物(PM2.5)与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的关系显著正相关,主要来源一致,再加上烟尘的主要来源也是煤炭消费,因而支持了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为煤炭消费.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从清洁消费煤炭、 提高煤炭质量和减量消费煤炭三个方面加强雾霾治理.  相似文献   

13.
周国平 《科学发展》2011,(10):12-16
当前上海肩负着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任务。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必须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高度化、经济结构合理化、运行质量集约化和发展环境优质化,并呈现出运行阶段的一些主要特征。对上海来说,处理好转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产业经济学通过对青海省地方生产总值与产业结构的统计数据的研究分析,进而得到青海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粗浅的相关关系,从而提高对于青海省未来经济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对外开放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建立模型分别验证了河北省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对外开放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认为河北省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必然带来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在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难题。首先,要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提升能源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能级。其次,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再次,加快突破提升能源产业。要以新能源技术为突破口,加速新能源技术创新,要使新能源利用更安全、更经济,为上海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7.
乡镇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根据供给和需求双侧动力源分析,可以判定上海经济已经进入减速通道.要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应对上海经济新常态,就需要找到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把握“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利用上海服务经济高地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快“四个中心”和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联动发展,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确保上海经济在未来5~10年内处于合理的增长区间.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等。为走出当前困境、实现经济转型,不宜再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而应保持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平稳。通过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维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以赢得调整的时间;通过减少债务存量、阻止债务继续快速积累以防范金融风险;通过加大改革力度为经济和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以推动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20.
杨上广 《科学发展》2010,(11):90-96
在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演化规律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结构转变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探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可能的模式转型和政策选择。同时,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结果,提出基于宏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国情变化背景下,未来企业可能的一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